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民族文艺 >> 资讯动态 >> 正文
水书是水族的独特文字,是一种类似甲骨文和金文的古老文字符号,记载了水族的天文、地理、宗教、民俗、伦理、哲学等文化信息,被誉为象形文字的“活化石”。2006年,水书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水书并没有统一的刻版印本,是靠民间的“水书先生”一代代口传心授传承下来的。“水书先生”,是那些能看懂水书、“与鬼神对话”的人,亦被称为“鬼师”或“师人”。可以说,每位“水书先生”都是水族文化的一座“活宝库”。
今年64岁的潘光雕,就是这样一位“水书先生”。他已经在水书习俗传承的道路上坚守了44年,2007年被贵州省文化厅命名为省级非遗项目水书习俗代表性传承人。
少壮肯努力,勤奋得真传
由于家庭困难,13岁时,潘光雕就被迫辍学回家务农。20岁那年,贵州省榕江县三江乡故衣村的“水书先生”潘家和、潘家喜看中潘光雕,认为他聪颖、有慧根,要将水书传承重担交给他。
“开始看水书,一个字都不认识,我一点儿兴趣都没有。”潘光雕说,“那时候,年轻人都走村串寨相姑娘,大伯(潘家和)和二伯(潘家喜)要我学水书,说真的,心里闷闷的,总想找机会跟大伙儿一起去找对象,跟姑娘唱歌。”
那个年代,学唱情歌、跟姑娘对歌甚是风行。年轻人要想被姑娘相中,首先一个标准就是看会不会唱情歌。而潘光雕学水书用了很多时间,一首情歌也不会唱,遇到姑娘时,谁都不看他一眼。这样的事,对于一个年轻人来说很痛苦。
不过,有一股学习蛮劲的潘光雕为了追求水书,放弃了他那个年龄该有的快乐。“那时我就想,你们去唱情歌得了女孩子的心,但我学水书是得到了水书真传。你们的开心是一时的,而我的水书一用就是一生一世。”潘光雕这样形容自己当时的选择。
后来,潘家和、潘家喜两位老先生又招来寨上与潘光雕同龄的几个年轻人一起学习。大伙儿互相鼓劲,都很努力。水书与汉字大不相同,很多文字书写起来很复杂,也很难记。潘光雕和伙伴们就用炭灰当粉笔,在家中的楼板、牛圈的板壁上书写。有空时,大家在一起就像小学生一样,一个念,一个听写,慢慢记下来。
经过先生精心指导,在生活困窘的年代,潘光雕一边劳动一边认真钻研水书。“成家后,和我一起学水书的伙伴都出去打工或做其他事了,只有我坚持下来。”潘光雕说,“水书成了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申遗”终成功,水书美名扬
“水族最隆重的节日是瓜节。”潘光雕说,“过瓜节当天,水书就派上用场了。”
水族过瓜节要摆方桌,敬祖先。敬祖先时不吃别的荤菜,主要以鱼肉为主,同时还要煮几块老南瓜,做魔芋豆腐、糯米粑,烧香纸,放鞭炮。敬祖先,需要“水书先生”念祝词,而且这个祝词要根据每家不同的情况来自编自念。因而,过瓜节时,给每家念祝词让“水书先生”颇费心思。
“我是在编瓜节活动祝词中使用水书,积累经验的。”潘光雕说,一次次的实践,一次次的积累,使他在水书方面的积累颇为深厚。“现在,从婚嫁吉祥语到丧葬的超度,从吉日凶日的占卜到生辰八字的择吉,我都有所研究。”
十几年前,潘光雕收了大徒弟潘明焕跟随自己学习水书。一次,潘明焕跟师父说,村里有很多人知晓水书,但县里领导并不十分了解水族深厚的文化,应该找机会到文化部门,申请将水书习俗列为文化项目,以便更好地传承。
“他的一番话,改变了我教水书的传统方式。”潘光雕说。2004年,潘光雕找到榕江县文化部门申报水书习俗项目,引起相关负责人重视。经过层层筛选推荐, 2007年10月,潘光雕被贵州省文化厅命名为省级非遗项目水书习俗代表性传承人,这使他传承水书有了更大的空间。于是,潘光雕开始利用农闲时间在家里办学堂,让原来神秘的水书走上了大众化传播之路。
水族文化进校园,传承有希望
在故衣村,潘光雕已经是一名很有威望的“水书先生”。在村里,随处可见寨子里的年轻人跟他学水书的身影。潘光雕说,他要带出更多的“水书先生”来,通过一个先生带动“一片”,辐射到更多水族村寨,让水族传统文化继续传扬。
“现在跟我学水书的有百余人,可认真钻研的不过20人,学得精的就更少了。”潘光雕说,“年轻人学水书不钻研,我认为有两个原因:一是水书比较深奥,难学;二是他们对水书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被眼前的利益所左右,认为挣钱才是最主要的。”
让潘光雕欣慰的是,这些年来,一些水族文化学者和大学生相继来到他家,了解水书的情况。在他看来,这是水书越来越受重视的表现。更让他振奋的是,为了保护、抢救、传承和发展水族优秀文化,今年9月12日,榕江县水汉双语教学试点班在塔石瑶族水族乡同流小学挂牌,下一步水汉双语教学将逐步推广到其他水族村寨学校。
“我真的是看到希望了。希望下一个试点就是我们故衣小学。”潘光雕说,“传授水书虽然很艰难,但我愿意将所有的精力都投入水书传承的工作中去,这也是两位伯父要我学习水书的初衷。”
[对话]
笔者:40多年来,是什么力量让您一直执着于水书传承?
潘光雕:从小我就受到传统文化影响,只是自己读书不多,知识浅薄,20岁才开始学习。当大伯潘家和、二伯潘家喜将祖传水书交给我那刻起,我的心就和水书捆在一起了。我要把水书文化让更多的水族人和外界人士知晓,这是我的使命。
笔者:水书在传承中遇到哪些困难?
潘光雕:最主要的困难是,学习水书的年轻人一过完年就都出去打工了,等到再过年回来的时候,学过的大多忘记了。回来再教,又跟刚开始学的一样。但我还是要坚持的,他们多少会记得一点儿。
笔者:您想怎么继续传承水书习俗?
潘光雕:我想找一块地,让上级帮忙建一个水书传习所,农闲时间集中村民一起来学习。我还有一个设想,就是能在小学开设一门课讲水书,让孩子们从小学起,效果会更好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