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民族文艺 >> 资讯动态 >> 正文

守住民间文化的根

//m.zimplifyit.com 2013年12月11日11:03 来源:人民日报 王峥嵘

  在我心里常常浮现这样的场景:在绕三灵现场,在三月街场上,我的亲人和白族同胞们,一起快乐地对歌;我的家乡,在越来越现代、越来越开放的同时,始终葆有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20多年前冬日的一个晚上,当我把录着大理“剑川石宝山歌会”上民间对歌的卡带放给家人听时,不识字的白族母亲,和同样不会汉话的大嫂二嫂,坐在火盆旁,反反复复、如醉如痴地听了3个小时。那年春节,从早到晚,家里一直飘荡着龙头三弦的铮铮之音和民间歌手的“啊咿哟嗬嗨”。我由此领悟了那句话:文化是一个民族的魂与根,民间文化是无法割舍的精神脐带。

  一年一年,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激荡着这个偏居西南的少数民族地区,家乡的经济、社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但童年时在乡间随时可见的对歌场面越来越少,传统节日里必有的白族剧目也渐渐从舞台上消失。孩子们接受的教育越来越好,却有很多人不愿也不会说白族方言。那些最纯粹的民间文化,一点点淡出了我们的生活。身为一名白族文化工作者和管理者,我忧心忡忡,深感责任重大。

  大理是文献名邦。千百年来,生活在这里的少数民族创造了自己辉煌的文化,列入国家级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25家、非物质文化遗产12处,拥有6位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不过,和许多传统文化、民间文化一样,白族文化也面临着濒危与消失的困境。大理的“非遗”保护尤为迫切,因为,像白族这样只有语言没有文字的民族,一定程度上讲,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必须靠口传身授,靠抢救传承。

  欣慰的是,在各方支持下,“抢救白族文化”的梦想,正一步步变为现实。2011年,大理被文化部列为国家级“十大文化生态保护区”之一。今年,《大理白族文化生态保护区规划》进入最后的申请报批。来自国家层级的保护规划,不仅能为白族文化提供法律支持和保障,还能使过去零散的、应急的保护变为系统的、全面的、科学的保护。

  我们制定了美好规划:在重点地区建立白族文化传习所,以师傅带徒弟的形式进行原汁原味的传承,让白族大本曲、吹吹腔、白族对歌、弥渡花灯等代代相传;确定民族重点节日的保护方案,让白族绕三灵、大理三月街、剑川石宝山歌会、彝族二月八打歌会等传统节目重现生机;制定切实可行的传承人管理机制,确保他们手艺传承,年年创作精品。我们已经启动:让白族歌舞、戏剧进入校园社区,用科技手段建立影音资料库、提供数字化平台。我们正在探索:让文化传承与旅游产业结合起来,让“非遗”的保护传承成为“文化乐民,文化育民、文化富民”的重要载体。

  2013年9月21日,荣获云南省第二届少数民族文艺汇演金奖、拥有丰富白族文化元素的大型音乐史诗《绕三灵》,在昆明首演。目睹大理乡亲眼里盈着的泪水,看见不少外地人甚至外国人投来惊喜的目光,我更加坚信,抢救和传承优秀的民族民间文化,再难也值得做、必须做。

  在我心里常常浮现这样的场景:在绕三灵现场,在三月街场上,我的亲人和白族同胞们,一起快乐地对歌,孩子们兴致盎然地舞着霸王鞭,学唱地道的白族调;我的家乡,在越来越现代、越来越开放的同时,始终葆有白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若如此,少数民族文化将生生不息,为中华文化的绚烂多彩,呈上自己的芬芳。

  (作者为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文化局局长)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