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文史 >> 文史钩沉 >> 正文
■ 编者按
90年风雨航程,波澜壮阔,澎湃出一曲气吞山河的正气长歌。回望源头处,巍巍身影屹立如山,几多故事流淌成河。救民族于危亡之际,掌航向于骇浪之中,老一辈革命家们不但有救国强国的胸襟抱负,更有令人感佩的博大智慧。在党的九十华诞到来之际,我们与中央文献研究室合作推出两块“革命家的智慧”专版,透过浩瀚卷帙,讲述精彩故事,感受革命家们留下的启迪。
回望,是为了更好地出发。
作为新中国最高领导者和决策者的毛泽东,对中国的历史典籍,常常是手不释卷,几能成诵。历史上的人物和事件,常使他产生联想,引发深入思考。《三国志·魏书·郭嘉传》是毛泽东爱读的一篇史学著作,郭嘉就是他喜欢的三国人物之一。1959年,他多次推荐党的高级干部读《郭嘉传》,希望人们学习他的多谋善断,学习曹操的善于用人,进而引出谈“多谋善断,留有余地”工作方法的一番话来。
郭嘉,三国时期曹操颇为赏识和重用的一位英才。《三国志》记载,郭嘉字奉孝,颍川阳翟人。经荀彧推荐,曹操召见了郭嘉,论天下事,认为“使孤成大业者,必此人也”。而郭嘉在袁绍麾下碰壁后见到曹操,也高兴地认曹“真吾主也”。君臣相悦,曹操委郭嘉以官衔“司空军祭酒”。
郭嘉果然没有辜负曹操的厚望。《三国志》作者陈寿评价他“深通有算略,达于事情”。以后历次作战,每临大事,郭嘉御前献计,神机妙算,稳操胜券,令曹操喜不自胜。不幸的是,郭嘉在38岁那年因病早逝。曹操闻听大哭,并表曰:“自从征伐,十有一年。每有大议,临敌制变。臣策未决,嘉辄成之。平定天下,谋功为高。不幸短命,事业未终。追思嘉勋,实不可忘。”及至赤壁战败,曹操又大哭着对属下说:“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
中国古代评价一个人的价值标准是“智信仁勇”。在中国文化的词典中,“智”既是智慧,更是德行,有智者方可谋大事,成大业。郭嘉“谋功为高”,是他受重用的最大资本。作为曹操的谋士,郭嘉堪当此任,而且相当成功。足智多谋,正是郭嘉成为一位流传千古的历史人物的最重要因素。
评说郭嘉,当然离不开评说曹操。曹操所处的时代,是谋求统一的乱世,“平定天下”为时代主题。历史上对曹操的评价,因受《三国演义》刘蜀正统思想影响历来不公。因此,毛泽东多次提出要为曹操“翻案”。他曾说:
“曹操统一北方,创立魏国。那时黄河流域是中国的中心地区。他改革了东汉的许多恶政,抑制豪强,发展生产,实行屯田制,还督促开荒,推行法制,提倡节俭,使遭受大破坏的社会开始稳定、恢复、发展。这些难道不该肯定?难道不是了不起?……这个案要翻。”
毛泽东之所以如此评说曹操和郭嘉,除了读书偶得缘由之外,更重要的是渴望党的高级干部中涌现一批像郭嘉这样的谋士。特别是在“大跃进”之后,他对国家建设人才的期望越来越高;一些实际工作中的失误,使得他更加重视领导干部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这就是1959年3月毛泽东在郑州会议上大谈郭嘉的历史缘起———喜欢郭嘉的才干和谋略,慨叹郭嘉的英年早逝,欣赏他评袁绍“多端寡要,见事迟,得计迟”。这番讲话,无疑给与会者留下深刻印象。
上世纪50年代末,对中国的经济建设事业来说,实在是个多事之秋,作为统帅的毛泽东特别思念党内“经济专家”陈云。1959年庐山会议期间,7月11日晚,毛泽东找周小舟、李锐、周惠谈话,特意引用了《郭嘉传》中“国难思良将,家贫思贤妻”的话。这里的“良将”,指的就是陈云。不久,他又在一次谈话中说,世上没有先知先觉,没有什么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的刘伯温;无非是多谋善断,留有余地。“《三国志》里郭嘉传值得一读。”
毛泽东推荐高级干部读《郭嘉传》,是借郭嘉的事告诉人们不要多端寡要、多谋寡断。谋要多,但是不要寡断,要能够当机立断;端可以多,但是要抓住要点。所谓“多谋善断”,重点在“谋”,关键在“断”。而这也正是毛泽东毕生的大智慧所在。(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审 孙东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