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文史 >> 文史钩沉 >> 正文
摘自:刘继兴 著 《民国大腕》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2010年1月 出版
鲁迅先生留下了大量的文学作品,主要是散文随笔、杂文和短篇小说。不过,这位中国20世纪最伟大的文学巨匠,生前也一直想涉足“大部头”的作品,他曾计划写六部长篇(其中三部是长篇小说)。
鲁迅生前有“中国的高尔基”之称,但他一生没有写过一部长篇小说,这与以多部长篇小说驰名世界文坛的高尔基有些不同,不能不说是一件憾事。更令人遗憾的是鲁迅曾有过三次写长篇小说的打算,并且均已构思成熟,有的甚至动了笔。但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都没能写出来。
1921年春,鲁迅计划写长篇小说《唐玄宗与杨贵妃》,已将提纲拟订。内容也构思好了,是从安禄山与杨玉环在长生殿上一见如故开始,至玄宗授意军士杀死贵妃结束。全稿二十余万字,分十八个章节。当时郁达夫听了概述后,对鲁迅的挚友许寿棠说:“周先生大作的故事情节,安排得妙不可言,若再以他生花之笔写出,肯定能为我国小说界辟一生面。”可是,当时鲁迅正应聘在北京大学、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授课,其小说《阿Q正传》又在《晨报·副刊》连载,必须逐段加工,修改,再加之《呐喊》一书亟待付印,“诸多事宜缠身”,便只好将这部长篇小说的写作搁置一旁了。刘继兴在《鲁迅书简》中也看到了鲁迅先生对这件事的记载:“我为了写一部关于唐朝的小说,去过长安。到那里一看,想不到连天空都不像唐朝的天空。费尽心机用幻想描绘出的计划完全打破了,至今一个字也未能写出。”(见鲁迅于1934年1月11日给日本朋友山本初枝的信)
1932年5月,鲁迅在上海结识了因腿部受伤而住院治疗的陈赓将军。其间,他听陈赓将军讲述了红四方面军在鄂豫皖边区反“围剿”的许多故事,激动不已,马上向陈赓索取了相关的油印材料,决定写一部《飘落的红云》,其篇幅估计十五万字。瞿秋白读了开头部分后认为:“虽是小说,却颇真实。”冯雪峰也回忆说鲁迅准备写这样一部小说,并说鲁迅谈道“要写,只能像《铁流》(前苏联战争小说)似的写”。但是,鲁迅此时忽然接到母亲生病的电报。返回北京探望后,他又应几所高校邀请讲学。年底到了上海,适逢宋庆龄、杨杏佛等人发起组织中国民权保障同盟,鲁迅除参加策划外还当选为执行委员,杂事缠身,忙得不亦乐乎。这部关于红军的小说也终于未能写成。
1935年6月,鲁迅又萌生了写一部反映我国四代知识分子生活的长篇小说的念头。他曾向冯雪峰透露过,时代背景从辛亥革命开始,写到30年代为止,并且“腹案”已形成,只等落于笔端了。鲁迅还对夫人许广平讲过,前两个“大的东西”因故未能做成,这次拼老命也要写就。但是,不久即惊闻挚友瞿秋白在福建长汀英勇就义的噩耗,鲁迅痛不欲生。因为瞿秋白是他平生唯一引为知己的人。这一点从他写给瞿秋白的“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一语即可看出。知己为民族解放而英勇就义,鲁迅痛失知己的悲伤和对逝者的深切追思之情是可以到的。痛定思痛,鲁迅决心排除一切干扰,为亡友瞿秋白搜集、整理、编印遗着《海上述林》。接着他又为另一位志同道合的亡友方志敏烈士整理遗稿。这些工作耗费了他许多宝贵的时间。
鲁迅拟写的长篇除了以上的三部长篇小说外,还有另外的三部大作。他曾对苏联大作家高尔基的巨着《克里木·萨母金的一生》推崇备至,他也想写这样的长篇,他计算着:“这个倒可以慢慢想想看,如果能够再活十年,慢慢写,一年写一本也可以的。”但由于种种原因,这部书没有写成。鲁迅还念念不忘写一部《中国文学史》,这部书结构庞大,他曾对人说,他一生投入写作,这部书也只能写到宋代。为此,他作了一些准备,订购一批有关书籍。此外,鲁迅还想写一部较为全面的《中国文字变迁史》。
天妒英才。由于长年累月伏案劳作,鲁迅先生终于积劳成疾,不幸于1936年10月19日与世长辞。他那未来得及写就的六部长篇成了永远的遗憾。诚如巴金所说:“鲁迅处于那种特定年代的特定环境,终因精力和客观条件限制,未能实现自己的夙愿,成为我国文坛的一大憾事。”如鲁迅能多活几年,我们就有可能看到先生的这些长篇大作,那一定会很精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