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民族文艺 >> 资讯动态 >> 正文
“秦始皇呀,秦始皇,你为防范修城墙,累死民夫难计数,要你还我范杞良!”
轰隆隆,电闪雷鸣,一段“长城”垮塌。“孟姜女”悲声切切,在乱石堆里找呀找,终于找到了“范杞良” 携带的贴身之物。
歌声又起:“范杞良呀范杞良,我千里寻夫路茫茫,想见君来诉心苦,谁知物在人已亡……”
“悲壮,悲壮呀!这歌唱得了不得!”国庆期间,侗话电视剧目《孟姜女哭长城》在电视上播出。贵州省天柱县石洞镇摆洞村的杨大妈边看电视边竖起大拇指夸奖:“说侗话,唱侗歌,人人看得懂,这戏拍得好。”
剧中饰演孟姜女的,是摆洞村侗族妇女吴世江,她是天柱“侗话剧组”的成员。2009年以来,天柱“侗话剧组”先后摄制了3部脍炙人口的侗话剧,为保护传承民族文化开辟了一条新路。
三个知音组建“侗话剧组”
过去的天柱县石洞镇摆洞村,人们“工前一支歌,做活乐呵呵。工后唱一曲,身累心不疲”。然而,一段时间里,山寨静悄悄。退休教师龙恩弟纳闷:“歌声哪去了?”
原来,不少村民外出打工了,在家的也看电视去了。侗寨没歌就不是侗寨了,侗歌不唱就要失传。龙恩弟翻着当年编写的歌本,阵阵伤感:“怎样把侗歌传下去?”
“现在生活蜂蜜甜,有吃有穿好家园。有病不愁没医看,党和政府帮付钱……”
一天,对面屋里传出一阵动听的侗歌,龙恩弟喜出望外。唱歌的是村里的养殖户吴世江。
吴世江生于1975年,外婆、奶奶、母亲,都是歌师。小时候,她就跟母亲学唱侗歌,唱得挺好。可婚后忙于发家致富,歌也不唱了。近几年,她养猪有闲暇,又唱起歌来。
两个爱歌之人走在一起,谈起侗歌没完没了。
“妈妈,看电视——”吴世江的孩子喜欢看电视,这给两人极大的启发。
“对,用电视!把歌拍成电视剧,叫大家看电视学唱歌!”
2009年春节,两人将这一想法与在摆洞小学任教的吴国智老师说了。知音一拍即合,三人“侗话剧组”随之形成。吴国智筹资购买摄像机、负责摄像,龙恩弟写剧本,吴世江当主角演唱。
卖掉肥猪拍《梁祝》
为了使剧目一鸣惊人,占领侗歌阵地,“侗话剧组”从情歌入手,挑选人们喜闻乐见的民间四大爱情故事作为突破口。
《梁祝》,是“侗话剧组”摄制的首部侗话电视剧目。龙恩弟根据故事传说,用3个月时间翻译出1万余字的侗话剧本,编写侗歌150多首。
拍电视需要钱,吴世江就把自家养的几头肥猪卖了,与龙恩弟、吴国智筹集了1.2万元的“拍戏经费”。
2009年4月,由6名演员和一名摄影师组成的《梁祝》剧组,赴贵州黎平天生桥、飞龙洞拍戏。吴世江在剧中饰祝英台。她笑得自然,哭得真切,以优美的侗歌表达情感,表演很成功。剧拍完后,制出光碟发给群众观看,大家无不叫绝。一时间,《梁祝》里的侗歌唱响了天柱山村,家喻户晓。
精雕细琢传侗歌
《孟姜女哭长城》是“侗话剧组”拍摄的第二部戏。拍戏时,为了省钱,有人提议,到有瓦窑倒塌、墙体还在的地方去拍,或者画布景拍。可是,这样的低成本制作怎么也拍不出效果来。于是,吴国智提议,去北京八达岭上拍真实的长城。
2010年4月,14名演员包了一辆面包车,直奔北京。在八达岭,剧组拍下了长城的雄伟景色。但回到天柱,认真对较画面,大家发现,演员的衣着、戏里修筑长城的劳动场景等不生动、不真实,不符合传说样本。于是,剧组决定再赴八达岭重拍。
“这样太费钱了。”剧组大多数人员想不通。“要做就做好!”吴国智说。吴世江也认为,做民族文化的保护工作马虎不得。她赶到贵阳购买布料,缝制古装,龙恩弟再次对剧本进行严格整排。20天后,剧组登上八达岭,进行二次拍摄。
扛石头,挑泥土,砌石块……这一次,演员们把一个个细节表现得淋漓尽致。特别是吴世江饰孟姜女哭长城的那段表演,感人肺腑。
2011年,“侗话剧组”拍的《七仙女下凡》也问世了。
“侗话剧组”拍摄的剧目均用优美的侗歌,讲述主人公不幸的遭遇,表达情感,既增强了故事感染力,又为侗族同胞学习侗歌提供了范本。目前,“侗话剧组”共筹资5万余元拍戏,刻录千张光盘,向周边村寨群众发放。一些天柱籍的务工人员,还把这些光碟带到了北京、上海、广州……
今年,“侗话剧组”又筹资准备拍摄《牛郎织女》,以满足当地侗族群众对民族文化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