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文史 >> 文史钩沉 >> 正文
杰出的爱情诗篇《长恨歌》,与白居易的情爱缺乏症有一定的联系。白居易放大并深化了中国古典诗歌中的男女之情,对后世影响深远。
杜甫去世后两年,白居易出生了。白居易活了76岁,贯穿“中唐”始终。他生前曾与元稹齐名,称“元白”。
元稹与白居易为同科进士,才高、自负、名气大。元稹的名声却也来自他的风流韵事:一介穷书生,将花容月貌的贵族少女崔莺莺给吸引住了。由于门第悬殊,爱情颇费折腾,他把这件事写成小说《莺莺传》,当时叫传奇。作者化名张生,与崔莺莺在普救寺爱得死去活来,元朝戏剧家王实甫演绎成杂剧《西厢记》,而曹雪芹用贾宝玉的口吻赞叹:真是好文章。
二人一生交厚:官场的朋友,文坛的知音,私生活趣味相投。白居易对男女之情的敏感,不比元稹逊色。元稹写情色小说《莺莺传》,白居易写什么呢?
写男女情爱《长恨歌》与《琵琶行》。
少年才高
十六岁,白居易到长安,谒苏州人顾况。顾况是名诗人,又做着官。这人挺有趣,玩味“白居易”三个字,笑着说:“长安米贵,居不易也。”白居易却有准备,拿出一首诗呈上。顾况一看,表情变了,改口说:“你有这样的才华,在长安待下去,问题不大……”
白居易这首诗,就是我们所熟悉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浸古道,晴翠满荒城。又送王孙去,凄凄满别情。”
小小年纪,写下传世佳作,令人诧异的,是诗中的苍凉美感。少年流浪的身影,隐于字里行间。
白居易有过一个名叫湘灵的红颜知己,多年后仍难以忘怀。白居易为她写过《寄湘灵》:“泪眼零寒冻不流,每经高处即回头。遥知别后西楼上,应凭栏杆独自流。”分开的原因不详。
白居易二十七岁通过乡试,二十九岁再赴长安,考进士,白居易位居第四。三年后又参加吏部“拔萃科”考试,他榜上有名。
白居易后来在周至县任县尉。他三十多岁了,情爱之躯处于休眠状态,夜里抱着枕头,怀念湘灵。妻子没着落,他把大量的时间花在交游上。两个好朋友,一个叫王质夫,山东琅琊人;一个叫陈鸿,贞元年间的进士。这两个人,因白居易而青史留名,又促成并见证《长恨歌》。
《长恨歌》是贯穿一千多年的文化事件,影响了唐宋传奇,元明杂剧,清代戏曲、话本、小说,以及现当代的戏曲和影视剧。唐玄宗、杨贵妃,因之而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
这桩大事,却由一次闲谈而起。
《长恨歌》一鸣惊人
离周至县城不远,有座仙游山,山上有个仙游寺。白居易、王质夫、陈鸿,三个男人游寺,枯树下晒太阳,喝茶,倾听鸟鸣,谈古论今,时在元和元年(公元806年)十二月,谈起几十年前的安史之乱,谈起唐明皇杨玉环,十分感慨。据陈鸿记载,王质夫对白居易说:“夫希代之事,非遇出世之才润色之,则与时消没,不闻于世。乐天深于诗,多于情者也,试为歌之,如何?”
意思是玄宗和玉环的爱情悲剧,大诗人方能润色书写,使之流传,否则就要失传。白乐天不仅诗写得好,而且多情,经历过缠绵悱恻的男女情事。写出来的东西能否传世,还是个未知数。
白居易答应“试为歌之”。朋友的期待,对他是鼓励。此时他还不算名播天下的大作家。他的才华需要作品来证明。
另有一层:多情男子正患着情爱缺失症。
成诗的时间,可能在公元807年的春天,杰作问世了。陈鸿和元稹连夜写下《长恨歌传》,同时见证了两件大事:白居易的佳作由来,玄宗玉环的恋爱细节。
“……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尽期!”
《长恨歌》传到长安,白居易名声大振。元和四年(公元809年)他双喜临门:朝廷封他为翰林学士;一位姓杨的女士对他青眼有加。他从小小的周至县尉,一步跨到皇帝身边。做了翰林学士,不久,又任左拾遗。
白居易做翰林,当谏官,幸福的婚姻同步展开。但等他与杨氏步入夫妻常态,他才发现,老婆对他要求很高。杨氏希望他当大官,一家子荣华富贵。白居易写《赠内》,苦口婆心讲了四对古代的贤夫妻皆能固穷的故事。
臧否朝廷遭贬
元和八年(公元813年),白居易倒霉了。
忽然有一天,他接到圣旨,调任京兆户曹参军。宪宗不让他再干左拾遗,切断了他的言路。掌管京兆府的户籍、租税,也算肥缺,对白居易却是沉重打击。他苦闷,出门受奚落,回家看老婆嘲弄的笑容。
这一年他母亲去世。丁忧结束回朝廷,任太子左善赞大夫,是个闲职,活动范围仅限于东宫,不得臧否朝廷得失。
元和十一年(公元816年)的夏季,长安发生了一件怪事:宰相武元衡被人杀死在街上。谁杀的?出于什么样的杀人动机?满城都在议论,朝廷的气氛骤然紧张,武元衡的政敌和盟友都受瞩目。宰相死了,权力格局肯定会有变化,聪明的官员按捺着性情,静观其变。
白居易却要发议论,写奏章,认为宰相被暗杀在大街上是国耻,应当彻查杀手和躲在幕后的凶手。诗人的真性情,在这个环节上授人以柄。
然而宪宗降罪于他,贬为江州司马。
郁闷之时诞生《琵琶行》
白居易的战斗精神,在江州是不大派得上用场了。他隐匿于山水之间,调整心理落差,慢慢等待机会。官场文坛两栖,一边封存了,另一边却呈喷发之势。酒,琴,诗,三者环绕着乐天派的中年男人,但却缺了一样东西。缺什么呢?缺情。
白居易便往外跑。浔阳山清水秀,草木多,水域广,秋声不绝于耳。陷入苦闷的诗人,如何排遣?
《琵琶行》赢得了一个契机。天才作品不期而至。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杯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千唤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行,乐府歌辞的一体,与“歌”相类似。唐代诗人常连称为“歌行”。
在《琵琶行》里,一个是失意的高官,一个是沦落的娼女,身份悬殊,地位迥异,但白居易眼中却没有这些。他看到命运捉弄人,琵琶女色衰守空船,他年纪也大了,呆在浔阳这地方,辜负平生抱负。“相逢何必曾相识!”一句话说尽各自境遇、以及白氏对琵琶女的尊重。估计,二人一见面,便有异样的好感。娼女从“千唤万唤始出来”,到“嘈嘈切切错杂弹”,表明她始弹琵琶,继而向陌生男人倾诉,是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她自重,也赢得白居易的尊重。
《琵琶行》六百多个字,把两个人的命运和盘托出,交互黯淡,又相映生辉,黯淡与辉煌,同时照亮浔阳江头的秋天。佳句比比皆是,仿佛随手一划,就传向千万年。
这首长诗,再一次显示白居易对女子命运的深度关切。
从《长恨歌》到《琵琶行》,刚好过了十年。三十五岁情爱大喷发;四十五岁,跃上另一座相同高度的艺术之巅。
白居易写诗,盯紧了一个情字,他认为情是根本,情贯穿一切,包括动植物和鬼神。沿着这条路往下思索,李商隐写诗感慨:“天若有情天亦老。”白居易不仅“居易”,而且乐天易,动情易。
元和十三年底,白居易离开江州。近四年他游遍周遭,寸寸贴近山和水的肌肤,写下大量诗篇。乐天知命,一切随缘。会昌六年(公元846年)白居易卒,虚岁七十六,葬龙门山。洛阳人及四方游客常祭奠,墓前经年泪不干,有人专程从遥远的忠州赶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