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文史 >> 文史钩沉 >> 正文

美国文坛常青树菲利普·罗斯获奖引风波

//m.zimplifyit.com 2013年12月27日11:16 来源:冯元元 郭英剑

  5月18日,国际布克奖评选主办机构宣布,美国当代作家菲利普·罗斯(Philip Roth)荣获本年度“布克国际文学奖”(Man Booker International Prize)。该奖项的创设时间很短,始于2005年,每两年评选一次,由久负盛誉的“布克文学奖”(Man Booker Prize)的赞助机构曼氏集团创立,它无疑已经成为除诺贝尔文学奖之外最有影响力的奖项之一。该奖项旨在奖励在文学创作上成就突出、具有非凡国际影响力的作家,面向以英文写作或作品有英译本的作家,评选时考虑候选人的全部作品,而非某一部作品。

  应该说,罗斯荣膺此奖并不出人意料,现年78岁、有“文学活神话”之称的他是当代美国最杰出的犹太裔作家,而作为美国文坛的常青树,他是健在的美国作家中获奖最多者。罗斯在26岁时凭借处女作《再见吧,哥伦布》(Goodbye, Columbus,1959)摘得1960年“美国国家图书奖”而一鸣惊人。自那时以来,他已经在美国文坛叱咤了半个世纪,迄今共出版著作31部,几乎囊括了所有的美国文学大奖,也连续多年成为诺贝尔文学奖呼声最高的作家之一。罗斯以其高超的小说艺术以及惊人的创作力跻身世界文坛最有影响力的小说家,绝对称得上是“在文学创作上成就突出、具有非凡国际影响力的作家”。

  然而,这个备受文学界和学术界关注的奖项最终花落罗斯也并非一帆风顺,其中的趣闻轶事值得说上一说,而罗斯最新出版的作品更值得做一简要的介绍。

  罗斯获奖引风波

  罗斯早期的作品因其富有争议的主题以及大量直白的性爱描写曾引起读者与批评家的争论和犹太人的指责,使之成为一位备受争议的小说家。其著名的小说《波特诺的怨诉》(Portnoy's Complaint,1969)更是一度被列为禁书。而此次罗斯斩获“布克国际文学奖”也经历了一些小插曲。

  实际上,在今年的3月30日,“布克国际文学奖”的决选名单就出炉了,共有来自美国、英国、意大利、西班牙、黎巴嫩、澳大利亚、中国和印度等国的13位作家入选。值得一提的是,王安忆和苏童成为首次进入布克国际文学奖最终候选人名单的中国作家。

  但是,据英国《卫报》5月18日报道,就在宣布罗斯胜出之后不久,本届评委会委员之一的卡门·卡利尔(Carmen Callil)就高调宣布退出评委会以示抗议。身为作家和出版商的她把罗斯的作品称作“皇帝的新装”,影射罗斯作品中有过多的性爱描写。她批评说,罗斯总是不断地重复着同一个主题,几乎每一部作品都是如此。仿佛他就坐在你的脸上压抑地让人喘不过气来……最后,她甚至说:“在我看来,他根本就算不上是个作家。”

  然而,本次大奖的评委会主席瑞克·格考斯基(Rick Gekoski)则在回应中力挺罗斯。他说:“1959年罗斯出版了《再见吧,哥伦布》,这是他的成名作,一部非常精彩的小说。51年之后,78岁高龄的罗斯出版了新作《复仇》(Nemesis,2010),同样精彩,让人惊叹……试问,有哪个作家能够在半个世纪的跨度下依然写出这样的杰作……我们来看一看普通小说家的创作轨迹吧,就像抛物线一样,他们首先有一个不断学习向上的过程,随后进入了创作的鼎盛时期,但随着才情的枯竭,他们在中年之后就开始走下坡路……而罗斯却截然不同,步入中年之后他写得越来越好了。他上世纪末出版的作品几乎部部都是上乘之作,如《人性的污秽》(The Human Stain,2000)、《反美阴谋》(The Plot Against America,2004)、《我嫁给了一个共产党人》(I Married a Communist,1998)等,而那时,他已经是六七十岁的老作家了,但怎么会依旧如此出色呢?”从这位评委会主席毫无吝啬的赞誉之词中我们可以看出,罗斯此次摘得“布克国际文学奖”的桂冠,应该说是实至名归。

  对于此次获奖,罗斯对媒体表示说:“很高兴能够获得这项殊荣。我希望,这个奖项能够促使世界上那些对我仍不够熟悉的读者开始关注我的作品。”

  新作《复仇》温情感人

  罗斯是一位具有旺盛创作力的作家,2006年之后更是几乎年年都有新作问世。美国很少有作家能够像他那样在漫长的文学生涯中始终保持着极高的创作水准。

  2010年10月初,罗斯的新作同时也是其第31部作品《复仇》出版。《复仇》是罗斯同名小说合集中的最后一部,前三部小说分别为《凡人》(Everyman, 2006)、《愤怒》(Indignation, 2008)和《羞辱》(The Humbling, 2009)。同罗斯的其他作品一样,小说的背景设在美国新泽西州纽瓦克小镇,故事讲述了1944年爆发在该镇的小儿麻痹症疫情。但不同于罗斯以往出版的任何小说,《复仇》的风格不再是时刻充满着冲突与爆发,而是一部十分温情的作品,弥漫着一种让人心痛的温柔。

  主人公布奇·坎特(Bucky Cantor)是一位23岁的犹太青年,是小镇上的体育教师。虽然从小失去母亲并被父亲遗弃,但在祖父母的悉心教导下,坎特成长为一个勇敢、充满理想又富有责任感的年轻人。他是受学生欢迎的体育教师,更是孩子们心目中的“英雄”。小儿麻痹症疫情的爆发打破小镇原有的平静,人们逐渐陷入了恐慌之中,开始怀疑他人和其他族裔或许是疾病的源头,敌对和愤怒的情绪在不断蔓延。在刚传出小儿麻痹症疫情时,坎特不顾家人和女友玛西亚的反对,坚守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不愿离开。他眼睁睁地看着无辜的孩童因流行疾病接二连三地死去,自己却无能为力,心中开始痛恨上帝的无情和命运的不公。随着感染的病例越来越多,坎特终于被女友说服,转往她所在的夏令营工作。但安全的环境并没有带来心灵的平静,相反,坎特日日夜夜都在愧疚中度过,纠结于个人安危与个人责任孰轻孰重的煎熬之中。

  可以看出,罗斯新作中的主人公不再是那个出现在罗斯多部小说里、有着强烈的自觉意识并且十分健谈的作家祖克曼,而是一位平凡的、因视力不佳未能入伍报效祖国而感到歉疚的教师。有评论家称,小说的主人公坎特是罗斯塑造的所有人物形象中绝无仅有的一个,可以用“温柔”和“高尚”这样的词汇来形容他。

  事实上,不仅罗斯的这本新作引人关注,关于罗斯及其作品的研究和著作同样受到重视。就在前不久,Cambria出版社还刚刚出版了一部新书,名为《菲利普·罗斯与祖克曼系列小说:创造一个故事世界》(Philip Roth and the Zuckerman Books: The Making of a Storyworld, 2011)。作者皮亚·马谢罗通过回顾罗斯所创造的祖克曼这个角色,从其最初在《捉刀人》(The Ghost Writer,1979)这部小说中产生,到在《被解放的祖克曼》(Zuckerman Unbound,1981)、《解剖课》(The Anatomy Lesson,1983)等作品中的成长,以及在“美国三部曲”中人物形象逐渐变得成熟、丰满,直至最终在《退场的幽灵》(Exit Ghost,2007)中谢幕这样一个由生到死的过程,探讨了罗斯如何在塑造并不断完善祖克曼这个人物的过程中,将自己的真实生活、人生经历以及作为作家这样一种身份成功地融入进来的问题。

  从读者、批评界以及研究者对罗斯及其作品的关注可以看出,如今的罗斯在当今美国文坛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被认为是能与其精神导师索尔·贝娄比肩的文学大师。他的作品已经进入美国文学甚至世界文学的经典之列,而他笔下的祖克曼也成为了读者们耳熟能详的经典人物形象。尽管罗斯年近八旬,但却老而弥坚,立志将创作进行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