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文史 >> 文史钩沉 >> 正文
很早以前,就听说过赵无极。时隔十多年,身边终于有人谈及他。且不提赵无极的印象有多深刻,也不提人的交际圈子拓展有多困难,还是先趁着这时的热情冲动——重新去读赵无极,了解他的近况,看看自己对他会不会有新的认识。“我一生致力于绘画,我心中的绘画。”“我每天黎明即起,进入画室”,年近八旬的赵无极(Zao Wou—Ki)在自传的开头便写下这么一句话。他和很多画家一样,绘画构成了生活的绝大部分,用画笔表达自己对世界的思考,用画作留下自己生命的迹痕。赵无极又与很多画家不一样。他最初成长在中国、旅居法国、特殊的方位视角,周旋于巴黎的诗人和画家的交际能力,曾经贝聿铭等名家的不吝赞美(1978年,贝聿铭在为纽约亨利·马蒂斯画廊赵无极画展图片集所写的前言里写道,“赵无极是当今欧洲画坛最伟大的艺术家之一”),获得过“法兰西学院艺术院终生院士”等较高的荣誉。赵无极与一般画家更有本质上的不一样。上世纪50年代初,他在瑞士看到保尔·克利的作品,当即被其符号世界所震撼,感悟到只有抽象才能带来最大的自由和力度,于是毫无顾忌地取消了细节,画出了那种让人联想到“炭火、水和海洋,天空和云雾”的抽象作品。据蔡天新《朝向天空和云雾的心灵》,“(上世纪七十到八十年代,他越画越大,出现2米高的巨幅;越画越大气,场逐渐威慑过来。他逐渐放弃了具象的提示、纤细的诗意、温柔的质感,纯粹的色彩与浮动在平面后的深邃空间是他唯一的材料,雄浑孤绝扑面来,这里是杜甫的无边落木不尽长江,是T·S爱略特的《荒原》,是贝多芬的《命运》,你得双目平视,意守丹田,才好接住那一股子不平之气”;“九十年代,姿势是,站在画前,闭眼,体会光线从画布上一节节照亮灵魂的经过。再张开眼,你能够见到天堂里所能给予你的一切:炽热的为爱而爱的爱情,饱满的为承受苦难而来人间的深情,心灵融入‘无限’的那一瞬间,迷离鲜艳梦境中时空的准确倒流,因一种圣洁而获得了千万种圣洁的狂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