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文史 >> 文史钩沉 >> 正文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派大将蒙恬用兵30万将燕、赵、秦三国的长城予以连接,在东北地区是利用燕国的 “外线长城”,即今赤峰北面的长城。由此可知,传说中的孟姜女哭倒的八百里长城根本不是秦长城,在地理位置上当属明长城。
前汉时期为防御北方匈奴入侵,重视缮治北方长城,汉承秦制,秦长城是以燕国“外线长城”,即“赤北长城”为基础,因此前汉也沿用了燕的“外线长城”。东汉政权的北疆辖区就比西汉时期丢掉了54个县,因此东汉长城往后退缩,如今从老哈河东岸的今建平县国营农场山根村起,至东南榆树林子乡炮手营子村一带留有东汉长城的51座墩台。
西晋初年的长城大体为秦汉时期的长城旧线,进入辽宁地界则沿用了后汉的长城,西晋长城“看来很像一条烽台、堡障连接三千里的防御工程”。
北齐时代,居住在大凌河东的契丹和居住在河北东北部的库莫奚时常犯塞,北齐在营州(今辽宁朝阳)北建长城、设烽堠,因此北齐长城远在朝阳北面,借用了秦汉长城的旧线。
北周长城在北齐长城的基础上予以补修,在山海关与明长城“十”字相交作东西走向的长城。
辽代是契丹族建立的,防御重点由北部转向南部的北宋王朝,因此修了一道“镇东海口长城”,今大连市金州区驻地金州镇南面的南关岭横抵黄、渤二海的长城。
到了明代,中央政权在北方的控制区域进一步内缩,所筑长城基本在辽河套以里,法库被抛在明长城的防御范围之外。而传说中的孟姜女哭倒的八百里长城实际上是 “明长城”,与地处赤峰北部的“秦长城”相距553公里,实在是风马牛不相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