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喜羊羊与灰太狼》《熊出没》两部国产动画代表作因“暴力失度、语言粗俗”被点名。之后,央视动画有限责任公司等十大动画制作机构、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等十大动画播出机构联合发出倡议,号召全行业承诺不制作、播出暴力失度、语言粗俗的动画片。笔者注意到,一些评论者在批评动画作品存在的此类问题时,往往会提出“分级”的解决措施,认为“如何界定动画片中的暴力、粗俗,显然是个技术活儿,内容是否涉暴、动粗自然是标准之一,但这个标准之外还应该有一个前提,即这些内容对于动画片的观看者而言是否暴力、粗俗”。
这让笔者困惑不解,难道粗俗和暴力可以是一个“变量”、一张“变脸”、一头“变色龙”吗?对孩子是粗俗,是暴力,对青年或中老年就不是粗俗和暴力反而成了“粗犷”和“强力”了吗?难道少儿观众不宜看粗俗、暴力,成人观众就可以心安理得、大张旗鼓地欣赏暴力和粗俗吗?诚然,从心理承受能力角度说,孩子们处于身心的成型阶段,应该远离粗俗、暴力的污染,但成人也在深受粗俗、暴力的侵害,同样不应该对这些倾向抱持欣赏的心理。换言之,我们的动画创作者应该少拿或不拿粗俗、暴力来说事儿,将其作为动画片的“佐料”。从文艺审美的层面看,近些年来,我们的视觉艺术作品的确存在着粗俗、暴力的严重问题,即使一些口碑较好的影视作品,也难脱粗俗、暴力的场景,脏话、吵架、血腥的场面不时出现在情节当中,这些内容无疑不适合孩子们观看,但它们也并非是成人观众的审美期待。
还是以两部动画片为例。《喜羊羊与灰太狼》中,灰太狼被平底锅砸过9544次,被抓过1380次,喜羊羊被煮过839次,被电过1755次。《熊出没》曾在10分钟的时间内,爆粗口21次,其中就包括“见鬼”、“臭狗熊”、“去死”、“笨蛋”等不雅用语。对此,有评论者指出,它们只是“对于低幼儿童而言过于暴力”。但在笔者看来,它们对于成人观众,也同样“过于暴力”。君不见,在许多家庭生活剧中,诸如此类的爆粗口、动粗、打架之类的镜头,不在少数,有的甚至到了令人恐怖的地步。难怪有的年轻观众看了惊呼:婚姻太可怕了,围城万万进不得。
也有一种声音认为,暴力和粗俗的动画片,如果排除了低幼儿童,对于青年甚至白领,尤其是25岁左右的白领就可以无所顾忌地播放,让他们“追捧”。有的媒体甚至将在剧中挨打受气的灰太狼称之为“新时代好男人”的榜样,而喜羊羊、懒羊羊、美羊羊等也被对号入座变为“优等生”、“普通人”、“校花”等典型人物,成为白领童年追忆的一部分。为了讨好各年龄层的观众,此类动画片还悄悄植入成人的审美标准。持“挺羊”观点的人认为,这样做的好处是,把平时对国产动画嗤之以鼻的青年人收编到了收看队伍中。这种观点,当然不无道理。在美国,6岁以下儿童收看的动画片有专门的“绿色标准”,涵盖了语言、行为、色彩、音乐、镜头运用等多项内容;日本的动漫分级不但明确划分了低幼、少年、青年、成人等多个领域,对于不同级别动画片的播出时段、播出内容也有相应规定;韩国的动画片则分为全年龄、12岁以上、15岁以上与18岁以上几个级别。但《喜羊羊与灰太狼》们身上混合低幼儿童的故事情节和成年人的行事方法,按哪种标准执行都不合适。即使下大力气去修改,恐怕也只是换汤不换药。
笔者认为,解决《喜羊羊与灰太狼》们问题的当务之急,不应该是讨论如何分级,而是必须对暴力和粗俗乃至市侩哲学、不良价值观本身动大手术,摈弃这些观念生存的土壤。思想乃上,故事其下。如果我们的动画乃至其他影视作品中,像往奶粉里偷偷添加三聚氰胺之类物质的商人一样,为了商业利润和收视率,不顾播出的社会效益,那么,纵使真的分了级,它们同样会让观众蒙受毒害。何况,现在中国人的家庭,几世同堂的不在少数,一家人共用一台电视,爷孙同看,母子同看,甚至祖孙三代同看的现象,比比皆是。笔者认为:还是多在作品本身上动动脑筋、下足功夫,努力推出思想健康、艺术精湛、雅俗共赏、老少咸宜的好作品方为正道。分级有它实施的必要性,但切不可忽视前提——莫要借机为暴力和粗俗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