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邵璞的一些绘画和文学作品,也看到一些评论家写的文章,感觉他是艺术修养、文化素养很高的作家,他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是文学的科班出身,也曾经是非常优秀的诗人,美术是他的爱好,可以说是自学成才。但是我个人觉得从作品能看出,邵璞的悟性很高,人很聪明,他把文学的修养与艺术的追求融合到一起,内心的感受,对人生,对自然,对生活的感受,或者发而为诗,或者发而为文,或者干脆成为绘画作品,通过绘画来表现内心的种种意象。好的画家一定是这样,一定要通过绘画来表现外在或内心世界,他有这种以绘画来与世界沟通的冲动。
一个搞文学的人拿出很多的时间画画,说明他对绘画艺术的执着与热爱。邵璞的绘画作品一点不比专业画家差,张仃先生也是专业画家,我觉得他的焦墨画画的真的很好。中国画里过去讲墨分五色:焦墨、浓墨、重墨、淡墨、清墨,或指浓、淡、干、湿、黑。到了黄宾虹先生那里,他讲的不光是墨的颜色问题,还有墨的意象。黄宾虹时代还没有接触过以某一种单一的方法来作画,他说墨分五笔七墨,五笔”即“平、留、圆、重、变”,“七墨”即“浓墨、淡墨、破墨、积墨、泼墨、焦墨、宿墨”,但是必须具有三种墨才能成画,否则不能成画。现在我们该突破这个想法了,他那个时代完全受传统绘画的影响才说出这番话,现在焦墨单独也能成画,不在墨的颜色的问题,即使只用单一的墨色,也可使画面产生色彩的变化,完美地表现物象。焦墨的问题过去也有很多人接触过,探索过,我注意到黄秋园有一幅焦墨山水,完全是焦墨,用的传统的笔墨,传统的皴法画的完全是焦墨,他喜欢用积墨方法画,很黑,但是他就是用的焦墨方法进行创作,出来的效果绝对不比他其他的作品差,而且应该说是艺术价值非常高的一幅作品,说明画家画的时候突破一种传统的手法。
我看邵璞先生的作品,得益于他的文学修养,格调很高。他的作品不是写实、超写实,主要是写意的,很多地方是用的中国画的写意的精神,这得益于他的文学艺术修养。邵璞的焦墨作品节律性很强,多使用符号化的表现方法,这也是他画作的特点。他用笔很有规律,用笔章法不是涂涂抹抹的方法,或者他经常画,画多了,逐渐形成他画画的笔法风格。他用的方法,笔墨整体的节律性、节奏感很强,擅长把内心的意向和精神追求画出来,笔墨感觉灵动,品格高雅。
画家不用这么多墨色的方法,七种也罢,五种也罢,他不用这个方法画画,专门画焦墨,为什么?我觉得艺术是一种综合趣味的追求,喜欢这种方法,在这其中追求、探索一种艺术的独到的趣味性和特点,使用这种方法来画,这是很值得研究的一种现象。
张仃先生也画焦墨,晚年画的很多,早年不怎么画中国画,他一辈子没有他不画的东西,后来工艺美院成立以后,他一直在搞装饰的东西。所以,他晚年画的东西,基本都是写生,没有离开写生的路子,就是当一个笔,一个木炭条去画这个。所以,他有他的特点,别的人会有不同的追求中国画的方法,他用更传统的方法,更追求一种意境,追求自己心中的意象来画自己的画,这一点邵璞先生无疑是做到了。
邵璞作为一个画家,作为一个文学家,他的综合素养在画面上能看得出来,尤其是诗的意性方面是显而易见的,确实写的很好。他的作品看题跋上的书法也写得很有味道,这正是我们中国画的一个基本的要素,基本的文化精神。其中的文学性、文化性需要画家们具有更高的文学功力、功底。有文学功底的朋友来画画,这是一个相当好的结合。本来这是很不容易的,两个是不同的门类、不同专业,画家是画家,文学家是文学家,是两种不同的思维和表现形式,但是邵璞先生能够将二者结合的很好,这是很不容易的,也是一个很好的现象。文学家的介入,会对绘画的文化品质有所提升。我祝贺邵璞的作品、他的艺术有更好更多的实践,更多更好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