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民族文艺 >> 资讯动态 >> 正文
日前,广东乳源瑶族自治县迎来了50周年县庆,记者在当地见识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乳源过山瑶刺绣。独特的反面绣法、抽象的纹理、鲜艳的色彩,具有强大艺术魅力的过山瑶刺绣是乳源瑶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近年来,随着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年轻人大多外出务工,传统的过山瑶刺绣已逐渐濒临失传的边缘。幸运的是,当地政府和过山瑶刺绣能手们不遗余力地保护和传承这一独特的民族文化,让过山瑶刺绣在新时代焕发了新的生机。
从必备技艺到濒临失传
几名瑶族少女,围坐在缓缓转动着的巨大水车旁,几双巧手飞针走线,一丝彩线灵活地在粗糙的织布上穿刺,一个个精美的吉祥图案渐渐跃然布上——广东乳源百里瑶乡,瑶家姑娘心灵手巧,个个都是绣花能手。她们的绝活之一,是能在一块空布上从反面刺绣,不需要打底稿,就能绣出美丽而工整的图案,令人惊叹不已。这种与众不同的刺绣技法,就是在大山深处流传千年之久的神秘“过山瑶反面绣”。
过山瑶刺绣曾经是当地每位瑶家姑娘自小必须掌握的技能。按照瑶家习俗,年轻女孩恋爱时送给心上人的珍贵礼物就是一条亲手绣的手帕或者头巾,所以,当地有“女孩子不学刺绣,长大后难嫁人”的说法。
“瑶绣手艺最好的被称为‘绣娘’,她们不需要任何模板,就可以用一针一线绣出各种图案。”今年 61岁的退休教师,过山瑶刺绣的省级“非遗”传承人邓菊花说,过山瑶刺绣最大的特点在于:从反面绣,不看正面;绣时不用画底稿,先用黑白线依布纹绣出方格,然后于各格中配入基本图案;常用意象化、象形化的图案构成主要内容,用以构成全幅花纹的基本图案是定型的;线条无弧线,角度有严格限制;花纹颜色有红绿黄黑白5种。
在邓菊花的记忆中,以前的瑶乡视一针一线如珍宝。为了买一根绣花针,大人们经常要翻山越岭数十里到县城去买。从早上5时举着火把出门直到天黑才回家,往往就是为了买一包12枚的绣花针。
然而,随着当地瑶族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瑶族的小女孩忙于学校功课,年轻姑娘则大多外出务工,加上瑶族青年男女更喜欢时髦的流行服饰。如今,在乳源县的必背、游溪、东坪等瑶族人口较多的乡镇,虽然60岁以上的老妈妈基本都有刺绣绝活,但年龄越小,瑶绣的普及率就越低。目前,“绣娘”在60岁以下的瑶族女子中已近绝迹。
“在过山瑶刺绣上千年的历史中,其技巧针法全都靠口耳相传,目前,已处于濒危失传的边缘。”邓菊花忧心忡忡地说。
从“单打独斗”到“群策群力”
乳源过山瑶刺绣是瑶族历史文化积累的产物,更是一门难能可贵的民族工艺,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研究价值和经济价值。
作为过山瑶刺绣的传人,邓菊花觉得有义务为过山瑶刺绣的传承尽一点自己的力量。在担任学校教师期间,邓菊花就开始教自己的学生学习过山瑶刺绣技艺。
“我从2003年开始培训那些十多岁的学生绣自己的帽子,退休后,有更多的时间用于培训工作。这么多年来,我手把手教的徒弟可能有二三百人了,并且,还给1000多人办过刺绣培训讲座。”邓菊花说,她还将自己数十年钻研过山瑶刺绣的经验及体会写成了图文并茂的《瑶绣》一书,内容包括瑶族反面刺绣的形纹刺绣方法、选布、挑花、打格等。“有了这本书,就打破了口耳相传的局限,即便没有‘绣娘’手把手教,瑶族后代们也可以边看书边学。”邓菊花说。
2010年,乳源县成立了过山瑶刺绣协会,协会有100多名会员,大多是刺绣能手,邓菊花担任会长。
“在协会和当地政府部门的努力下,乳源在必背、游溪、东坪镇中心小学以及县民族实验学校和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开设了瑶族刺绣工艺课程,在县民族宗教局建立瑶族刺绣工艺培训中心,每年定期举办女青年培训班。”乳源县委宣传部副部长郑东红介绍说。
乳源民族实验学校专门挑选了“身怀绝技”的中青年教师和当地刺绣能手,针对中小学生的特点言传身教。在学校学到一定阶段后,学生们回到山村里,便会得意地和老一辈“切磋切磋”,学生们的手艺常令家人们大吃一惊。学校一位女生对瑶绣进行了现代化创新,突破了传统图案,绣出了她所喜欢的小猪小狗等卡通图案,让年迈的“绣娘”奶奶赞誉有加。
据统计,近年来,已有5000多人次的瑶族女生基本掌握了过山瑶刺绣。此外,乳源还建立了瑶绣研究所,每年扶持50名瑶族贫困学生进行刺绣等传统工艺培训。2010年9月,乳源县被中国工艺美术协会授予“中国瑶绣之都”的称号。
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上,一幅长达百米的大型瑶绣《瑶岭长歌》亮相。这幅瑶绣作品由邓菊花带领36位“绣娘”花费9个月的时间绣成,成功申报为上海大世界基尼斯记录,是迄今最长的瑶绣作品。2011年9月又获得世界记录协会认证,被列入“世界最长的瑶族反面刺绣纪录”。
“图案是根据瑶族男人的头巾来绣的,12条头巾互相连接,代表着过山瑶的12个姓氏。”邓菊花说,绣品重达40多公斤,光线料就用了15公斤。这件瑶绣作品如同一部史诗,展现了过山瑶的厚重历史,分“战神盘瓠”、“渡还传说”、“刀耕火种”、“营田守隘”、“十月朝节”、“瑶岭新歌”6个章节。
过山瑶刺绣需要突破与创新
为了更好地做好过山瑶刺绣的传承保护工作,乳源县相关部门和人员不断摸索和改进传承方法。
“之前在学校培训是每周一节课,但后来发现这样学生们的刺绣技艺进步太慢,现在我们在乳源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旅游班尝试集中培训的方式,一连好几天进行高强度培训,学生们的进步快多了。”邓菊花说道。
然而,过山瑶刺绣的传承和保护也面临着一些难题。比如,过山瑶刺绣工艺品的开发力度还不够,市场的认可度不高。
“游客对过山瑶刺绣作品的价值认识还不够,比如‘绣娘’手工刺绣的一个小型手袋,市场售价在七八十元左右,但有些游客还觉得贵。他们不了解这样一个手袋刺绣可能需要10天的时间。”邓菊花认为,如何提高游客对刺绣产品的价值认识非常重要。
为了加强过山瑶刺绣的市场开发力度,乳源县过山瑶刺绣协会还和暨南大学的有关团队合作,把过山瑶刺绣里最具特色的花纹提炼成一个个经典元素,印制在家居用品上。2010年1月,第一批9个品类的瑶绣家居用品下线售卖。这批产品设计简洁大方,过山瑶刺绣里纷繁的针法,被提炼成“过山瑶字形纹”、“大莲花尾组合形纹”、“凤仙花形纹”等元素,点缀在空调被、微波炉手套等家居用品上,既符合现代审美,又很实用。500件产品销售额超过两万元。
“今后,我们希望能够抓住旅游业迅速发展的契机,不仅将过山瑶刺绣产品作为一般的旅游产品和政府部门赠品进行生产,还要尝试对其进行集约化生产销售,以进一步扩大本地市场并开拓外地市场。”郑东红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