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文史 >> 文史钩沉 >> 正文

探秘清宫“大内档案” 康熙遗诏被篡改属讹传

//m.zimplifyit.com 2013年12月24日11:46 来源:北京日报 王乾荣

  清朝诸帝长相如何?他们怎样学习、生活和处理朝政?

  清廷各衙门如何运作?有哪些职能?清朝皇帝圣旨、外交国书及“金榜题名”之“金榜”等文书,都是何等模样?

  瑾妃丑吗?慈禧漂亮吗?

  无论你欲窥探“清宫秘史”,还是想研究大清国政治、经济、文化、军事诸多问题,你或多或少会在这里寻找到相关原始资料或答案。

  位于北京故宫博物院西华门内的这座五层琉璃顶仿古建筑,便是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简称“一档”。它是1975年在周恩来总理关怀下修建的,风格与紫禁城巍峨的宫殿相谐。馆藏清朝档案1000多万件,另有少量明代档案。

  溥仪于1924年11月被冯玉祥逐出紫禁城。中华民国于11月20日成立“清室善后委员会”,该会清点、整理了清廷内阁大库积存了近300年的大量文件,包括诏令、奏章、朱谕、则例、外国表章、历科殿试试卷等。鲁迅当年也以国民政府教育部官员身份参与清理工作,并发出“公众的物品,不易保存”的感叹。他在《谈所谓“大内档案”》一文中说,其实“大内档案”中有价值的东西,早已被“内行”的“当局者”“偷完”,“外行”的“当局者”“糟完”。所存的残余“正如败落大户家里的一堆废纸,说好也行,说无用也行的。因为是废纸,所以无用;因为是败落大户家里的,所以也许夹些好东西”。

  当初收藏这些“废纸”的机构,叫“故宫博物院图书馆文献部”,建于1925年。今天“一档”所保存的,便是“大内档案”在被“偷”、被“糟”之余,“夹”着的一些堪称“国宝”的“好东西”。“一档”已成为独具特色的国家级档案馆,正越来越大地发挥着独特作用。

  回想前几年,本人有幸参观“中国一档”的一个陈列室,大开眼界,在李宏为馆员陪同指引下,算是看到了许多原装清宫真货。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康熙遗诏原件。长期流传于坊间的故事说,康熙遗诏上“传位十四子”,被什么人篡改为“传位于四子”,背后似乎隐藏着雍正的天大阴谋。这事在民间居然成了历史疑案。可我亲眼看到,边角已然残缺的康熙巨幅遗诏上面,“四子”二字之前,根本没有“于”字,更不见空当和任何涂改痕迹。而且即便有“于”字,也不是由“十”字改的,因为它应是繁体的“於”。一传十,十传百,讹传的力量,真大。

  清朝自建国前之努尔哈赤、皇太极以及开国世祖顺治帝等列祖列宗,直至溥仪那小儿,12幅帝王肖像并挂于墙壁,除溥仪是照片外,其他均为宫廷画家作品,都栩栩如生。其中光绪最英气逼人,如一介书生;道光尖嘴猴腮,了无帝王之相;大有作为的明主康熙,富富态态,像个忠厚长者。他们那威严、华贵而可笑的龙袍和顶戴“草帽”之上,仿佛叙写着300多年的历史烟云……忽见慈禧一幅70多岁时的画像,耷拉着脸,威风严厉如凶神恶煞。陪我参观的先生倒说,这是“老佛爷”最面善的一幅肖像。瑾妃则虚胖短颈,远非美人,又跟慈禧贴得挺近,难怪光绪不喜欢她,肯定是走了“老佛爷”的后门,才得以混进宫里。

  “老佛爷”专权时的重臣翁同龢中状元的“大金榜”原件,也引起我浓厚兴趣,细看,发现是咸丰六年(1856年)放榜。这位光绪的老师,为人刚直,后为慈禧所弃,去职还乡郁郁而死,有《瓶庐诗稿》传世。“金榜题名”的“第一甲赐进士及第第一名”,又勾起我对他的几分敬重。

  为了更好开发利用档案信息资源,“一档”于1980年起实行对社会开放政策。成千上万来这里查阅资料的人,可不都像我似地只看热闹:

  他们是历史学家,为编史修志在此探抉最幽微的佐证;

  他们是文学艺术家,为创作历史题材作品,在这里搜集最可靠的素材;

  他们是政府官员,为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来此寻找答案;

  而政治、经济、文教、军事、外交、民族、天文、地理、水利、气象、法律、医学、建筑、园林等领域的研究者,也都能在此找到外界绝无或罕见的相关宝贵资料。

  “一档”时任馆长徐艺圃先生,是学法律出身的学者,他在一次讲话中透露过如下事例:

  1992年初,三峡工程议案在全国人大会议表决前夕,有关方面举办三峡水利工程展览时,查用“一档”所存清代长江水患情况资料100多件,为这个议案的通过起了良好作用。

  1992年6月,我国与韩国建交。与韩“断交”的台湾国民党“政府”欲出卖驻韩使馆。外交部官员来“一档”查了清廷外务部档案证实,此馆原为旅韩华侨商会会址,为华商所购,是祖国财产,台当局无权出售,从而使这个使馆升起了五星红旗。

  慈禧发动“辛酉政变”的得力帮手荣禄,死后近90年,居然被牵扯到一桩遗产纠纷案中,有人声称是荣禄之后,要继承他在香港的遗产。荣禄遗嘱的代理律师只在“一档”查了“玉牒”(皇族家谱,荣属瓜尔佳氏)等档案,就证实了荣禄无子,数年未决的遗产纠纷,从而顺利结案。

  还有一件有趣且有益的事。有中医专家通过对“一档”所藏清廷太医院和御药房的医案、配方的研究,挖掘出了一种宫中保健饮品,听说已投产并大批上市了。皇上是难伺候的,身体稍有不适便召太医。不用药,怎能治病?常用药,有害无益。太医机灵,也是无奈,于是配“保健茶”代药,有点药味,但其性偏于调理,给皇帝“进补”的同时去去心病。说是“服药”,实则与饮茶无异,龙体爽快了,便夸太医华佗再世。这么个凝聚着多少高明太医心血和智慧的宫廷饮品,被今人享用,正如国家医药管理局原局长、已故的胡昭衡先生为这种茶的题词所说,“昔日王谢堂前燕,飞入平常百姓家”,岂非好事?它可不是当今一些广告自称的这皇家、那贵族的“秘方”,而是真有所本,这个“本”就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只此一 家,别无分号。

  “昔日深宫藏,如今民享之”,清廷档案真的为社会服务,为人民造福了。

  “我可以参考这些档案吗?”我问徐馆员。徐馆员回答,凭工作证即可查阅。那次之后,总想再度饱览“一档”文物,因为那里的大多珍稀宝贝,我还无缘一睹。

  “一档”,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宝库,它所藏浩繁档案,是中华民族的无价之宝。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近年,档案的研究开发利用已见卓著成绩;而在尚未整理完毕的一些档案中,随时都可能有新的重大发现。这些成果当然也昭示着档案工作人员的默默奉献。鲁迅叹息过的“公众的物品,不易保存”,已成为历史。这么多“死物”变成了“活物”,为公众服务,老祖宗智慧荫及今人,真是咱们的福气。正如郭沫若先生1960年在《题赠档案馆》一诗中所诵:“国步何由探轨迹,民情从此识端倪。上林春讯人间满,剪出红梅花万枝。”

  有机会,我一定再赴“一档”,以览“上林”园里这株古老大树逢春滋荣,萌发新芽,万枝花红的美景……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