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文史 >> 文史钩沉 >> 正文
《书屋》杂志 作者:邵纯
近来,我多次在一些刊物的文章中看到“胡适主张全盘西化”之类的提法。“全盘西化”一说不仅是一个文化问题,更曾被说成是一个严重的、具有敌我矛盾性质的政治性罪名。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中期的批胡适运动,到八九十年代批判资产阶级自由化,“全盘西化”都是最主要的罪名。每批判一次“全盘西化”,必把胡适拉出来陪绑打屁股,这是很不公正的,因此本文意在说明一下胡适与“全盘西化”这个观念到底是个什么关系,把这件事的来龙去脉说清楚,以免今后再糊里糊涂地、庄严而错误地以讹传讹。
“五四”运动使中国封建主义的文化受到了巨大的冲击,民主与科学的呼声打破了封建文化的一统天下,这个历史功勋是不可否认的。但是,究竟怎样对待外来的西方文化,怎样对待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及如何处理好中西文化的关系等问题并没有解决,或者说并没有在知识阶层中统一认识。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大体上说,在这个问题上有三种态度,一是保守的、对西方文化采取排斥的态度;二是折中派;三是主张大力学习西方文化的一些人。胡适属于第三类人,而且是这派人物的精神领袖。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中国基督教年鉴》于1929年请胡适为他们写篇文章,于是胡适用英文写了一篇题为《中国今日的文化冲突》一文。胡适在回忆这件事时写道:
这几个月里,我读了各地杂志报章上讨论“中国本位文化”、“全盘西化”的争论。因此我又想起了五六年前我最初讨论这个文化问题时,因为用字不小心,引起了一点批评。……我指出中国人对于这个问题,曾有三派的主张:一是抵抗西洋文化,二是选择折衷,三是充分西化。我说,抗拒西化在今日已成为过去,没人主张了。但所谓选择折衷的议论,看去非常有理,其实骨子里只是一种变相的保守论,所以我主张全盘的西化,一心一的走上世界化的路。〔1〕
胡适在《中国基督教年鉴》上发表《中国今日的文化冲突》后,潘光旦先生在《中国评论周报》上用英文写了一篇书评。为答复潘光旦,胡适在1935年写了《充分世界化与全盘西化》一文〔2〕。胡适说:潘光旦的文章“差不多全文是讨论我那篇短文的。”他指出我在那篇短文里用了两个意义不全同的字,一个是Wholesalewesternization,可译为“全盘西化”;一个是Wholeheartcdmondernization,可译为“一心一意的现代化”或“全力的现代化”,或“充分的现代化”。潘先生说,他可以完全赞成后面那个字,而不能接受前面那个字。这就是说,他可以赞成“全力现代化”,而不能赞成“全盘西化”〔3〕。
面对潘光旦的批评,胡适没有像如今某个“大师”那样一触即跳,没有文过饰非,没有胡搅蛮缠,没有撒谎骗人,没有老子天下第一,也没有死猪不怕开水烫,而是心平气和,坦坦荡荡,说明原委,承认自家的失误。胡适说:“我现在很诚恳地向各位文化讨论者提议:为免除许多无谓的文字上或名词上的争论起见,与其说‘全盘西化’,不如说‘充分世界化’。‘充分’在数量上即是‘尽量’的意思,在精神上即是‘用全力”的意思。”〔4〕
胡适作了这样的声明之后,详细地、深入浅出地说明了变“全盘西化”为“充分世界化”的三个理由。胡适写道:
第一,避免了“全盘”字样,可以免除一切琐碎的争论。例如我们此刻穿着长袍,踏着中国缎鞋子,用的是钢笔,写的是中国字,谈的是“西化”,究竟我有“全盘西化”的百分之几,本来可以不生问题。这里面本来没有“折中调和”的存心,只不过是为了应用上的便利而已。我自信我的长袍、缎鞋和中国字,并没有违反我主张“充分世界化”的原则。我看了近日各位朋友的讨论,颇有太琐碎的争论,如“见女人脱帽子”,是否“见男人也应该脱帽子”;如我们“能吃番菜”,是不是我们的饮食也应该全盘西化;这些事我看都不应该成问题。人与人交际,应该“充分”学点礼貌,饮食起居,应该“充分注意卫生和滋养,这就够了。”
第二,避免了“全盘”的字样,可以得到同情和赞助。例如陈序经先生说:“吴景超先生既能承认了西方文化十二分之十以上,那吴先生之所异于全盘西化论者,恐怕是厘毫之间罢。”我却以为,与其希望别人牺牲那“毫厘之间”来迁就我们的“全盘”,不如我们自己抛弃那文字上的“全盘”来包罗一切在精神上原则上赞成“充分西化”或“根本西化”的人们。依我看来,在“充分世界化”的原则下吴景超、潘光旦、张佛泉、梁实秋、沈晶华……诸先生当然都是我们的同志,而不是论敌了。就是那发表“总答复”的十教授,他们既然提出了“充实人民的生活,发展国民的生计,争取民族的生存”的三个标准,而这三件事恰恰都是必须充分采用世界文化的最新工具和方法的,那么,我们在这三点上边可以欢迎“总答复”以后的十教授做我们的同志了。
第三,我们不能不承认,数量上的严格“全盘西化”是不容易成立的。文化只是人民生活的方式,处处都不能不受人民的经济状况和历史习惯的限制,这就是我从前说过的文化惰性。你尽管相信“西餐较合卫生”,但事实上决不能期望人人都吃西菜,都改用刀叉。况且西洋文化确有不少历史因袭的成分,我们不但理智上不愿采取,事实上也决不会全盘采取。你尽管说基督教比我们的佛教、道教高明得多多,但事实是基督教有一两百个宗派,他们自己就互相诋毁,我们要的是哪派?若说我们不妨采取其宗教精神,那就不是“全盘”了。这些问题,说“全盘西化”则成为争论的问题,说“充分世界化”则都可以不成问题了。
胡适在美国留学多年,深受美国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影响,他的思想属于自由主义,其政治立场上反共,也反对过蒋介石,这都是不可否认的。但是,关于全盘西化这一问题,胡适公开地做了自我批评,认为西方文化有“因袭的成分”,又深入细致、充分说理地分析了“全盘西化”这一提法的毛病,和“充分世界化”这一目标的合理性,因此,后人一提到“全盘西化”,不管三七二十一地打胡适的板子,这是不公正的。
把“全盘西化”更正为“充分世界化”是正确的、先知先觉的。后来我们实行全方位的开放,1983年10月1日邓小平给北京景山学校题词写道“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5〕,这与“充分世界化”便有一定的关联。比如电脑的全面传入是没有阶级性的,没有“社会主义电脑”和“资本主义电脑”之分,这是一个世界化的问题。曾受到极左迫害的潘光旦先生也是了不起的,他在七十多年前就提出了“一心一意的现代化”、“全力的现代化”,发出了中国奔向现代化的先声!
胡适的一生既有杰出的成就,也充满了矛盾。他一方面崇尚西方的特别是美国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化,另一方面他又提出了“整理国故”的口号。对于“国故”,胡适不是采取淘汰的态度,而是强调研究“国故”要有一套科学的方法。打开百余万字的《胡适文存》看一下,大部分内容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比如他对《红楼梦》的研究成果,用吴组湘先生的话来说就“像山一样撼不动”。
还有一点要说明:众口一词地说“五四”时期著名的“打倒孔家店”的口号是胡适提出来的,这又是一个需要说明的问题。实际情况是,四川的反孔急先锋吴虞老先生在1919年某日拜访胡适,当时胡适正在阅读《水浒传》中“三打祝家庄”这一章,因此在谈话中他就随口说了“打孔家店”这么一句话。此话一经吴虞传出,胡适原来脱口而出的“打孔家店”就变成了“打倒孔家店”的群体性的、风靡一时的口号了〔6〕。笔者翻遍胡适的全部著作,只见“打孔家店”这一处提法,而没有见到胡适提出过“打倒孔家店”的口号。“打孔家店”和“打倒孔家店”在分量上是不同的,这并非是在文字上吹毛求疵,我们了解一下胡适晚年对儒家的态度是很说明问题的。
“五四”发生十六年后,1935年胡适撰著了长篇论文《说儒》。他不但考察了“儒家”的历史,而且提出了“孔子的大贡献”这一命题。从此以后,再没有看到过胡适批儒批孔的文字。
新中国成立前夕,胡适既不愿意留在中国大陆,也不愿意追随蒋介石到台湾,他跑到美国当寓公去了。直到1958年他才到台湾当了“中央研究院”的院长。但是,他仍然和蒋介石有着深刻的民主与专制的分歧与矛盾,并且时时受到攻击,以致唐德刚先生说他是“箭垛式”的人物。
胡适在台湾有一位忠心耿耿的秘书名叫胡颂平,他把胡适晚年的一言一行都记录下来(1958至1962年),1984年由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出版了《胡适之先生晚年谈话录》一书。从这本书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胡适晚年的思想和作为,其中多处涉及中国的传统文化,特别是涉及儒学和孔子,他的观点与“五四”时期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很多方面接受了儒家的思想,现不妨摘录如下:
1958年12月16日胡适对胡颂平说:“我年纪越大,越觉得容忍比自由还更重要。”〔7〕这句话与儒家的“恕道”是一致的。
1958年12月26日,胡颂平说起了孔子关于“耳顺”的含义,胡适说:“从前经师对于耳顺的解释都不十分确切,我想,还是容忍的意思。古人说的逆耳之言,到了六十岁,听起人家的话来已有容忍的涵养,再也没有逆耳的了,还是这个意思比较接近。”〔8〕
1958年12月30日,胡适对“中央研究院”的姚从吾教授说:“做学问切不可动感情,一动感情,只看见人家的错,就看不见自己的错处。”〔9〕
1959年6月1日,胡颂平对胡适说:“我读《论语》,我在先生的身上得到了印证。”胡适回答说:“这大概是我多读《论语》的影响。”〔10〕
1960年2月23日午饭吃“狮子头”,胡适说:“‘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这两句话是圣人最近人情的话。”胡颂平解释说:“先生平日口头上说的圣人,都指孔子。”〔11〕
1961年12月4日胡适在与胡颂平谈话时特别说明:“我在《吴虞文录》序文里说吴虞在四川只手打孔家店,并不是我去打倒孔家店。”〔12〕
1952年1月24日胡适对孔达生说:“我们的老祖宗孔夫子是近人情的。但是到了后来,人们走错了路了,缠小脚、八股文、律诗、骈文,都是走错了路。”〔13〕
……
从以上这些内容看,胡适并没有全盘否定中的传统文化而主张全盘西化,但他反对抱残守缺,并强调研究中国的传统文化要有一套科学的方法。胡适更主张充分世界化,这是符合时代潮流的。我们有充分的理由认定胡适先生是学贯中西的一代宗师。(后页为文章注释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