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电视 >> 评论 >> 评论 >> 正文

温传统的“故” 知创造的“新”(沙蕙)

——在传统文化和社会现实中找寻中国电视的原创动力

//m.zimplifyit.com 2013年11月19日09:21 来源:人民日报 沙 蕙

  从《爸爸去哪儿》到《寻找最美孝心少年》再到《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最近的荧屏热点引发我们对于中国电视原创力的思考。百姓关心才有荧屏活力,立足本土才有文化认同,从这样的角度来看,中国电视原创力不在遥远的彼岸,而是深深根植于这一片沃土

  拿来主义不是“拿来主意”——

  从抄袭到版权引进到本土化

  刚刚过去的10月,湖南卫视强档推出的《爸爸去哪儿》,以5位明星带领年幼子女体验乡村生活和野外生存的真人秀引爆收视热点。与以往充斥荧屏的选秀和相亲节目热闹喧嚣的气氛不同,这个90分钟时长的节目撇去浮华盛装和娱乐泡沫,打造温馨浓郁的亲情,明星与孩子间真实细腻的亲子互动在当下儿童成长教育中普遍缺失父爱的社会背景下立即引发广泛关注。跟风之作紧随其后,据说从今年年底到明年各大卫视曝光的综艺节目中,将有24档亲子节目陆续登场。由此又引发了人们对电视制作原创力问题的思考。

  事实上,将亲子关系和家庭教育话题作为主要卖点的《爸爸去哪儿》也并非原创,该节目的版权和模式都购自韩国MBC电视台的《爸爸!我们去哪儿》,尽管制作单位一再强调落地改造以后更注重本土化的教育功用而非原版综艺节目的娱乐性,但是将两档节目稍加对照就会发现,从游戏环节的设置到拍摄方式都如出一辙。相比之下韩国版的节目中父子互动倒显得更加活泼随意,其中不乏儿子对爸爸说出“一直到死都想要和爸爸做这样的旅行”之类十分稚嫩又感人的表白。

  与荧屏上明星与孩子们之间亲子互动的美好时光同步展开的,是荧屏外各大卫视争先恐后围绕节目版权与国外制作单位启动的蜜月期。从2010年东方卫视大张旗鼓地购买了英国制作人西蒙·考威尔创意的节目,制作了《中国达人秀》开始,这档全球著名娱乐节目品牌的成功落地使得越来越多的国内电视台走上了与国际节目版权方紧密合作的商业开发之路。这种情况此消彼长、愈演愈烈,以至于发展到2013年被业内人士命名为版权引进年。从早年照抄国外的选秀模式到如今大方购买版权再进行本土化制作,中国电视似乎找到了一条与国际接轨的发展捷径。与版权同步获得的还有被认为是“葵花宝典”或“武林秘笈”的节目制作流程手册,其中包含了海外节目制作方提供的操作经验和无处不在的商业运作意识,包括如何设置节目环节,怎样展现人物性格,灯光,舞美,音乐,视觉设计,电脑特效乃至机位摆放等等巨细靡遗,一网打尽。尽管一些电视台以广电总局的“限娱令”作为购买国外版权的理由,但是真正驱使他们付出高额版权费的依然是背后巨大的商业利益,天价冠名费和巨额广告收益对版权购买的浪潮推波助澜,其中不乏依靠收视率拉升广告费而实际并未找到持续稳定盈利模式的短期行为。以至于有人这样评价版权引进热,“买的不是创意,买的是生意”。

  无疑,学习国外先进的电视节目制作经验尤其是它业已成熟完备的工业化流程,对于中国电视业的发展有一定的借鉴作用,但拿来主义不能等同于拿来主意。引进版权有可能在短时间内激活收视率,提高知名度,然而海外版权一定不是制胜法宝更不是救命稻草,就好像购买了整车的零件却没有得到发动机的图纸,电视节目和任何一款文化产品一样,其核心竞争力在于创意,一个节目的灵魂往往隐藏在产生创意的那个过程之中,而创意的产生和酝酿则来自所处社会和时代的种种需求与现象。敏锐的电视人捕捉到这种需求,由此制作出优秀的品牌节目。

  原创力不在彼岸而在本土——

  扎根于百姓关切和文化传统

  直到今天人们仍然记得出现在中央电视台黄金时段的那句“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东方时空》不仅开创了一个节目的范式,培养了一批怀抱理想的电视人,更宣示了一种态度,它教会电视人如何对待普通人,如何看待时下的社会,如何记录你所生活的时代。然而10年前就曾经预言过真人秀会成为电视新闻之外最主流的节目类型的《东方时空》制片人陈虻,一定不会相信今天中国荧屏上绝大部分真人秀引自国外版权。他认为:“一个创意的产生,决不仅是个人的灵感,而是各种社会因素的集合。当你想到这个创意的时候,实际上它已经形成了一个社会需要。” 电视人的追求应该是“在飞速变化的社会背景下,实现人文关怀,为未来留下一部由小人物构成的历史”。

  值得注意的是,小人物构成的历史在这个秋天书写了一首动人的荧屏传奇。来自中央电视台“寻找系列”的《寻找最美孝心少年》将镜头对准大山深处和城市底层,那些在艰难岁月里肩挑手扛撑起家庭重担的十二三岁小小少年令人肃然起敬。与中韩两版《爸爸去哪儿》中孩子暴露出来的任性、自我、依赖心理强、团队意识弱等社会转型期普遍存在于独生子女身上的问题不同,自强不息的孝心少年彰显了我们民族精神深处的坚强气质。颁奖典礼和《爸爸去哪儿》第四期同日播出,虽然没有足够数据对比两档节目的收视率,但是基于社会现实而生的创意和对人物深刻的理解、真诚的同情都有理由让“少年们”赢得更多的赞许。

  同样是在这个10月,完美收官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给观众带来了耳目一新的感受。针对键盘书写和微传播时代的汉字手写危机以及全球化热潮中忽视汉语学习、母语情感淡化等现象,以“书写的文明传递,民族的未雨绸缪”为宗旨的听写大会以一种润物无声、点滴在心的方式,在小小的方格子中,在一撇一捺之间,向全社会传递汉字书写观念,展示汉字书写真谛。节目播出后反响强烈,收视人口超过6亿。尤为可贵的是,这档寓教于乐的全民娱乐赛事,其节目形态全部是自主设计研发,主创人员的目标定位在于它“不仅是一个节目,同时也是全民亲近汉字的节日”——一个属于我们自己的节日。

  如果说《孝心少年》的脱颖而出在于编导对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的深切关注和准确把握,那么《汉字听写大会》的广泛传播则显示出传统文化经久不衰的魅力和价值。这两档节目给中国电视带来的启示在于“温故而知新”,温的是儒家传统和汉字文化的“故”,知的是节目创新。无论是电视节目还是影视作品抑或其他任何一种文化产品和艺术形式要想创新,其原动力一定不在遥远的彼岸而是深深根植于此身所系的这一片沃土。2005年开始走红的相声演员郭德纲曾经引用收藏家张伯驹的话“不知旧物不可言新”来总结德云社创作的经验。他的段子《西征梦》100年前就有,故事框架、主体包袱结构、人物的性格走向都没有变化,只是内容与时俱进,“前辈把中国语言里搞笑的技巧提炼出来了,伸袖就穿,拿过来就能用。这些东西你放在边上不用,非要去做一些无谓的创新,那就是失败。”

  形式推陈创新更要内容返璞归真——

  为本土观众量身定做原创节目

  今天当电视界津津乐道于收视率屡创新高的同时,恰恰忽略了与之息息相关的观众群体,或者说,人们热衷于形式上不断推陈出新,却忽视了内容上的返璞归真。观众和我们一同浸润于传统文化之中,共享着属于我们自己的独特的审美标准、审美趣味和审美习惯,如果想到这一点再去制作电视节目时,理应带着一份文化自觉、文化自信以及文化传播的责任意识,这样创作出来的节目才能因为文化认同而受到观众欢迎。

  齐白石一早就告诫他的模仿者:“学我者生,似我者死。”学习他人的长处精髓,为的是成就自己独具一格的审美个性和艺术气质。与其跟随别人的脚步,不如为自己的观众群量身定做。多少人在羡慕中国庞大的接近14亿的电视受众群体,若是电视台能充分调研、有的放矢地制作适合本土观众的电视节目,荧屏上何愁没有丰富的种类和个性的表达?

  由此想到不久前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湖南常德鼓书进京展演受到高校师生好评这个例子,其实那些民间艺人带来的节目大部分都是沅江、澧水流域一带鼓书大王擂台赛的参赛节目,具有十分鲜明的地域特色,但是他们以地道的湘音湘韵、浓郁的乡土气息、深情激越的鼓点、婉转流畅的唱腔,唱出了面对坎坷命运、坚守传统艺术的执着精神,并在唱腔中有意识地加入了流行歌曲的节奏和音韵,在故事情节中也融入了当代人共同面对的很多现实问题,因而在城市“80后”、“90后”观众中依然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其中一段题为《传承》的“孝鼓”最受欢迎,高潮处一句“雨露滋润,禾苗才壮,大树离不开土壤,老百姓喜爱的打鼓匠,他才是优秀的打鼓匠”,唱的是传统艺人的心声,也可以与中国电视人共勉。

  (作者系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化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