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访谈 >> 出版人访谈 >> 正文
“出版行业不管收购也好,扩张也罢,或是做强做大,归根到底要落到产品上有好书。做得很大,年产值多少,年利润多少,没有好书,这种富贵对出版行业的意义何在呢?”
开启民智,传承文明,奉献好书(内容),是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始终不渝的出版追求。
今天看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像是在看出版的一个传奇。1986年才成立;地处小城桂林,人才和地域均不占优;背靠的广西师范大学也没有可以让出版社强势发展的学术文化资源,然而,至今名动天下,成为思想文化学术出领域的旗帜出版社,同时,其出版规模达到年6亿多码洋。看看它的作者吧,钱穆、唐君毅、牟宗三、萨孟武、何炳松、何炳棣、劳思光、杜维明、李欧梵、黄仁宇、许倬云、余英时、白先勇、 王尔敏、孙隆基、傅斯年、钱存训、木心、梁羽生、朱光潜、王世襄、叶澜、陈丹青、钱理群、李泽厚、韦伯、房龙、纪德、雅 尔卡、尼尔·波兹曼、瓦尔特·本雅明……几乎每一位读书人都可以列出手边正在阅读的广西师大版的好书,其社会影响力之大,早已比肩三联、商务等百年老店。
若熟知广西师大社的发展历程,则更为这家出版社心折。1986年初创,为解决生存问题,广西师大社选择进入教辅出版。至今,还有老员工经常回忆起那段艰难岁月:“出差坐硬卧(硬座的椅子底下卧倒),1996年之前,社长到北京出差都住地下室。”到1998年,十年耕耘,广西师大社在教辅出版中声名鹊起,成为“教辅新六家”之一,进入到国内教育教辅图书的前十。完成原始积累,不再为生存发愁后,广西师大社毅然调整出版方向,将全部积累资金投入到思想文化人文学术出版,肩负起大学出版的学术文化出版使命。
出版市场化大潮袭来,没有教材出版支撑的广西师大社“为了生存和发展去市场上打拼,挣了钱来做好书”。当记者问及大学社如何一方面既肩负学术文化出版的使命,一方面实现较快的发展和扩张时,轻易不透露个人情绪的广西师大社社长何林夏用了“勉为其难”来回答,然而,他说,不管出版风向如何刮,广西师大社“开启民智,传承文明”的出版宗旨始终不会动摇。
什么造就了广西师大社的发展?低调的广西师大社人往往回答:“学校对出版社的发展历来采取大力支持的态度,几任领导皆是如此。”然而,细细梳理广西师大社的发展道路,我们不能不为广西师大社人的胆识、勇气和魄力而击节赞叹。
早在1998年,广西师大社人就意识到,想做好学术人文,就要摆脱偏居一隅的格局,寻求在自身体外的发展。现在,国家鼓励出版社跨地域跨领域发展,但当时,国家条例是禁止出版社异地发展的。而1999年,广西师大社不但启动了面向社会公开吸纳新员工,启动了跨地域发展,同时还启动了广西师大出版社十五规划和未来十年发展规划的制定。这份由湘财证券做的方案,是按照上市公司的模式和框架——即作为一个上市公司需要有几个子公司,每个子公司的盈利要达到多少最后才能上市——来做的。当时规划了出版社图书出版学术、人文、外语、教育、期刊五大出版板块的业务,也规划了出版社跨地域发展战略,在北京、上海、广州、南宁、南京五地设立分公司。由此,广西师大社完成了从单一的教育类出版社成长为一个综合性的出版社,从一个单体的出版社成长为一个跨地域跨领域发展的出版集团的过程,并探索出了一条适合广西师大出版社发展的基本模式,广西师大社人自己的概括是“内涵发展,自我裂变”,而媒体称之为“广西师大模式”。
要做好出版,就不能不研究整体的出版形势和市场形势。在何林夏看来,对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来说,压力来自于集团化、数字化和资本化的挑战。现在,国内各种出版传媒集团一共是120家,面对集团的时候,因为行政级别比较低,政府行政资源较少,大学社感受到了一定的压力。当然,大学出版社的学术资源和人才资源占优,但是,现在所有的高校出版社都推向市场了,而学术出版离市场有一定的距离,则集团化对大学出版社的市场发展就有影响;而数字化需要巨额资金的支撑,对大学出版社来说也是压力很大。前述120家出版传媒集团中,有49家在国内外上市,上市之后就并购,越做越大,学术出版生存和发展的压力很大。
无论如何,在以市场化为主要指征的出版巨变时代,大学社在“后改制时代”的发展模式成为大学出版人的关注焦点。早在几年前,何林夏就提出了大学出版社的三个发展方向:第一,像国外的大学出版社一样,就是为高校的教学科研服务;第二,有基教教材的出版社,可以大胆参与市场竞争;第三,依靠自己背靠的大学的资源,在转企改制面对市场后,走一条专精优特的发展道路。
“大多数出版社都会有以上的选择,但广西师大社三种模式都靠不上。”何林夏分析:“第一,这么多年,在各级领导的培养下,我们做得这么大,回不到三五十个人、为本校教学科研服务的道路上去了;参与市场竞争,又没有教材;第三,背靠的大学没有足够的资源支持我们走专精优特的道路,怎么办?”
对此,广西师大社人的回答是:“我们只好孤注一掷,背水一战。根据自己对市场资源的整合,对市场的探索,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生存和发展的点位。小地方的出版社能力有限,只能开展多种经营,走多元发展的道路,用多元发展的利润来支撑出版主业。让出版社逐步向专业出版的方向发展。”
比如,广西师大社现在正在探索的教育培训,旅游,房地产,玉石和工艺品、收藏品经营等。但是,多元发展中,广西师大社有自己坚守的原则。第一,走多元发展之路,必须是出版社已有资源上的生长,而不是空穴来风。“我们背靠大学,可以做教育培训;背靠桂林,可以探索旅游;我们自己有300亩地,可以探讨房地产;桂林有鸡血玉,可以探讨鸡血玉的经营。”第二,多元发展一定要保证出版主业的安全,不能危及主业。“如果我们把所有优秀的人才,包括资金都放在多元发展上了,那就不是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了”。第三,多元发展的利润一定要返回出版主业,多元发展是手段而非目的。“我们的主业做大是不容易,但做好是可以的。”何林夏谦逊地说。
尽管早在1999年,湘财证券就为广西师大社按照上市公司的模式制定规划;早在2005年,李嘉诚旗下的tom.com集团就想投资并推动广西师大社整体上市,然而,几经谈判,广西师大社谢绝了tom.com的上市邀请。
为什么?“我们认为,作为创意产业,出版行业的宗旨就是开启民智、传承文明,对社会的贡献是社会影响力,而不是经济效益,不是GDP。所以,从出版产业的本质和出版产业未来发展来看,广西师大社没有办法满足投资者和股民对投资回报率,以及对投资回报率的增长率的要求。”
在何林夏看来,出版行业不管收购也好,扩张也罢,或是做强做大,归根到底要落到产品上有好书,“这才是最重要的。做得很大,年产值多少,年利润多少,没有好书,这种富贵对出版行业的意义何在呢?”尤其是,当上市后,有足够资金去做超出市场规律的事情时,对行业是一种灾难。第一,收购了人才,提高了整个行业的价格,但这个价格其实是一种投资,投资是要收回成本的;第二,要把图书产品要做好,则产品要巨额投入,比如高版税,找最好的设计师,用最好的纸张,大机器印制,但是价格还是要按照市场价格来定,但在中国目前教育水平、阅读习惯、购买能力低下的情况下,投入了这么多人力成本和前期成本做出来的书,能够通过销售来收回成本的,寥寥可数。
“大学出版社与一般的商业出版社和社会出版社肯定是不一样的,因为宗旨和使命不一样。”这是何林夏的判断。在何林夏看来,大学出版社就是为学术服务的,然而,他不讳言,大学出版社的发展道路肯定会更加艰难。“一方面它要参与市场竞争,另一方面,又要做好学术出版。学术出版不是盈利出版,也不是商业出版,主要是为社会做积累。”
显然,现在对出版社的考核指标中,经济指标被提到了非常重要的位置;好书又是以评奖来作为标准的,虽然评奖只是衡量好书的一个途径。究竟好书的标准是什么?何林夏看来,出版对社会的贡献就是社会影响力。那么,如何评价社会影响力?他给出了自己的标准:“行业里口耳相传;给社会传递正能量,影响社会的,就是好书。”他呼吁,希望主管部门早日出台对出版社的分类指导和考核。当然,不管再艰难,“在学术史上有所留痕”是广西师大社人始终不渝的出版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