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电视 >> 评论 >> 评论 >> 正文

集中优势资源 打造舞蹈经典(张冠宇)

——第七届全国电视舞蹈大赛观后

//m.zimplifyit.com 2013年11月04日09:17 来源:中国作家网 张冠宇

  这些年来舞蹈大赛给人的总体感觉好像是在种庄稼,而非栽大树。庄稼是一年一茬,来年还得重种,大树却可以一栽则屹立百年千载。如是,与其费劲巴力地将全部精力用于种庄稼,为什么不把那些好苗子培植成大树呢?

  集中优势资源 打造舞蹈经典

  ——第七届全国电视舞蹈大赛观后 

  □张冠宇

  在“第七届全国电视舞蹈大赛”进入决赛的60个舞蹈作品中,首先登场的少儿舞蹈令人眼前一亮:《我要一片蓝天》《稻草人》(少儿编导、作品银 奖)、《麦田童话》等,从儿童的视角关注环境,以拟人化的编导提倡节约,用童话的方式赞誉责任与勇敢,仅凭与社会生活紧接地气的题材选择就出手不凡;而 《小小冠军梦》(少儿编导、作品金奖)、《雏鹰展翅》(少儿编导、作品铜奖)、《自古英雄出少年》等,激发理想,注重教化,却能以全面出新的立意与编排, 极具个性化的表演,巧妙避免了以往概念化、说教化等“成人化”的弊端;《我们刚上一年级》《排排座》《小乖乖》等,侧重从幼儿的情趣和动作特点出发,惟妙 惟肖地塑造了一批团结友爱、俏皮活泼的儿童群像;而《壮家娃娃扁担乐》《鼓舞北京》等,以其浓郁的民族风情与地方特色,体现“劳动最光荣”及强烈的集体自 豪感,成功展示出中国当代儿童的清新气质与崭新风貌。

  可以说,儿童舞蹈的质量优劣,主要取决于编导,而此次多方位展示的创新成果已向世人证明:儿童舞蹈编导的视野更加开阔,其厚积薄发的态势尤其令人振奋。

  成人群舞比赛虽没有像儿童舞蹈作品那样特意融纳一些音乐剧、舞台剧、情景剧的表现手法,但在体现民族性、地域性、风土人情、中国气派、氛围烘 托、巧用道具及借鉴其他艺术形式方面别出一格。其中,藏族舞蹈《阿谐》(群文群舞编导、作品金奖),挖掘生活中的典型动作,通过自然协调的变化组合,形象 表现出新时代藏民在“泊多”劳动过程中的乐观状态。拟人化舞蹈《回娘家》(群文群舞编导、作品铜奖)构思大胆、形象鲜明、形式新颖、诙谐幽默,在充满浓郁 地域性和个性化的音乐中,活化了群“鸡”的独特造型与主要人物的互动关系,堪称一绝。而《车间协奏曲》,似乎借鉴了电影《摩登时代》的手法,以人拟物,创 意新奇,设计巧妙,动作滑稽,大大拓展了舞蹈的表现力,令人过目难忘。群舞《钱江弄潮》,大胆启用聋哑人,突出表现地域自然奇观,以群体的组合与分列,形 象摹状出海潮的气势与变化,彰显人类的意志与豪迈,充分展示出编导的功力与新意。

  大体说来,群文群舞组的作品大都比较贴近民俗生活,其比赛的热络场面足以体现出我国群众舞蹈已经从狭小的街道走向社区,亦能从大众普及的层面走 进大雅之堂,但是,若从北京、广东入选较多,贵州、江苏、海南、台湾只各撑一面,其他省份大都空白的分布比例看,群文群舞组的艺术提炼、精进与提高,还都 是个任重道远的议题。

  高手云集、群雄逐鹿的场面,主要体现在院团组的专业比拼。民族民间舞、中国古典舞、芭蕾舞、现当代舞的各项赛事均可说高潮迭起、色彩纷呈、非常过瘾。

  民族民间舞的参赛作品总体上集中体现了来源生活、表现生活的创作理念,仅以分别获得作品金银铜奖的《盅·碗·筷》《淮水情 兰花弯》《biangbiang面》而论,全部植根乡土、来自民间,均具浓郁的地域特色与民俗烙印。《盅·碗·筷》本来在2011年“第八届中国‘荷花 舞’民族民间舞比赛”中就获得群舞组金奖,此次依然卓立翘楚,拔得头筹。中国古典舞金奖《满江红》,以其壮烈的气势,悲壮的音乐,粗犷而又地道的表演,充 分彰显出编导的底气、大气与霸气,赢得金奖,名至实归。如果把《满江红》比作“豪放派”,那么《逍遥》则可算是中国古典舞中的“婉约派”,其飘逸的造型, 灵动的舞姿,洒脱而高难的技巧,将古典舞蹈的“力、美、韵”完美融合,既使塑造的人物神态各异,又达到了相得益彰、美轮美奂的艺术境界。相比芭蕾舞金奖 《那里》、银奖《天黑请闭眼》的精湛优美与空灵新奇,在全军舞蹈比赛中曾“舞”惊四座的现当代舞金奖《步调一致》的精彩表现令人拍案叫绝,演员们以严苛精 准的动作,超乎寻常地完成了挑战人体的各种极限,不愧为“敢于把最简单的事做到最难”的威武之师、钢铁之士。现当代舞并列银奖作品的《夫妻哨》与《深潜 深潜》,前者是自编自演的舞者用肢体语汇把边防最艰苦、最单调的生活表现得富于情节性,令人动情,催人泪下;后者编导则大胆使用了重达一吨半的四个金属钢 圈,通过演员的跃闪腾挪与高度、力度、幅度、尺度的精确控制,再现出水下尖兵的隐忍与刚强。

  此次院团组舞蹈大赛的金银铜奖作品自然是各胜千秋,但由于参赛作品繁多及获奖名额所限,疏漏和“遗珠”现象自不可免,例如民族民间舞中的 《蚕》,除了形式出新,还在实现人与自然的对话中,将演员的表演技巧挖掘到了极致——每4拍竟能完成32个动作,堪称奇迹;中国古典舞独舞《点绛唇》,在 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在“第九届中国舞蹈‘荷花舞’古典舞评奖活动”中女子独舞形象匮乏之不足。这一取材于唐代词牌并将文学艺术转化为舞蹈艺术的空灵之作,巧 妙借鉴了芭蕾的足尖舞步,表现孤寂一改“怨妇”之窠臼,描画伤感力扫“衰颓”之矫情,以清新流畅的舞风,娴雅传神的动作体态,准确传达出人物的内心情感, 形象体现了“化美为媚”的美学原则,成功塑造出贯通古今的淑女形象;中国古典舞群舞《封箱》的构思富含哲理(“封箱”是为了“开箱”与传承),演员的舞姿 凄美奔放,场景的转换出奇制胜,服装的选择美轮美奂,戏曲化的音乐荡气回肠,所选题材非常适合以中国古典舞的形式加以表现,而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听觉冲击 力则转化为更强烈的心理冲击力;在“荷花奖”中获奖的作品《济公》,此次虽然以微少的分差名落孙山,但其表现出来的艺术感染力却不容小觑。以舞蹈的形式再 造众所熟知的艺术形象,既享有易被大众领悟的便利,也存在囿于固有形象不被大众认可的风险,《济公》在这一点上显然是拿捏有度,从舞蹈专业和普通受众的角 度均赢得人们的认可,其癫狂不羁的性情体现经过由心起舞和令人惊赞的技巧融合,的确淋漓尽致、栩栩如生,稍显不足的是:该舞编导过多注重了人物原型外在体 态的摹写,而忽略了性格中“哪里不平哪有我”的本质开掘,可谓白璧微瑕。

  芭蕾舞参赛作品方面,由于更多限于规定动作和程式化的制约标准,此不赘述。惟一甚感不足的是:为什么我们芭蕾舞的参赛作品,至今拿不出原创的东西,而只能邯郸学步,这一点若比当年“样板戏”《白毛女》《红色娘子军》,恐怕也要略逊一筹吧?

  至于现当代舞参赛作品,倒是异彩纷呈,而部队院团男子选手的作品更是大显身手、独领风骚。限于篇幅,这里只对军旅舞蹈发现的倾向性问题做以简单 提示:包括一些获了奖的此类作品在内,刚健是刚健,精湛也精彩,但是由于过度融入武术、擒拿、格斗、体操,以及杂技等表现手法,致使观众产生惊赞的“沸 点”已超出舞蹈自身应该产生的魅力,似有喧宾夺主之嫌,个别作品甚至因为炫技,致使意境的渲染和舞蹈语汇逻辑性的递进发生断裂,从而影响到主题与意境的表 达。需要强调的是:舞蹈毕竟不同于体操或武术,不能走追求纯技巧之路,也并非技巧越难,噱头越多,动作越花哨效果就越好。即使用,也一定要提炼、变化、融 合、升华,以增强或拓展舞蹈自身的表现力,使人看得出是舞蹈才行。所以说,使用与借鉴是必要的,甚至能激发出异彩,关键是要拿捏有度,避免失范。

  此外,这次舞蹈大赛突出的亮点是,作为舞蹈艺术的灵魂,大多数音乐创作均达到较高水准,旋律、节奏、配器、衬声、乐件等使用均有创新,不同凡 响,有些本身就带有强烈的文学性、叙事性、戏剧性色彩,足以形成独立成篇的佳作。与此相映成趣的是,似乎编导们已经意识到这一点,有的作品直接就把声乐和 器乐演奏者推至前台,使之成为舞蹈情境中的有机构成元素,颇具后现代味的有益尝试,这些用得好,不失聪明、新颖,还有助于吸引年轻人的目光。

  纵观此次舞蹈大赛,总体感觉是思维开放,手法不羁,形式多元,优品层出,这种与国际接轨的视野与追求,的确令人振奋,引人期待,而认真梳理此次舞蹈大赛,则能为人们提供更加有益的镜鉴与反思。

  一、舞蹈创作应该追求诗意的表达,挖掘最能表达人物性格的本质特征。

  总结此次在初赛、决赛中失利的作品,遗憾之处在于刻画的人物性格不够鲜明,舞蹈语汇尚欠明了,有的沉溺于简单模仿或随意堆砌某一舞种惯用的常规化或过渡性动作,而令观众味同嚼蜡或不知所云,反映出个别编导在舞蹈美学理念方面的模糊意识与修养缺欠。

  作为以表情性与写意性见长的舞蹈艺术,不应该一味地在叙事与写实方面下功夫,而应该追求抒情性的诗意表达,在创作理念上还是要注重挖掘最能表达 人物性格的典型动作与本质特征,剔除琐碎的偶然细节和外在动作的机械性组接。作为舞台艺术,舞蹈在塑造人物时所表现的“是普遍的观念而不是自然的个别的细 节”,它“所应该提炼出来的东西永远是有力量的、本质的、显出特征的东西,而这种富于表现型的本质的东西正是观念性的东西,而不只是眼前的东西,如果把每 件事或每个场合中眼前的东西按其细节一一罗列出来,就必然是枯燥乏味,令人厌倦,不可容忍的”。

  二、不能只为比赛而创作,应当鼓励不靠技巧取胜,而能打动人心的力作。

  舞蹈动作的有机流动犹如歌曲的旋律,不但能把人带入某种气氛,也能升华为某种意境。舞蹈在塑造人物、营造意境的过程中,可以增加一些技术性的表演,但不能脱离环境氛围与主体表达去刻意表现技巧,以致让技术取代艺术。

  在这方面,舞蹈编导担负更大的责任。一部好的舞蹈作品比什么?比的就是舞蹈编导的美学理念,舞蹈编导的形象表现力和感染力,归根结底还是比如何塑造人物,因为只有人物的性情才能表现出灵魂、韵味、情怀与感动。

  为什么舞蹈比赛中会产生比技术的现象?根源还在于评委的打分,有鉴于此,建议评委和组委会或是敢于为那些“舞从心动,”的作品亮高分,或是为他们设立特别奖。

  三、集中优势资源 打造舞蹈经典。

  说实话,这些年来舞蹈大赛给人的总体感觉好像是在种庄稼,而非栽大树。庄稼是一年一茬,来年还得重种,大树却可以一栽则屹立百年千载。如是,与 其费劲巴力地将全部精力用于种庄稼,为什么不把那些好苗子培植成大树呢?对这个问题,我们实在应该抱有国际化的眼光,为了使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就需要细心 梳理一下类似《春江花月夜》那样已经具备相当知名度或近年涌现出来深具潜质的力作,集中优势兵力整合那些能够代表中华优秀文化水准与特色的精品,将其打造 成举世公认的经典,使之走向世界(况且舞蹈作品还不受语言方面的限制),同时,也可以下大气力,从音乐、灯光及“服化道”几个方面共同努力。另外,中国舞 蹈走向世界,未必一定要靠鸿篇巨制,今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写短篇小说的门罗便是证明。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