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王跃文作品研讨会 >> 正文

刘学:全面认识跃文文学创作的价值

——从跃文的中篇小说《漫水》说起

//m.zimplifyit.com 2013年11月09日11:42 来源:中国作家网
刘学在王跃文作品研讨会上发言

  研讨跃文的中篇小说集《漫水》,为全面认识跃文文学创作的面貌及其价值,提供了一个契机。

  跃文是位优秀的小说家,是位有坚守、有良知、有智慧、有才华的知识分子。过去他的公众形象更多是一位官场小说作家,这一形象定位对于认识跃文及其文学创作的价值和意义是有很大局限的。要了解跃文文学创作的全貌及其价值,需要拓宽视野,研究他大量其它题材、体裁的作品,包括他的乡村小说,他的散文、杂文、随笔、评论等文体。

  乡村小说是跃文小说创作很重要、极有价值的部分。以《漫水》为代表的乡村小说,包括《我的堂兄》、《乡村典故》、《桂爷》等,虽说数量不如前者,但质量很高,分量很重。用他自己的话说,在这部分小说里,“语言、节奏、色调、情绪,都是自己过去的写作没有过的。”它独具风貌,却少为人知。希望更多推介这部分作品,充分挖掘其价值。

  以《漫水》为例。《漫水》是一部非常优秀的中篇小说,从文本上分析,无论是作品的立意、情节、人物、结构,还是语言、意蕴、境界、风格,都可圈可点,在当代乡村小说中,具有典范性意义。对于这一文本,可以从文学、美学、民俗学、语言学、人类学、文化学等多重视角去阐释、解读。令我感触特别深的是小说在精神文化资源抢救性发掘方面的意义。这是过去一直萦绕我心、在阅读《漫水》中得以强化的观念。我强烈感到,《漫水》中很多宝贵的精神文化资源,包括生命个体和群体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生存智慧和文化精神,对于今天精神文化的重建,对于社会的和谐安宁,都是极有意义的。

  在小说中,漫水是南方一个山灵水秀、民风淳朴的乡村,这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人一物,一言一行,大家似曾相识却又觉得遥远。之所以似曾相识,是因为它从我们的生活中来,从我们的记忆中来,从我们前辈的讲述中来,它伴随着我们生命成长的历程和心灵、情感成熟的过程,对我们精神生活而言都是非常宝贵的。之所以觉得很遥远,是因为随着现代多元文化的发展,特别是都市文明的膨胀和挤压,这些非常宝贵的东西却慢慢被遗失、淡忘了,这是精神文化的重大损失。

  漫水实际上是中国乡村文明的缩影,是中国乡村文化的典型代表。漫水人的生活状态、待人处事态度、思维方式、伦理秩序、价值观念、精神信仰,都是中国乡村文明的反映。实际上与中国古老的农业文明是一脉相承的。小说中余公公喜欢用菊花瓣做菜吃,使人很自然想到屈原《离骚》中“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这是否寄托着作者的审美理想呢。漫水是一个多么和谐、安宁、温暖、美好的所在,又使人很自然联想到陶渊明的桃花源、沈从文的边城的意境。小说中建房子、采菌子、跳房子、玩木匠的刨花等生活和娱乐方式,对于网络时代和电子时代的青少年而言,是那么陌生,但却实实在在是我们历史的记忆,伴随着我们社会、我们国家的发展历程,贴近我们每个人的精神和情感,是弥足珍贵的。如若忘却,是我们群体的重大精神损失,也是社会重大的文化损失。这不仅是中国的问题,也是世界性问题,是人类现代化进程中的普遍问题。文学是唤醒民众精神记忆的最好方式。从这个意义而言,这一作品具有超越地域的普遍价值,具有帮助我们恢复精神记忆的作用。

  《漫水》中反映的价值观念和认知方式对今人具有振聋发聩的启示。如当有慧质问慧娘娘“妆尸得什么”时,慧娘娘问有慧:“做事都要有好处吗?日头照在地上,日头有什么好处呢?雨落在地上,雨有什么好处呢?”慧娘娘这种大善大爱,是对功利主义的一声重喝。余公公对绿干部说:“漫水没有坏人,讨厌的人有,整人的人有,坏人没有。”这也是对中国传统非善即恶、非好即坏的二元思维的一种批判。漫水人对生命的敬畏、对死亡的达观超脱,对今人也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这些都是对社会的和谐安宁非常重要的精神资源。

  借用十七世纪英国著名诗人弥尔顿的“失乐园”、“复乐园”来说,当我们人类面临着精神的“失乐园”时,珍视、亲近、呵护遗失在文明发展进程中宝贵的民间精神文化资源,是我们走向“复乐园”的重要途径,尤其是以文学的方式。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