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文史 >> 文史钩沉 >> 正文
1910年秋天,28岁的宋教仁召集日本的同盟会骨干在寓所寒香园开会,提出了著名的“革命三策”——
上策为中央革命,以东三省为后援,攻占北京,号令全国。
中策是在长江流域起义,湖北武汉最佳,先成立政府,然后北伐。
下策是在云南、广西等边远省份起事,再向内地进取。
宋教仁分析后,认为上策和下策都很难成功,中策比较合适。他决定回国,组建中部同盟会,领导长江流域的起义。
错过广州,又错过武昌
中国有句老话:一步错,步步错。
宋教仁的运气就很奇怪,总是差了那么一点,好比跳舞,踩错一拍,就再也赶不上。1911年1月,他回到了阔别六年的上海。
这时的上海,到处迸发着革命的火星。革命党人在上海创办的报刊就有十五家之多。《民立报》创办人于右任得知宋教仁回来了,立刻前去拜访,希望宋教仁担任主笔。
宋教仁犹豫了:“上海危难,恐不能久居。”
于右任打包票:“一定会周密布置。”为确保安全,他在法租界租了间房子,作为宋的办公室。
宋教仁只好答应下来。在1911年的春天,《民立报》上出现了署名“桃源渔父”和“渔父”的许多政论文章,宋教仁用这两个笔名痛斥清政府昏庸无能,并预言列强将进一步侵略中国。后来的历史证明,除了时间晚了点,这些事都发生了。
此时,黄兴准备在广州发动大规模武装起义,电邀宋教仁赴粤,于右任竭力挽留:“太危险了,以私交言,不愿君行也。”
宋教仁说:“无恐。事成,为四万万同胞造幸福;不成,则送我一颗头颅已矣。”
4月27日,宋教仁搭乘晚班轮船前往广州准备参加战斗。他到达时已是第二天的凌晨,黄花岗起义已经失败。广州城门紧闭,清兵正在码头严加盘查。宋教仁无法上岸,远望城内火光,叹了口气,重返香港。
从香港回到上海,宋教仁继续担任《民立报》主笔。7月31日,中国同盟会中部总会在湖州会馆召开成立大会,宋教仁当选总务干事。
会后,宋教仁委派谭人凤前往湖北,促成革命组织共进会和文学社的联合,成立中部同盟会湖北分会。
9月,共进会和文学社准备动手。当时黄兴在香港,孙中山则在更远的美国,谭人凤又生病住院,湖北革命党人派代表来上海,请宋教仁前去武汉领导起义。宋教仁大喜,立即收拾行装准备动身。
可就在这时,武昌狱中的革命党人胡瑛派人给宋教仁发来密信,说湖北形势极为险恶,近期恐怕不能发难。
宋教仁又犹豫了。此时已是10月8日,宋教仁以于右任不在上海,《民立报》无人负责为辞,留在上海观望。
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由于革命党的主要领导人都不在,新军协统领黎元洪被推上了湖北军政府都督的宝座。宋教仁拿着电报,跌足长叹。
从南京,到上海
革命的领导权一定要掌握在革命党人手里,这是宋教仁的信念。为亡羊补牢,10月底,黄兴和宋教仁一起抵达武汉。
宋教仁准备推举黄兴为湖南湖北大都督,位居黎元洪之上。这个提议遭到以吴兆麟为首的起义军人反对,结果黎元洪任命黄兴为战时总司令,渡江到前线去同清军作战。
宋教仁则被命令协助军政府外交部长胡瑛处理外交事务,这个工作不能说不重要,却没有实权。郁闷的宋教仁只好重拾他最熟悉的宪法专业,与孙武等人一起制订了《中华民国鄂州约法及官制草案》。这个草案宣布“人民一律平等”,规定了选举、言论、出版、集会、私有财产等重要权利,成为后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蓝图。
但是留在武汉的宋教仁,再没什么事可做。11月10日晚上,宋教仁给黄兴写了封短信,然后同他的日本友人北一辉一起乘坐小船,冒着两军对射的炮火穿过江面,顺流东下。中部革命已成功,他要去南京,去长江下游地区打开新局面,建立一个由革命党人控制的中央政权。
谁知时机又不对。11月14日,宋教仁到达南京城下,老远就见城门上黄龙旗随风摇摆,漫山遍野都是磨刀霍霍的辫子兵——这是张勋的部队,正在城里大肆搜捕革命党,凡是剪了辫子的青年一律捉去杀掉。
宋教仁吓一跳,只好又往上海去。他希望黄兴坚持留在武汉,不要放弃对军队的领导权。可是黄兴听说各省都督要在上海开会,便动身来沪。宋教仁在日本时就神经衰弱,这时急得更睡不着觉,他对北一辉说:“您不下围棋,可知道走错一子,会使全局变输。我考虑到天亮,觉得恢复局势的办法,只有赶快拿下南京。”
12月2日,江浙联军攻克南京,宋教仁喜出望外,给江浙联军总司令徐绍桢打电报,大呼:“联军万岁!中华民国万岁!”按照宋教仁的设想,中华民国应该定都南京,由黄兴任临时大总统,黎元洪掌管军事,自己负责行政。
宪法专家的内阁梦
没想到,12月25日,孙中山回来了。在上海登陆的孙中山对中外记者宣布,自己一分钱没有:“所带回者,革命之精神耳。”
日本人北一辉也劝宋教仁拥护孙中山,宋大怒:“黄兴的优柔寡断误了事,孙中山的空想再来误事的话,革命怎么办呢?我有兵力,决不允许孙派的人踏进城门一步!”
北一辉好说歹说,宋教仁才勉强同意去上海,参加同盟会欢迎孙中山的宴会。
在上海,同盟会高层开会。宋教仁同意推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但在政权组织形式上,孙中山主张实行美国式的总统制,宋教仁坚持要实行法国式的责任内阁制。最后大家取了个折衷的方案:孙中山当临时大总统,黄兴当内阁总理,宋教仁当内务总长。
不料到了南京,这个方案又被否决了。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就职,宣告中华民国成立。1月3日,在各省都督府代表会议上,宋教仁的提名被取消,改由程德全担任内务总长。直到1月15日,孙中山才任命宋教仁担任总统府法制院总裁。
1913年3月20日晚10时40分,上海火车站,杀手武士英向检票口方向开了一枪,枪声低沉,很多人都没听见。不过宋教仁摇晃了一下,倒在旁边的一张椅子上,神色平静。他对身边的黄兴和于右任说了句:“吾中枪矣。”
这一次,时间没有错。
(本文撰写时参考了陈旭麓、何泽福著《宋教仁》、吴相湘著《宋教仁传》及《宋教仁日记》等著作。)
■ 追忆与回眸
孙中山挽宋教仁
作公民保障,谁非后死者?
为宪法流血,公真第一人。
宋是一位爱国者,一位有为有守的君子,并非可怕之人。只是他少年气盛,精力过人,心比天高,自命不凡,又生个倔强的个性和毫无顾忌的大嘴巴。正因为他搞政治锋芒太露,党内党外都树敌太多,招忌太甚,纵是一般国人、党人,对他也不太心悦诚服,甚或同党相妒呢!
——唐德刚(摘自《袁氏当国》)
在宋教仁的宪政思想中,最值得一提的是他所一贯主张的责任内阁制,他说:“内阁不善而可以更迭之,总统不善则无术变易之,如必欲变易之,必致动摇国本。”由于根深蒂固的专制传统、缺乏长期深入人心的民主启蒙,在总统制下任何一个当上总统的人都有可能走向集权、甚至独裁。内阁制在制度安排上对这样的最高权力进行约束,宋教仁的这一思想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他的死,打破了民初在中国实行宪政民主的梦想。
——傅国涌(学者)
宋教仁(1882~1913)
字遁初,号渔父,湖南桃源人。1905年担任中国同盟会司法部检事长。1912年1月主持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法制院,起草了宪法草案《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法》。8月将同盟会改组为中国国民党,任代理理事长。1913年在上海遇刺身亡。
■ 革命逸史
两次被扇耳光
宋教仁曾经两次在公开场合被人扇耳光。第一次是1912年初,南京临时政府参议院决定推举袁世凯为中华民国第二任临时大总统,有人提议开战,以迎接袁世凯为名带兵北上。宋教仁反对这个建议,认为革命军无法击败北洋军。这时,同盟会元老马君武伸手就是一巴掌,打得宋教仁左眼流血。马君武大骂宋教仁是给袁世凯当说客,想出卖南京。
第二次是在1912年8月,宋教仁将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在北京虎坊桥湖广会馆召开成立大会。宣读新党章时,其中一条规定国民党不吸收女党员。这激怒了同盟会第一个女会员唐群英,她冲上主席台,揪住宋教仁就是一记耳光。(文/武云溥 图/鲁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