中国作家网>> 散文 >> 作品展示 >> 正文
“凹”得巴赫猜想
5月25日
大概下午。
受高人点拨,让我评八○后。看了一天小说、博客,查了一天资料,憋出来一个帖子。
5月29日
上网看了一眼,果然不得了,从来没有看见这么多骂人的评论。再往下看,已经是写评论的人互相骂,跟我没关系了。
5月31日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一个编导来电,对话大致如下:
编导:我们过两天做一个关于净化网络语言的节目,想在线采访你。你对在网上挨骂有什么感想?
我:很无奈。既然写东西,大概挨骂也是难免的。最受不了别人无缘无故伤害我的家人。骂我本人的无非是人身攻击,或者干脆骂大街。他们在暗处,你在明处,比较无奈。
编导:那你认为“净化网络语言”有必要吗?
我:怎么说哪,我觉得博客、网络给人一个说话的机会,挺好的。我们不会说话是因为这种机会以前没有,所以说话的素质比较低,变得不会表达观点,只会表达感情,说不出道理,只会破口大骂,这是没有思维能力的表现,说话机会太少造成了词语贫困化,突然爆发出来,肯定有不少排泄似的东西出来。但是提高素质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所以得有个过程。如果说把这个平台撤了我就不挨骂了,那我肯定还是宁愿挨骂吧。尤其不喜欢“净化”两个字,直接联想到半个世纪前,一个奥地利人要净化日耳曼民族,比挨骂要恐怖。
过了一天,编导说访谈推迟了,以后再联系。
6月2日
一看官通过朋友递话,说喜欢我的博客,但是大可不必去评小孩,很无聊。
6月5日
下午两点,和潘石屹通电话。
潘老板:你跟韩寒吵架啦?
我:没有啊,我只不过写了篇博客说八○后。
潘老板:他回了你了,你不知道?
我:不知道啊。
潘老板:你快去看看吧,你。
我:好嘞。
下午三点,和王小峰终于短信认识了。我喜欢他写的东西,能让你笑得肚子疼。
王:洪晃老师,我是王小峰。我们现在非常困惑你的“凹造型巴赫猜想”,您能解释一下吗?
我:你好,我是洪晃,你是哪个王小峰,我认识三个。
王:我是《三联生活周刊》的,朱伟手下的。
我:知道了,你说那博客吧?
王:是。
我:那你觉得哪?
王:我觉得你在骂他。
我:我特别喜欢你的博客,但是文章都是别人介绍的,我找不到你的博客。听说你老骂新浪。
王:是的,就是我汉语拼音的名字,然后“点”net。
我:我也不知道是骂还是捧,让大家猜去吧。
王:这就对了。
大概晚上七点,终于有时间上网,看了韩寒的博客。感觉好像他也不是100%肯定我在捧他。
这么多年,我也难得含蓄一回,就让大家都猜、猜、猜吧。
我们VS他们
十二岁的时候我就发现,美国人跟我们太不一样了。
他们的小朋友一点也不乖,根本不听话。“乖”在英文里几乎是个贬义词——docile,submissive;而“听话”二字绝对是美国女人对男朋友的要求,对孩子并没有这么苛刻。1973年我刚到美国就犯了一系列“乖”的错误,上课我们坐得笔挺,美国孩子横倒竖歪,结果老师反而问我们听课的时候为什么像僵尸一样。
我们跟他们的第二个区别在于“脸”这个字上。要脸的人跟着别人的感觉走,不要脸的人跟着自己的感觉走。我从小最怕给家长丢脸,十二岁出国之前大人来来回回嘱咐:千万别给国家、人民、父母和全中国的小朋友丢脸,把我们吓得,步步小心翼翼,使劲琢磨什么样的行为能够让别人夸奖我们,给脸上贴金。到了美国以后,发现他们不太讲究脸面,倒是对“fun”这个词挺强调的。我们学校的口号是:Learning is fun,家长送孩子上学告别时说:have fun,等他们长大了,连公司开个大会、培个训都要问:Are you having fun?美国人对一个人最大的赞扬就是他是个fun人。
我们从小很现实,强调短期效益,小学成绩好是为了考初中,初中为了高中,高中为了大学,大学为了什么我们开始有点含糊,那就考研吧。而他们特别能做黄粱美梦,从小就开始。在家做美国梦,发明个因特网、窗户软件、苹果电脑什么的。到咱们这儿来就做中国梦,一点四亿人口左手可口可乐,右手麦当劳,脚上蹬着双耐克,耳朵和肩膀中间还夹着个摩托罗拉。
当年,这些区别多少给我们和美国小朋友的沟通带来了一定的误会和困难,但是我们马上琢磨出来一套对付方法:首先,别那么乖。完美和人性是对立的,弄个七成人性,三成完美就足够了,太完美了反而招人恨,而且还把自己累着。第二就是要时刻大喊大叫:“I am having fun!”我fun,你fun,我们大家都fun,fun,fun!既给了他们脸,也给自己挣了脸,对付老美其实就这么容易。最后就是要忽悠一个梦出来,然后手拉手地说:“哥儿们,走,咱们追地平线玩儿去。”
但是现在这些区别越来越小了。我们的孩子越来越闹,他们的越来越乖。我们开始havefun,他们倒开始要脸了,我们开始追梦,他们倒变得挺现实,不追地平线了,追着“屁股线”(bottom?line)满世界乱跑。世界真的平了。
逼娼为良
前些日子,我认识的一个外国电视记者满脸沮丧地对我说:“中国媒体里面的新闻,80%是假的。”原来哥儿们被他英国老板逼得在中国到处找“带毛的”八卦新闻,说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收视率。所谓“带毛的”就是小动物的八卦。哥儿们狂搜中国报纸,终于发现一条带毛的八卦:四川一个小镇上,一个女人和老公打离婚官司,原因是老公有外遇,“证人”是他们家养的一只鹦鹉,因为这倒霉的鸟居然学会了她老公半夜和情人的绵绵细语。哥儿们想,这种故事百年不遇,真是一箭双雕,既有动物,又有绯闻,纯属A类八卦。可惜不是明星,要不然就是十全十美的八卦了。于是乎,兴师动众,一个摄制组赶到一个小县城的法院门口,像当年等阿拉法特那样等鹦鹉。两天以后还没动静,哥儿们急了,毕竟他是放弃了一个正经的贪官污吏的故事来追八卦的,要是没结果回去还真不好交代,只好把报道这鹦鹉故事的中国报社记者揪出来是问。那记者满脸委屈地告诉他们,那故事是他编的,因为他的主编也追着要带毛的八卦。
窦唯的事情一出,更让我怀疑咱们这儿的新闻有多少是真的,何况我自己也被媒体骗过不知道多少次:“谈谈创意产业吧”,大标题出来又是“前妻”;“说说中国女性吧”,上来第一句话就是名门;反正扯来扯去,总归落在八卦上面。本来想写篇文章好好骂一下这八卦媒体,作了点调查,发现这八卦不仅有点历史,而且是越来越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