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经典作家 >> 作品研究 >> 正文
一、老舍文学中渗透的异国形态
(一)英伦五年
对于老舍的作品来说,最明显的就是理性和分析,因此纪实性散文就会有很大的议论成分,小说也是比较直观阐述思想的,现身说法的痕迹比较明显,因此,整个的小说里程就有着比较明显的特点。因此,《二马》、《四世同堂》小说文本中的议论可以成为分析创作者思想认识、情感态度的可靠材料。
老舍旅英五年,生活是比较朴实和简单的,他曾担任翻译、口语、古文、写作、历史文选、佛教文选等课程的教学,除了这些之外,还有一些课外的辅导需要做,因此,在闲暇的时候老舍更希望能够在图书中遨游,和其他作家不同,他并不以学生的身份雏形,是作为东方学院的老师在英国生活的。在此之前,他已经以教育者的身份工作了数年,因此他不会单纯去对英国产生某些爱憎分明的看法,他初到伦敦,即在许地山的带领下游览伦敦城,许地山对英国的看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老舍的英国观。他曾经表示老舍绝对不是崇洋媚外以至于什么都觉得外国好的那种人,他很多时候厌恶外国人。
(二)鸦片战争后的社会集体意识
19世纪初,封建的清王朝已经坚持不住根基,所以当时的中国内外都满是忧患,危机很明显,和其他国家比起来,东方大国的衰落和失败是非常明显的,尤其和英国相比,经过了产业革命以后,一跃而成为头号资本主义强国。正如蒋梦麟所说:“英国人用大炮轰开了中国南方的门户,开始向中国输入鸦片和洋货,但同时也带来了西方的思想和科学的种籽,终于转变了中国人对人生和宇宙的看法。英国是命运之神的工具,它能够将中国乃至更多的国家带动到工业革命之中,将现代的文明进行传递和研究,在英国亲眼所见的现代文明成果,很多人拼命追逐,不断努力,不断努力学习相关的先进技术以便于能够颠覆衰落的文明,将自己的民族诟病进一步深究,双方文化思想的巨大差距。然而,英国殖民侵略的狰狞面目,给中国带来了很大的动荡,对中国民族自豪感的严重摧残,使中国知识分子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很难以平常心对待,英国的强盛方面是值得佩服的,但是他们的霸权和侵略却非常值得憎恨。
(三)独特的创作动机
老舍创作《二马》时,正是北伐战争时期,那是国民革命军北进讨伐帝国主义支持的北洋军阀政府,老舍虽然人在远方但是对国内的统一却一直挂念“我们在伦敦的一些朋友天天用针插在地图上:革命军前进了,我们狂喜;退却了,懊丧。”像很多的爱国青年一样,老舍也存在着壮志难酬的感觉,不能够为祖国效力,心有余力不足,着实觉得悔恨,因此奋笔疾书来改造文化,中国为什么沦落到国力衰微任人欺凌的现状。他开出的药方就是以英国为参照物,和英国形成的明显对比就是他想阐述给我们的一切,并且分析了其中的成功和失败的种种原因,“写这本东西的动机不是由于某人某事的值得一写,而是在比较中国人与英国人的不同处,所以一切人差不多都代表着些什么;他们的个性我可以保留,但是民族性是我更侧重于观察和体会的。”因此,英国的繁荣和强大以及罗国民族性格的优点,成为《二马》的重要内容。
(四)套话“英国人”、“老英国”
很多词汇都反复出现在老舍的作品之中:“英国人’、“老鬼子”、“老英国”。“套话是对一种文化的概括,它是这种文化标志的缩影(如陈词滥调,福楼拜喜用的‘普遍认同的思想’等)。桃花也就是一种被简化的社会交流载体,文化的表达上渐渐随着时间更迭改变:次要部分、表语被提高到了本质的部位”老舍文学中“英国人”这个称呼就成了套话中最典型的,所以不仅仅代表某个具有国籍的群体,代表的是一整个文化特征的概念意义。“英国人”自傲。首先,英国人有着鲜明而独立的个性,交往方面也是爱憎分明,界限清晰,他们总是很独立,很自主,不太愿意过多和别人产生交集。当鲁宾孙,万事不求人。于是他们对别人也就不愿多伸手管事。”
(五)人物谱系
英国人的形象在老舍的文字中很多,时间的跨度也比较大,究其根本,本文拟按照文本创作时问将其中的英国人形象划分为早期的《二马》创作阶段、中期的《英国人》系列散文创作阶段、晚期的《四世同堂》创作阶段,这些作品中的鲜明人物都给我们留下深深的印象,可划分为老一辈的伊牧师、伊太太、温都太太和年轻一辈的玛力、保罗和凯萨林。总之,显示中国的状态就是一种被轻视的局面,传统文化的昌盛悠久却不容忽视。
(六)爱情观
“形象往往是一个故事。故事情节可以是各种各样的,但是那些具有某种规律性的应当引起我们的注意。”《二马》中马氏父子同时爱上了温都母女,这种情节是比较有趣的,有着表里不同的内容,也就能够阐述更多的内涵。对于传统的认知有了一定的突破之后,可以用现实的笔触去直观突出人物和民族之间的影响。要进一步认识,进而平等地对待他者。中英两国问存在的“异”,心知肚明是不平等的,所以时代的疾病总是不能够根除,“同”则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可能性的根据,也是途径。
二、“老舍文学”中的日本形象
(一)人生经验
首先,研究作家有关异国的信息来源,可以将更多的实例加以整合讨论老舍对异国文明的看法。作为一个旁观者,我们感受作为“他者”的异国,他注视的方式影响到了形象的面貌。而那些辅助的条件诸如身份、视角、先见都制约了作家的注视方式。1949年,老舍从美国回国途中,路过13本横滨,并买票参加了美国军部组织的参观团,他参观了东京,并且匆匆一别,没有太久就离开。1965年,中日文化交流会邀请了老舍,他代表了中国作家前往,参观访问历时一个月之多。
(二)时代背景的影响
作品往往都需要鉴别作家的思想和心理,也就是能够进一步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克罗齐认为,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历史总是以或隐或显的方式根植于现实之中,但是它始终对现实起到一定的左右作用,所以,可上溯到两千年前。最早如传说中徐福东渡求不死药的故事,即使是传说,还是给后期的发展和认知带来了很大影响。晋初成书的《三国志》是中国正史首次为日本立传,《三国志·楼》全文约两千字,那时候就对日本的文化风俗以及地理特点产生了研究,交往也进一步加强。
(三)套话“小日本”
特定的时代往往会造就特定的文化,因此,很多的作品都有着比较强烈的时代背景,能够从字里行间乃至词汇中凸显出分明的时代特色,是构成异国形象的原始成分。“小日本”这一套话勾勒出日本如下的形象特征:身材矮小、凶顽暴虐、性情贪婪、爱占小便宜、处事认真较劲,虽然很周到但是神情猥琐,心胸非常狭隘,在历史的视角上,始终处于被歧视的小国,抱着厌恶、蔑视,嘲讽的态度,之外,还有着一定的肯定态度,但是这种感情的流露是不明显的,非常低调。
(四)人物谱系
在一样一种深度的开掘之中,会渐渐让我们感觉到自身与他者间隐藏着一种怎样的等级关系。具体说来,时间空间等都可以成为研究的人手点,渐渐形成我国和异国之间的差异研究,正因如此,老舍文学中的日本人形象主要分为以下几种:日本军人:这种也是老舍笔下最详细和生动的一种形象存在,除了概括,还有着很多的心理和特征描写分析,将人物通过事件写活。日军人根本讨厌政治,根本不愿意教类似政治的东西拘束住他们的肆意烧杀。“自己抢来的,而硬看着别人伸手来拿,不是什么好受的事,特别是在鼠眼的东洋武士们”。
(五)生死观
人们都知道生死是核心的沉重话题,是一种长期存在的意识,因此每个人都有着必然的生死轮回,所有的学问和研究都指向过这个话题,是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研究对死亡的态度,对于文化的揭示比较深刻。
三、结语
在老舍的文学作品之中慢慢产生了对异国的刻画,不仅仅只代表作者的直观感受,也是一种集体的认识概念,受着长期的影响。时代造就文学的特点,文学又能够返回来反映时代的变迁,中华民族甚至是人类社会最为动荡不安的时代,出现了历史上的激烈动荡,多以撞五四之后的中国作家作品为例,除了关注自身的民族命运,还有对世界的关切、对人类的叩问。这是非常丰富而深刻的,因此进入深刻的认知世界中,需要研究有着一种广阔而长远的视角,还要有着人性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