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民族文艺 >> 资讯动态 >> 2013年《民族文学》作家翻译家改稿班 >> 正文
这次改稿班,规格高、规模大,时间短、水平高,内容多、收获丰,既有名家讲座,也有交流研讨,为我们提供了一次非常难得的学习机会,我本人收获多多、受益匪浅。对于我来说,参加这样的活动,得以学习和提高,机会难得,弥足珍贵。
我搜集过有关资料,做过一次粗略的统计:截至2012年年底,中国作协会员为9488人,其中少数民族会员1119人(占会员总数9488人的11.8%)其中女会员190人,55个少数民族都有了中国作协会员,这是一个非常喜人的情况。这些少数民族作家代表着55个民族在文化上的不断丰富和崛起,他们的文学成就表现出题材多样、风格独特、艺术手法别具特色,记载着不同民族在如今这样一个巨大变迁的时代所经历的心理路程,也可以说为中华民族的文化、为世界文化的丰富多彩增添了斑斓的色彩。截至2011年底,新疆作家协会会员为1862人,其中汉族959人,少数民族903人;在少数民族会员中,维吾尔族645人。以新疆作家协会的维吾尔族会员为例,能够用汉、维吾尔双语写作的作家可谓凤毛麟角、寥寥无几,而用母语写作的则占总人数的90%以上。我不敢妄断内蒙古自治区和西藏自治区用母语写作的作家人数,但相信不会低于30%。依据目前的情况,用母语写作的作家人数,也算得上是一支人数众多、规模庞大的队伍。当然,鼓励双语写作固然值得提倡,但真正实现却尚需时日。用母语写作,起码在新疆是民族作家队伍中的主流。由此,我们不难看出民族文学译介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以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为标志,我国文化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文学事业面临着繁荣发展的黄金期。同样,由于自治区党委政府的重视和资金投入的增加,新疆的文学事业,已经进入了一个繁荣发展的新时期,各民族作家反映时代特色的精品力作的不断涌现,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与这种喜人的繁荣景象形成反差的是,发表用母语写作的作品的译文的文学杂志,全国性的只有《民族文学》一个杂志。其他的全国性汉文文学杂志如《人民文学》、《中国作家》等,似乎绝少发表少数民族作家母语创作译成汉语的文学作品。新疆的情况可能好一点,《民族文汇》杂志从2013年开始,定位以刊发文学翻译作品为主。《西部·新文学上半月刊》间或也发一些民族文学翻译作品。我想,大量的民族文学翻译作品,还是缺少发表的平台。这也是民译汉文学翻译人才相对匮乏、文学翻译质量不尽人意的原因之一。而数量不多的民族文学翻译作品,主要集中在每月一期《民族文学》杂志上发表,显然难以满足大量用母语写作的精品力作的译介需要,何况还要刊发民族作家用汉文写作的作品。我粗略计算了一下,《民族文学》一期刊发的作品,30篇(首)左右,即使是按每一期50篇(首)计算,一年也就600篇(首)。这个数字,不要说个省区和地方作协会员,就连中国作协的1092名少数民族作家每人发表一篇(首)作品都还不够,更不用说非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的作品了。我认为,中国文学,是中华民族的文学,是多民族的文学。当然,少数民族作家发表作品,尤其是用汉文写作的作品,不一定只局限发表在《民族文学》一个刊物上,而且如上计算也不一定科学,但却能说明译介的不足。如此看来,《民族文学》杂志现有版面,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发表日益繁荣的民族文学作品的客观需要。
《民族文学》(当然毫无疑问地包括了汉文和各少数民族文版)杂志的兴旺发达,是文明衷心的期盼。为此,本人建议:
一、增加页码,扩大容量。可否将《民族文学》由现在的月刊改为半月刊,每月两期,以满足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繁荣发展的需要。如果一时难以实现,可以考虑先增加页码,扩大容量。新疆的《西部·新文学》是上半月刊,每期168页,而作为国家级刊物的《民族文学》却只有128页。新疆的《民族文汇》杂志是月刊,128页,从2013年开始,主要刊发民译汉文学作品,受到欢迎。在我国五个自治区成立的月份,《民族文学》是否可以出增刊或专辑,主要刊出各自治区包括翻译作品在内的文学作品(如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于1958年10月25日;内蒙古自治区成立于1947年5月1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于1955年10月1日; 西藏自治区成立于1965年9月1日;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于1958年3月5日),等。《民族文学》的民族文字版,是否也可考虑适时出增刊,经过努力争取、具备条件之后改双月刊为月刊,扩大发行量,进一步加大多民族文学交流的力度,为各民族人民群众提供高质量的精神食粮。
二、精心组稿,扩大影响。在文学翻译方面,翻译水平、翻译质量非常关键。新疆作家协会已经培育出一支高水平的数量可观文学翻译的人才队伍。我认为,《民族文学》少数民族文字版应该充分利用少数民族地方的翻译人才资源,以保证文学翻译的质量。现在是网络时代,距离不是问题,通过网络沟通,完全可以解决联系、供稿、交流等等的问题。根据我的了解,像伊明·艾合买提老师和乌买尔·买买提明这样既是诗人、又是文学翻译家,像在座的文学翻译家们这样富有文学翻译经验,且又年富力强的翻译人才,可以说在新疆是比比皆是、数量不少。维吾尔语有一句俗话叫“koyni kassap soysun”,意思是“宰羊还须屠夫操刀”,因为他们游刃有余,干这事儿最拿手,非常形象,他们的翻译,既能保证质量,又能保证时效。毕竟,文学翻译不同于其他文体的翻译,需要有灵感和灵活性。同时,原创作品每期都可以提前向麦买提明·吾守尔、艾合坦木·吾买尔、亚森江·萨迪克这样的知名作家和后起之秀约稿,使得他们提供自己的精品力作,每期一人、分期刊发,进一步提高杂志的知名度,扩大读者群,提高影响力。
三、增加比例,多发译作。刊发汉文作品的杂志,无论是国家级还是省区市,刊物众多,机会很多。但是,刊登民族文学翻译作品的杂志,国家级只有《民族文学》,独此一家。内蒙和西藏自治区的情况我不得而知,在新疆,自治区文联主办的《民族文汇》杂志从今年(2013年)开始主要刊发民族文学作品。我认为,在全世界独一无二的国家级多民族文学平台——《民族文学》杂志上增加翻译作品的刊发比例,意义重大、非常必要。在《民族文学》的每一期,都发表一定篇幅的民族文学翻译作品和评论文章,比率保持在10~30%,不低于30%为好。
四、创新形式,坚持激励。开展评奖活动,汇编出书,鼓励新人成长、激励精品创作,意义重大、作用非凡。据我所知,《民族文学》曾经开展过包括年度评奖在内的多项评奖活动,出版发行《年度作品选》,在激励创作、培育新人、提高水平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建议不断创新、继续坚持。
五、交流、研讨,提供平台。定期或不定期,以多种形式,在不同省、区、市开办座谈会、笔会、“改稿班”,组织少数民族文学研讨,为各少数民族作家和文学翻译提供学习、交流和提高的机会,不断提高少数民族文学作品质量和翻译水平。
六、加强沟通,帮助提高。对翻译作品进行总体评议,指出存在问题,提出改进意见,保持编辑与作译者的联系与沟通,交流对作品和翻译技巧等方面的意见建议,加强指导,帮助译者不断提高翻译水平。这一工作可以在各种活动期间进行,就像这一次安排晚上自由交流改稿一样,也可以通过电话联系、邮件发送或书信联系等方式进行。我本人就是与编辑部联系沟通的受益者。艾克拜尔·吾拉木先生早年对我选择翻译民族作家母语创作的作品做过点拨,对我的文学翻译有过敦促。多年以前,编辑部的哈闻先生在交流中指出过我的译文某些句子过长的问题,从此我每每遇到长句,就想起他的提醒,而注意长句改短句。不妨直说,根据我与《民族文学》的编辑们接触二十多年的经历(当然我所说的“接触”是时断时续的),我认为《民族文学》的编辑们水平高、作风正,值得信赖、值得尊重,既是良师,更是益友。
七、保持联系,反馈信息。设定期限,反馈作品的处理情况,使作(译)者及时了解作品可否刊用的信息,防止出现因不了解情况而一稿多投现象。我自己就出现过译稿在五六个月未被刊用、改投他刊之后,也就是在头一次投稿一、两年之后,《民族文学》和地方刊物在两个刊物上相继刊用同一篇译稿的问题。
八、不断改进,完善网络。民族文学网,是我们平时获知有关信息、掌握民族文学杂志社和各地相关活动动态的重要信息平台,同时也是我们学习有关知识、不断完善自我的重要园地。改造后的民族文学网,比以前大有改观,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原来可以在网上点开的个人博客没有了。比如,原来可以在民族文学网上点开一些民族作家的个人博客,随时获得一些信息、获取一些在其他的网站难以获取或难以收集到的知识和资料。而今,我是通过石彦伟的博客再点击、登录、浏览包括叶梅主编和杨玉梅副主任在内的其他一些少数民族作家的博客的。为了方便学习和掌握,建议在改造后的《民族文学》网上提供有关个人博客的点击窗口,以方便学习、随时了解有关信息。现在的民族文学网,我们能够看到《民族文学》蒙、藏、维吾尔、哈萨克和朝鲜文版的汉文目录。有朝一日如果能够看到五个少数民族文字的刊物版面,那将是锦上添花、更加完美的大好事儿。
另外,我在本次会议期间看到发放的《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入会申请表》,以前的一些会议也有过这种情况。我觉得,广泛吸纳会员的做法有利于扩大影响、开展工作,应该肯定。我是上个世纪的1992年由艾克拜尔·吾拉木先生介绍加入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的,可谓是老会员了。但是,我至今都没有参加过学会活动的印象。当然,不是学会没有开展工作,而可能是我不知道,或者是可能缺少宣传。为此,建议在《民族文学》杂志开展的一些活动,同时挂上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的名号,如这一次改稿班的专家讲座、作家翻译家研讨会,等等。
《民族文学》是凝聚了党和国家的关爱、象征着民族团结、和谐进步的杂志,对繁荣发展中华多民族文学、促进中华民族大家庭和谐团结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当年温家宝同志的题词:“办好民族文学,促进民族团结进步”,让全国的少数民族作家、文学工作者倍感振奋和鼓舞。2009年8月《民族文学》蒙、藏、维三种少数民族文字版的创办,在2012年9月,又创办了哈萨克文版和朝鲜文版,可以肯定地说,《民族文学》少数民族文字版的发行,对广大少数民族群众产生了巨大的文化辐射效应,无疑是一件功德无量的、意义非凡的壮举。我们衷心希望《民族文学》的汉文版和少数民族文字版越办越好,在树立国家文化形象、体现民族政策、促进民族文化交流、增强民族团结、促进繁荣发展等诸多方面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以上是我不太成熟的个人观点和建议,有的可能是《民族文学》已经或者准备做的。不当之处,请领导和在座的各位高人提出批评。
谢谢大家!
(苏永成,男,回族,文学翻译家,现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审读室 审读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