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民族文艺 >> 资讯动态 >> 正文

杨万超:今生我为侗歌狂

//m.zimplifyit.com 2013年12月06日11:37 来源:中国民族报
杨万超收集、整编的乡土音乐教材。杨万超收集、整编的乡土音乐教材。
杨万超的学生在2014天柱春晚节目选拔活动中亮相。杨万超的学生在2014天柱春晚节目选拔活动中亮相。

  晨风微拂,田野上,有一位花甲老人在散步。他时而浅唱低吟,时而比比划划,他不是在做别的,而是在谱写侗歌。几十年来,他就是在这片田野上边走边唱,寻找歌曲创作的灵感。

  他是杨万超,1959年首批贵州大学音乐系学子,今年76岁。写歌、唱歌、传歌,在侗歌的发展道路上,留下了他闪光的足迹。

  10年传一歌,雏凤发清音

  1992年,下岗工人杨万超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天柱县注溪民族学校任代课教师。面对“分分分,学生的命根”之潮,他没有忘记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在学校,他开办了一个侗歌兴趣班,利用课外时间教学生唱侗族溜溜歌,还鼓励孩子们说:“谁能唱溜溜歌,我送他糖吃。”为了享受吃糖的幸福,孩子们争相和他学唱侗歌。虽然每个月仅有的100元工资全花在了教歌上,但杨万超无怨无悔。

  学唱侗歌,有的家长认为会影响孩子学习。因此,杨万超就编写了一首《为有山歌解忧愁》开导家长:“唱歌怡情、解闷,心情好了才能学习好。”慢慢地,家长也开始支持他。

  没有音乐活动室,难不住热心的杨万超。天晴时,他把孩子们集中到操场上或田野边学唱歌;下雨了,他把孩子们召集到自己家的堂屋去练大合唱;天冷了,他就让爱人生上大火炉,和学生一起边烤火边唱歌,其乐融融。

  为了让学生们唱好侗歌,杨万超经常组织民歌比赛,还自掏腰包买笔记本、钢笔等作为奖品。后来,每年举办一两次侗族溜溜歌大赛,渐渐成为注溪民族学校的传统。唱歌心宽了,孩子们文化课的成绩也在不断提高。教学相长,侗族溜溜歌得以全面推广。1997年,在上级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注溪民族学校正式挂牌成立了“侗歌班”,学生发展到100多名。

  2010年2月,天柱县举办首届民歌赛,注溪民族学校孩子们演唱的溜溜歌《别喧嘛俺嫩茎蕾》,婉转悠扬,悦耳动听,好像把观众带过高山流水,穿越蓝天白云,走进鸟语花香的世外桃源……观众陶醉了,评委迷住了,这首大合唱毫无争议地获得一等奖。同年4月,孩子们又在贵州省湖北商会“共享阳光”大型爱心晚会上表演了这个节目,受到好评。

  10年传一歌,杨万超精心培育的雏凤唱出了动人的清音。

  写书、当编导,侗歌好传扬

  “他这辈子为歌而生,为歌而狂,为传歌而活!”杨万超的老伴如是说。是的,他太爱歌了。有时在编写歌曲时,老伴叫他吃饭,他总是摇摇头,再叫,就会生气地把房门一栓,“警告”老伴不要再打扰。因为总是不按点吃饭,杨万超落下了严重的肠胃病。

  2003年,杨万超参加了天柱县文广局普查收集全县民歌的工作。他走遍全县16个乡镇1000多个村寨,走访了近千位侗族歌师,反复听唱,录音,记录翻译。忙碌了700多个日夜,杨万超记录整理了300多首优秀民歌、100多种民间曲调,为掌握全县民歌情况提供了一份详实的资料。

  为了使这些侗歌得到传承与保护,杨万超把它们编写成《天柱县乡土音乐教学资料》,作为地方教材供全县120多所中小学的上万名学生使用。2004年,杨万超被天柱县民宗局正式聘为“乡土音乐进课堂专职实验教师”,月薪800元。

  侗歌后继有人,杨万超用自己的心血换来了孩子们甜甜的笑容,他的干劲更足了。

  2010年,在政府支持下,注溪民间山歌文艺队成立,杨万超任总编导。他把歌手们集中起来,一起练侗歌。几个月下来,编排出十多个极具民族特色的节目。这一年,在湖南新晃中寨举行的“久阿佤梅嘎”重阳坳会上,注溪民间山歌文艺队演唱的《白饭好吃米难种》获得一等奖。2011年,作为天柱县唯一的原生态节目,《白饭好吃米难种》获“多彩贵州”凯里赛区优秀奖。

  2011年,杨万超结束了20年的代课生涯退职在家,写歌、编歌、唱歌依然是他生活的主旋律。逢年过节,他依然会组织注溪民间山歌文艺队表演节目。他甚至还在家开办起免费的民歌培训班,不管什么时候,只要有人前来请教,他都耐心指导。杨万超那颗火热的民歌心,就这样燃烧在大山深处。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