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文史 >> 文史钩沉 >> 正文

吴敬梓曾在赣榆生活10年 因五律《观海》扬名海滨

//m.zimplifyit.com 2013年11月04日09:20 来源:扬子晚报 苏勇

  《儒林外史》作者,安徽全椒人吴敬梓的生父是吴雯延,他从康熙五十三年(1714 年)十四岁随嗣父吴霖起远赴江苏赣榆,一直到他二十三岁,这十年的青年时代是在赣榆度过的。据《赣榆县志》载:他的父亲吴霖起,是康熙丙寅(1686年)年的拔贡(“拔贡”相当于现在县教育局的官员),于康熙甲午(1714年)年任“赣榆县教谕”。

  一首五律《观海》扬名海滨

  少年吴敬梓客居赣榆,最主要的事情就是读书。吴敬梓自幼聪颖,擅长记诵,“读书才过目,辄能背诵”(程晋芳《勉行堂文集》载《文木先生传》),博极群书,诗赋援笔立成,显露出很好的禀赋和才气。而且,他的学习态度也是认真刻苦的,很快就打好了学识的功底,所谓“用力于学,已有初基”。但是,他并不是死读书,他经常浏览当地的山海风情,随父亲参加一些当地名士的聚会。据记载,有一次吴敬梓登上了赣榆县县城的高阁参加了县中名士的宴会,当中就来了一首五律《观海》:“浩荡天无极,潮声动起来,鹏溟流陇域,蜃市作楼台。齐鲁金泥没,乾坤玉阙开。少年多意气,高阁坐衔杯。”让满座皆惊,感叹这少年学子确实才思敏捷,高人一筹。一首《观海》让他扬名海滨。

  赣榆的十年打下了文学功底

  吴敬梓在赣榆的十年正是他人生中汲取知识,确定人生定位,基本形成世界观,以及初涉社会的最关键和最敏感时期。但在学术界,对这段时期所知甚少,几乎空白。在现有史料中,仅仅在《文木山房集》中见到吴敬梓少年时期收录的最早一首诗“观海潮”以及在“移家赋”中提到的有关他父亲在赣榆为官时的只言片语。

  在这段重要的时期,他见到了父亲吴霖起为官清廉、正直,鞠躬尽瘁,在教谕这个不起眼的职位上为赣榆县做了很多贡献。到任之初,见到教舍凋零倒塌之状,先捐出自己一年的俸钱40两,继后又变卖祖产肥田三千亩,并变卖了在五河、天长、含山、和州等地的祖传当铺、布庄、银楼等,筹银近万两,修建因1668年在大地震中毁坏殆尽的文庙、尊经阁。并且新建了“敬一亭”。他亲眼目睹了其父的贡献,为他深感骄傲。然而同时目睹了规矩方正的父亲因不善官场交道,终被罢官回乡的不公待遇,使他对官场的腐败有了切身的体会。在父亲的直接监护下,受到了严格的教育和培养,奠定了他深厚的文学基础。

  鄙弃世俗的性格形成于赣榆

  吴敬梓早早涉世社会,十六岁时,在父亲的安排下早早地就结了婚了。他妻子是陶氏是他的表妹。与陶氏的第一次婚姻,使他与全椒望族金氏门第的关系更密切了。十八岁,回乡帮助料理岳父丧事,十九岁的时候,他妻子就在赣榆给他生了一个儿子吴烺。二十岁,去滁州为姐夫金绍曾病故奔丧。康熙六十一年吴霖起因病辞官,吴敬梓陪送父亲从赣榆返回故里。

  这期间,他从读书到中秀才,接触过多种多样的儒林中人,懂得了科举发家和八股害人的种种内情,奠定了他后来激烈否定科举功名的思想基础,开始形成他落拓不羁、鄙弃世俗的性格特点。也有人认为,《儒林外史》的创作最早发轫于他在赣榆的生活经历;吴敬梓对于赣榆有着一种终身莫解的情结。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