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美术 >> 美术动态 >> 理论探讨 >> 正文

艺术品,假该如何打?

//m.zimplifyit.com 2013年10月17日09:37 来源:光明日报

  造假之害:三成艺术品交易存真伪争议

  仿制者把新制的瓷器打碎,用古代的锔子将碎片连接起来,让收藏者误以为瓷器来自古代;将破损或者不具备很高经济价值的古瓷器底儿上的印记落款切割下来,与仿制的瓷身接在一起,以假乱真;为骗过鉴定者的眼睛,不少仿制古画的人选择用古纸古墨进行伪造,而仿古纸、仿古墨在市场上随处可见……

  尽管2012年中国拍卖市场以41%的市场份额夺得全球之冠,然而繁华之下,却难掩艺术品造假的尴尬,猖獗的艺术品造假现象正严重侵蚀着高速发展的国内艺术品交易。

  在雅昌艺术网公布的被造假次数最多的10位中国艺术家中,齐白石、张大千、徐悲鸿名列前三。齐白石、张大千各有约3万至5万幅作品传世,而市场上流传的作品数量却远高于传世数量。据统计,这两位艺术家作品真假比例已经超过1:10。抽样调查表明,在2013年艺术品交易市场上发生作品真伪争议的约占交易数的三成。有业内人士直言:“如今的中国艺术品市场像匹脱缰的野马!”

  “面对庞大的市场需求,造假者的造假手法也日趋多样,有些地方假画制作和工艺品仿冒已经形成了规模化、科技化、程序化的产业链。”据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徐泽介绍,国内已经形成了不同的民间制假分布区,以制造某一种类的艺术品赝品逐渐被公众所熟知。例如,天津鼓楼地区临摹的假画,江西景德镇周边的明清官窑仿品、河南伊川的青铜器仿品等。

  假艺术品通过画廊转手、拍卖会拍卖,产生的却是与成本价天壤之别的数字。例如,一幅在拍卖会上能以32万元成交的范曾名作,不少画廊却能以千元左右的价格提供难辨真假的仿造品。这些仿造品通过各种途径进入了艺术品交易市场,就连画家本人都非常无奈。

  低成本高回报的假画背后,更“造就”了一条为其提供服务的“造假产业链”,而且分工明确细致:有的找高手模仿制作,有的负责把纸张做旧,有的负责裱画,有的负责找买家出货。

  “目前艺术品市场上制假、售假、拍假、恶意炒作、哄抬价格已经严重影响了市场的秩序,损害了市场的信誉,使很多愿意投资艺术品产业的人望而却步。”北京市文化局副局长关宇表示,中国艺术品市场的根基不牢固,不改变艺术品市场的质量,市场的可持续发展只能是一种愿望,繁荣热闹的场面最终会成为一场泡沫。

  辨假之困:鉴定之手难敌市场赝品横生

  “真与假的问题,不仅涉及到值多少钱的问题,还涉及到文化价值传承的问题。不管是经济的,还是文化的考量,把真和假的问题搞清楚是很重要的。”文化部市场司副司长庹祖海告诉记者,在梳理有关艺术品市场舆情后发现,鉴定真假的问题就是艺术市场的首要问题。

  然而,辨假、抑假何其之难。有些是无意形成的。“所有人学画都是从临摹开始的,这些作品严格来说也是假的,但它是不可避免的。”有艺术学校的专家表示。

  然而,更多的则是有意为之。以画作为例,艺术品造假的源头上活跃着两种人,一种是流水线临摹量产的画工,另一种则是美术院校的学生,不少画店专门挑选这些学生作为“名作”再造的枪手。

  尽管科技进步使各种高科技检测手段不断出现,但业内人士均认为,这仅仅只能作为一种参考,因为高科技造假常常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高科技检测手段往往很快被制假者破解,反过来被科技造假所打败。“假艺术品一旦进入市场流通之后就成为暴利行业,使得作假者不惜耗费高成本采用特殊手段来完成整个仿造技术。部分赝品通过高技术的处理能够模仿到七八成,除非是作者本人或真正的专家,否则很难分辨真假。”著名画家杨之光表示。

  把假的说成真的——现实生活中,伪鉴定专家“拿钱办事”的职业操守也饱受业界诟病,让大众收藏和艺术品交易成了“雾里看花”。一位拍卖行业人士坦言:“在利益的驱动下,现在的艺术品假货太多,陷阱重重,让人防不胜防。”

  艺术品造假乱象的一个重要根源就是缺乏相应的责任追究机制。根据《拍卖法》相关规定,鉴定专家的鉴定出现问题后,无论是经济责任还是法律责任都不需要承担;拍卖行也不对卖品的真伪担责。

  诸多不完善的情况使人们在面对艺术品造假的态度上也出现分歧。一度有一种声音认为:艺术造假古已有之,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事实上,市场上的假作对拍卖行收益、艺术家的名气甚至艺术品收藏都带来诸多益处。难怪有人说:“我们找不到造假的受害者,但我们肯定可以找到造假的受益者。”

  受假作扰乱市场影响,近年来关于艺术品的诉讼案件数量不断上升。然而,由于造假产业链的隐秘性,案件多针对拍卖行、艺术家、藏家等行业内部角色,而真正违反法律的造假者却很少出现在被告席上。总体而言,中国当前的艺术品市场还缺失一个完整的鉴定体系,更缺可以奉为标准的鉴定方法。

  打假之途:为每一件艺术品建立“身份证”

  当猖獗的艺术品造假之风愈演愈烈,诸多艺术品鉴定手段都显得束手无策时,寻找一条适合当前中国艺术品市场的打假之路成为当务之急。

  由于中国艺术品的历史悠久,大量的真品流落于民间,艺术品的相关资料留存也难免挂一漏万。“因为诚信的缺失、传承的断裂,艺术品鉴定才成为一个市场上不可承受之重。”雅昌艺术网总经理朱文轶表示,“诚信系统的构建需要我们回到艺术品的源头寻找答案,重新建立艺术品的传承体系。”

  北京艺术品市场占到全国总规模的60%以上。今年上半年,北京文化局发布的《北京市艺术品鉴定工作试点方案》将雅昌文化集团等五家单位列为北京艺术品鉴定首批试点单位。作为《方案》的重要内容,由雅昌文化集团发起的中国艺术品鉴证备案系统日前正式启动。系统旨在从艺术品源头出发,由艺术家本人对原作进行鉴定,并辅之以物理检测,最大限度地确保艺术品的真伪,同时进行备案和认证,为每一件艺术品建立唯一、权威的“身份证”信息。

  艺术的发展史告诉我们,不管有多么先进的科技手段,有多么坚实的学术基础,如果没有最基础的关于艺术品自身的原始信息和流转过程中的信息,就无法对艺术品作出科学准确的鉴定。“确立艺术品的原始信息,并把它运用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等科技手段固定下来,储存起来,供社会各方面进行质疑、质证、比较、研究,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庹祖海认为。可以期待,这项工作有了长期的积累和延续后,中国艺术品鉴定乃至整个艺术品市场的诚信体系都会有脱胎换骨的改观。

  “我们就是要跟时间赛跑,让在世艺术家的作品有价值、有章法地保存下来,形成一个艺术品的证据体系,为后世有据可依奠定基础。”朱文轶表示。

  面对充斥市场的大量仿造艺术品,中国美术家协会秘书长刘健建议,可以在仿品中把高仿作为一个认证,“通过一定的标记划分出高仿和原创之间的边界”。针对“艺术品能否临摹”等矛盾,律师朱永平认为,“如果在临摹过程中形成造假,那么临摹的作品要注明是临摹谁的;如果拍卖行以非法占用为目的而仿造了假画,就应该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专业鉴定机构数量对于整个中国艺术品市场来说显然是不够的。在多数业内人士看来,加快艺术品鉴定队伍建设是艺术品市场繁荣的保证。虽然器物类艺术品通过科学检测可明显提高辨别力,但很多时候还需要专业人才的经验和知识储备加以鉴别。据了解,目前国内高校还缺乏艺术品鉴定方面的系统学科设置,在鉴定人才培养上能力有限。(本报记者 温 源本报通讯员 张胜通)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