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文史 >> 文史钩沉 >> 正文
张謇,1894年的清朝状元,不过,让他的人生熠熠生辉的是他为中国纺织业发展作贡献的实业家身份。说起张謇中状元,其实还蛮曲折的,也有一部分幸运的因素在里面。
张謇家连续三代没有人考取功名,被称为“冷籍”,是没有资格参加科举考试的。无可奈何,只得冒用如皋县人张铨儿子张育才的指标参加考试,考上了秀才,却在考举人时连续五次落榜,被张铨家敲诈勒索,打了好几年官司,家道就这么耗空了,人也心灰意冷,去做了军队的幕僚。眼看着他和科举功名是绝缘了。
张謇在淮军“庆字营”统领吴长庆手里当文书,1882年,日军舰艇开进仁川,张謇以愤青的口气写了一系列文章,主张对日强硬,结果被当时的主战派,朝廷大员翁同龢看中,张謇的运气就这么来了。1885年,老大不小的张謇中了举人,1894年,慈禧太后因为生日,于是格外多举行一次科举考试,就是所谓的“恩科”,要为家族洗刷“冷籍”耻辱的张謇急急地参加了这次考试。
张謇考了个进士第十一名,上榜是上榜了,但进入殿试考状元的指望是没有了,这个时候看翁同龢老师的本事了,于是被提为第十名,有了进入殿试的资格。
当时殿试的收卷官是翰林院修撰黄思永,黄接住试卷一看,发现张同学答题中有一个空白的字,从技术层面去理解,应该是挖了一个错字,后来却忘了填上去,黄思永老师是仁慈长者,居然当即就给他补上去,《世载堂杂忆》记录:“黄即取怀中笔墨,为之补书。”但是,问题还没消停呢,这张謇考生也真够粗心的,居然又出现书写错误,将单独一个“恩”字单独抬头,前面缺了一个“圣”,不要紧,黄老师又给张同学给补上去。
黄思永为什么这样做呢?因为他知道张謇同学是翁同龢老师的大红人,“盖知张为翁所极赏之门生也”,照顾张謇就是给翁老师面子。于是,张謇成了状元,“遂大魁于天下。”当然,张謇成状元,其决定因素还是他自身本事过硬,然而,别人善意的照顾也未尝不是重要的因素。
当时的改卷八大臣是分了座次的,翁同龢排第四。按照规矩,决定谁是状元,首先尊重第一个考官的意思,然后依次决定,但是那一回翁同龢就是要挺张謇,和排第一的考官张之万杠上了,张之万是张之洞的弟弟,结果还是翁同龢的意见占了上风。
(文/刘黎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