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王蕴明是在上世纪80年代初,接触较多是在他到剧协工作以后。王蕴明的戏剧评论文章,都是在繁重的非政事务工作之余来撰写的。他以清醒的头 脑思考我国戏剧发展中的方方面面,此时他的戏剧评论已从对我国昆曲的研究、对我国戏曲事业的关注,转为对包括话剧在内的戏剧事业全局的关注了。
那时就全国来说,戏剧创作处于不景气状态,但南京军区前线话剧团却佳作迭出,戏剧界开始议论“前话现象”。为了向前线话剧团学习,剧协组织了 “前话现象”研讨会。王蕴明代表中国剧协对前线话剧团建团50周年表示祝贺,并作了《“前话”道路与中国话剧》的讲话。他从我国话剧的革命传统讲起,讲了 前线话剧团的艺术道路,列举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前线话剧团创作演出的著名剧目以及近期的《厄尔尼诺报告》《虎踞钟山》两剧中人物的社会意义,并从我国话剧的 发展着眼讲了“前话”道路的导向性。他的这篇讲话收在了他赠我的文集《燕居斋剧谭》中。而最近嘱读的这部《思齐轩剧评》则是他退休10年来所写文章的结 集,其中谈话剧的文章有14篇,包括话剧《毛泽东在西柏坡的畅想》《这是最后的斗争》《生命档案》《红旗渠》等。在《开拓前进中的二十一世纪中国戏剧舞 台》一文中,对新世纪开端10年来的中国戏剧舞台的概貌作了梳理,对戏曲、话剧、儿童剧、歌剧、舞剧、歌舞诗的代表性剧目有简要的点评。在《前进在民族化 道路上的中国话剧》和《新时期中国话剧美学理念的拓展与提升》两文中,从历史与学术的层面上对中国话剧民族化的实绩与走向作了理论的阐述,指出“话剧民族 化”不是像有些专家所说的“伪命题”,“而是众多话剧艺术家所首选的目标,主导着中国话剧艺术的发展方向和未来”。这不论在艺术实践和理论研究上都是有现 实意义的。
读《思齐轩剧评》文稿,一个强烈的感受是作者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戏剧事业健康发展的关注。一方面,人们生活的变化和新的社会矛盾从这些年来涌现 的剧目中反映出来,并产生社会影响;另一方面,在新的社会矛盾面前广大戏剧工作者对戏剧的认识和行动也存在分歧。王蕴明所写的文章一直着眼于戏剧的健康发 展,对优秀剧目分析其艺术特色加以宣扬,对影响戏剧健康发展的错误主张和不良导向,则在文章中据理批驳。
我国戏曲历史悠久,剧种多、剧团多、人员多、观众面广,是我国戏剧的重要部分。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的“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方针指导下取得的巨 大成绩有目共睹,而今天面临的问题也最多。其中戏曲现代戏如何发展,如何反映现实生活而保持戏曲本身的特色,尤为大家所关注。文集中《推陈出新是戏曲实现 历史性蜕变的内驱力》一文,从理论上驳斥了对戏曲完全否定和对戏曲的老规矩老方法完全不许改动的主张。文章对戏曲改革作了历史的回顾,对其成果作了详细的 叙述,并举前辈戏剧家的事例,对艺术成就随环境而发展而流变作了科学的解释,进而谈我国戏曲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巨大变化,是一篇有说服力的重要文章。在 《历史·艺术·时代·人》和《青春靓丽的戏曲现代戏》两文中,分别对新编历史剧的概念界定、时代精神、新时期历史剧创作的美学提升和戏曲现代戏的历史、现 状、成绩、前景作了很有见地的理论研究。
《思齐轩剧评》中的许多文章属于剧评,而这些剧评大都具有自己的特色。一般的戏剧评论大都就所评作品的题材、人物的意义和艺术特色加以评述,而 王蕴明的戏剧评论在进行艺术分析之外,往往着眼于现实生活中或戏剧创作、戏剧活动中大家所关注的问题并加以论述。如对吕剧《海殇》的评论,从对甲午海战惨 烈背景下剧中人物的分析辨识,透视到当年的历史背景,讲述历史的教训,而使今天的我们受到震撼。又如对黄梅戏电视剧《李清照》的评论,除了对戏曲电视剧这 一新品种的关注外,已不是就戏论戏,而是全面地论述了宋代词人李清照的文品和人品,对历史人物作出正确的评价。少数民族历史题材的戏剧是我国戏剧的重要组 成部分,它的大量涌现是新时期以来我国戏剧的重要成果。王蕴明对描写云南大理地区白族历史的白剧《白洁圣妃》作了热情的评述,并根据史书记述的白族悠久历 史,详细论述了该题材的重大意义,以及少数民族剧种的形成和特色。把文学名著中的人物情节改编为戏剧一直是戏剧创作的一条通路。文集中通过谈甬剧《典妻》 的文章对改编文学名著问题作了深入的探讨。文章列举了我国戏剧历史上不少成功的例子,论述了文学作品和戏剧两种艺术形式各自的优长,进而谈了《典妻》在舞 台呈现上的得失。同时,作者以对当前戏剧创作现状的关注,联系到一个时期以来一些对名著的所谓“改编”以及“解构”之风,并举事例进行了尖锐的批评。
文集中有的文章从一出戏引伸开来谈某一剧种的发展轨迹,有的从介绍某位戏剧家引伸为对某一理论问题的论述。由于作者的理论修养和常年对我国戏曲 的深入研究,所以当面对戏剧领域出现的新的矛盾和复杂的戏剧现象时,也能作出清醒的辨析。可以说,这是一本富有理论价值的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