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文史 >> 文史钩沉 >> 正文
1949年10月底,在北京参加完一系列新中国庆典活动后,应天津市文化局局长阿英邀请,梅兰芳到津演出。其间,他接受了刚由天津《大公报》改组建立的《进步日报》采访。当时全国上下都在大谈“戏改”。到1949年召开第一次全国文代会时止,经过审查,除了解放区创作的10个新编历史剧和10个新编现代戏,所有剧种的传统剧目加起来只有63出可以上演。民间有句顺口溜形容可观剧目之少:“翻开报纸不用看,梁祝西厢白蛇传”。记者问梅兰芳“京剧如何改革”,他说出了内心的真正意见:“京剧艺术的思想改造和技术改革最好不要混为一谈……俗话说,‘移步换形’,今天的戏剧改革工作却要做到‘移步’而不‘换形’”。
梅兰芳的表达已比弟子程砚秋温和很多,程曾直言,“戏改”如“鲁莽从事,会酿成不易挽救的大错”。
作为刚上任的戏剧改革委员会领导,梅兰芳的一番话无异于“唱反调”。田汉、马彦祥、马少波等文艺界领导批评梅兰芳宣传改良主义观点,与京剧革命精神不相容。当时年仅22岁的小记者张颂甲后来担任了《经济日报》副总编、《中国建材报》社长,他在回忆文章中写到自己第二次探望梅兰芳的情景:“才几天不见,梅先生这回显得有些心神不宁,容貌也有些憔悴了……他告诉我:‘已有两三个晚上没睡好觉了’……接着,他焦急并带有埋怨地说:‘这事怎么办?那天我只不过随便和你谈谈,没承想你那么快把文章发表出来,也没承想那么快惹来了许多麻烦……’”
中宣部部长陆定一指示天津市委,梅兰芳是戏剧界一面旗帜,对他的批评一定要慎重。市委商量后,由文化局局长阿英主持召开一个座谈会,请知名文艺界人士参加,就京剧改革的观点交换一下意见,借机给梅兰芳一个台阶下。在会上,梅兰芳对自己的观点做了修正:“我希望,为了适应目前运动的需要,剧作家、文学家以及有创作能力的旧艺人,都应大胆放手创作新的剧本,以供给全国迫切的需要,使运动很快地展开……初期虽难免出丑,但不要紧,我们可以在这个基础上逐渐提高。”梅兰芳讲话结束,阿英立刻带头鼓掌,其他人也跟着鼓掌。3天后,座谈会记录全文发表在天津《进步日报》的第一版和《天津日报》第4版上。梅兰芳在新社会的第一劫,终于以一场“危机公关”化解。
梅兰芳一生人情练达,经此事之后更加谨慎。他和“搭救”自己的阿英成为好友。阿英20年代就参加革命,是经验丰富的老干部,后来调到北京任全国文联副秘书长,在梅家小院住了很长一段时间,成为梅兰芳的高级智囊。梅兰芳在大会小会上发言,都要事先征求阿英的意见,以免再犯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