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美术 >> 美术动态 >> 正文

西安国际民间影像节累计征集逾4万部作品

//m.zimplifyit.com 2013年11月04日11:41 来源:人民日报 姜 峰

  一尊昂首挺立的兵马俑,两手交叉做拍照状——新鲜出炉的“金俑奖”造型,多了几分谐趣,也点亮了第四届中国·西安国际民间影像节全程。

  从10月28日到11月1日,《衣锦还乡》、《巴斯的草原》、《守望者》等中外作品最终摘得本届最佳影片、最佳微电影、最佳动画奖等12个金俑奖奖项。

  通过民间话语,实现中外文化交流

  举办了四届的影像节,累计征集到来自全球57个国家和地区民间影像爱好者的42133部作品。据了解,本届影像节共征集到16074部作品。其中海外作品达3260部,与首届仅有83部相比,数量增长了近40倍。

  展会期间,还与100家海内外影视节、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国际范儿”愈发浓厚的同时,其民间化视角、大众化参与、专业化评审、产业化扶持的发展理念,成为本届影像节的亮点。

  “更加贴近生活,聚焦普通百姓,来自民间的作品打开了完全不同的影视空间,展现了别样的精彩”,终审评委、芬兰坦佩雷国际短片电影节主席Juhani Alanen,十分钟情于影像节微观生动的“中国故事民间讲述”。

  “中欧巨大的文化差异,是促进双方更加广泛的合作与交流的‘美丽借口’”,来自法国的影像节评委Fabien Gaillard表示,西方媒体所描述的中国很多时候失真,而这种以影像为媒介的“中国形象民间表达”显示出了独特的传播效果。本届参赛作品《父亲和我》讲述了上世纪80年代以来父亲用爱影响儿子成长的故事,《跑酷少年》通过主人公的励志经历让更多人了解中国当下年轻人的生活、情感以及他们的青春抉择。

  “以往我们的文化传播很多是宏大叙事,或者侧重书画、手工艺等传统历史文化形式的展示。”影像节承办方陕文投集团的总经理王勇认为,利用微电影、动画片等手段,通过民间话语实现中外文化的交流碰撞,搭建这样的平台既是“请进来”,也是“走出去”。

  用镜头记录感动,展示“沉没的声音”

  “拍客是一种眼界,同时也是一种态度,是用镜头记录下生活里每一份平凡的感动。”参加此次节展的业余影像爱好者刘桂萍如是说。

  为了吸纳更多的民间作品,本届影像节建立了网络专区,启动了为期半年的“拍客达人秀”线上征集评选活动,共有10012部参赛作品通过网络投稿,浏览量超过千万,并且通过大众评审团,依据作品点击率等评选出了“2013年度网络十大拍客”。    

  入围及获奖作品中,朱宇的纪录片《造云的山》再现了石棉开采工人们在恶劣环境下劳作的真实状态及其所表现出的生存意志,姚婷婷的微电影《顶缸》用黑色幽默的笔调讲述了被卷进车祸顶包事件中的一个普通农村青年的人生悲喜剧……正如部分参会嘉宾、评委所言,“这些创作者用镜头所记录的心灵史,是贡献给历史最深沉有力的礼物”。民间影像节一定程度上在重新倾听这些“沉没的声音”,给予了它们展示的平台。

  “拍客就像啄木鸟,一点一点参与着推动社会进步的过程,把视而不见的问题,呈现给大家,一起解决。”“十大拍客”得主朱征南这样看待自己的创作。尽管技术、设备水平有限,但越来越多的草根影像爱好者表现出了社会责任、文化担当的自觉。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