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王跃文作品研讨会 >> 正文

孟繁华:对乡村中国的最后凝望

——评王跃文的中篇小说集《漫水》

//m.zimplifyit.com 2013年11月05日10:54 来源:中国作家网
孟繁华在王跃文作品研讨会上发言

  王跃文因《国画》而名满天下。《国画》一出洛阳纸贵。陌生的王跃文被议论得纷纷扬扬。他对官场生活的熟悉,对不同层次官员心理的准确把握,以及在细微处表现人物和体现题材特征的处理上,都显示了作家所具有的文学才能和想象力。因此王跃文也被认为是这一题材小说创作在当下的代表性人物。当然,官场小说并非自王跃文始。晚清小说自李伯元的《官场现形记》出版后,陈平原曾统计说,以官场为表达对象并于书名中点明官场的就有19种之多。可见晚清小说谴责之风的盛行。但晚清小说多写官僚的贪婪、昏庸、残暴和伪善,以激进的言辞“穷追猛打”,既解了作家的心头之恨,又在读者那里获得了奇观满足的阅读效果。但王跃文的小说不同,在世俗欲望日渐膨胀并在官场过之不及的现实生活中,在权力争夺与情欲宣泄高潮迭起的丑恶出演中,在卑微沮丧踌躇满志惴惴不安小心谨慎颐指气使的官场众生相中,作家不是一个冷眼旁观或兴致盎然的看客,也不是一个投其所好献媚市场的无聊写手。在王跃文的官场小说写作中,既有对官场权力斗争的无情揭示与批判,也有对人性异化的深切悲悯与同情;调侃中深怀忧患,议论处多有悲凉。事实上,王跃文不止写过“官场小说”《国画》及其续篇《梅次的故事》以及《苍黄》等。他还写过诸如《漫水》、《我的堂兄》、《雾失故园》、《乡村典故》、《冬日美丽》、《也算爱情》、《桂爷》等中篇小说。小说结集就命名为《漫水》。

  王跃文所理解和讲述的乡村,基本在两个层面展开,一方面是乡村不断变化的历史,一方面是乡村相对稳定的文化。历史的变化,是乡村生活表层的变化;而不变的是乡村相对稳定的文化。比如《也算爱情》,是写文革生活的中篇小说。其中有个女工作队长吴丹心,这是一个塑造得相当成功的文学形象。在欲望受到普遍压抑的时代,作为军属和工作队长的吴丹心,以她的权力获得了性的满足。在人的本能欲望不具有合法性的时代,吴丹心释放欲望的要求也许不必作道德化的批判。但值得注意的是,当她怀疑自己的性伙伴李解放同乡村姑娘腊梅关系暧昧时,她妒火中烧地有这样一段话: 

  “今后反正不准你同那女的在一起。看她长得狐眉狐眼的。” 

  “我不会和她怎么样的。我不可能找一个农民做老婆呀?”李解放说。 

  吴丹心说:“你对农民怎么这么没有感情?” 

  李解放莫名其妙,说:“我弄不懂你的意思了。你是要我同她有感情,还是不同她有感情?” 

  吴丹心说:“两码事,同她是一码事,同农民是一码事。” 

  这段对话不仅揭示了吴丹心作为官场女人的占有欲,同时也从一个方面解释了性与政治的关系。在吴丹心看来,农村女青年腊梅只是个“性”的争夺者,她只是一个具体的与“性”有关的女人;而农民这个词是具有政治意义的抽象的符号。因此,在吴丹心那里,“农民”这个符号并没有具体的所指。从占有这个意义上来说,吴丹心对政治和性的理解是完全一样的。她都要占有。王跃文的这些小说所叙述的对象,大多是中下层官员,他们还没有处于权力中心。因此作者多在日常生活中表现了这些人物的心态和行为方式。作品对人物的刻画特别注重细节和语言,使人在阅读中产生这些人物在官场中行为举止的联想,为小说营造了特有的气氛和场景。 

  小说《漫水》就不同了。《漫水》是一个村庄,它没有时间或历史的印记。它更像是一部村志:“漫水是个村子,村子在田野中央,田野四周远远近近围着山。村前有栋精致的木房子,六封五间的平房,两头拖着偏厦,壁板刷过桐油,远看黑黑的,走近黑里透红。桐油隔几年刷一次,结着薄薄的壳,炸开细纹,有些像琥珀。”然后作家写“漫水的规矩”、写“漫水”作为地名肯定有来历等。这些笔致很是散漫,在看似无心中构建了小说的另一种风韵——这是沈从文小说的遗风流韵。《漫水》写了慧娘娘、余公公等人物,这些人物与风土人情一起构成了湖湘大地的风俗画。作家耐心的讲述,让我们看到了前现代乡土中国的另一种状态——在意识形态和现代商品经济没有进入这个领地之前,它世外桃源的诗意,今天看来竟是如此的感人。但是,王跃文对乡村中国的诗意想象,并不具有民粹主义色彩。比如《雾失故园》中的张老三,几乎是一个十恶不赦的乡村流氓无产者。是这样的恶人形象,教会了一个儿童的仇恨。但是,即便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在愚昧和仇恨无处不在的年代,作家无意中还是发现了乡村文化中不变的诗意。比如桃花,她是恶人张老三的女儿,但桃花绽放出的却是春天般的温暖和美好。

  那时的乡土中国还有一个总体性,乡村远没有现在这样复杂,故事还可以在善恶中展开。因此,王跃文的这部中篇小说集,可以说是对乡土中国最后的凝望。在他那喜忧参半的目光中,我们不仅看到了他对贫瘠却也不乏诗意的过去的眷恋不舍,也看到了他对乡村中国现实的某些不安。那“美丽”的冬日在喜英惨死的吊丧中显得格外惨淡。那就是王跃文对现实中国人文关怀的另一种表达。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