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文史 >> 文史钩沉 >> 正文
二、文件特别提到李大钊联络民国旧军队任应岐,任应岐是谁?从“任应岐师长到任应岐烈士”,为什么直到七十多年后的今天,知道任是烈士的人仍这么少?既然那么早——任应岐在李大钊同志生前就进入了李的视野,既然到此文件写作时任应岐已经是党内高层知晓的烈士,——中共党组织和这位任姓将军之间,当时和以后似有故事,这故事也许很有趣和很有意义?
二、纪念馆的考证
要解答这些疑问,我们可从已知的最基本的线索入手。《李大钊同志略传》带回国内后,李大钊纪念馆专家学者进行了严肃认真的研究和考证。他们的考证,澄清了多项史实,还矫正了原文中史实叙述的某些不太准确的瑕疵。因此,考证本身(除一些细节仍有误认误记)应该说是很有水平的,为后续深入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基础。
纪念馆的考证收获有:
1、关于文件的写作时间,初步断定为在1935年底最晚是1936年初。
依据有这样几点:
一、《李大钊同志略传》指出:“目前处于抗日救国统一战线的伟大革命斗争中。”“在目前抗日救国统一战线的伟大革命斗争中,大钊同志的生平,他的奋斗,他的精神和遗教,更是具着生动而永不磨灭的意义。”
二、《李大钊同志略传》指出:河北乐亭当时是“冀东沦亡区域”。
河北省乐亭县地处冀东区域。日军在侵占东北三省后,为吞并全中国,首先夺取冀东。1933年初,兴兵攻占长城各口。驻守在喜峰口、冷口,古北口一带的国民党爱国官兵在冀东人民的支援下奋起反击,都因国民党政府不予援助而失败。1933年5月31日,国民党政府不顾全国人民的反对,同日本侵略军签订“塘沽协定”,把冀东划作非军事区。1935年,国民党政府又签订“何梅协定”,把冀东拱手让给了日军,使得殷汝耕组织了“冀东防共自治政府”。从此冀东就完全陷于日本侵华的军事跳板和兵站基地。冀东人民过着暗无天日的悲惨生活。
三、《李大钊同志略传》改定:“任应岐烈士的部队”。
原文本写作“任应岐师长”,特意将“师长”二字划掉,改作“烈士”。
而任应岐将军牺牲于1934年11月24日。
1934年11月9日晚8时,正当任应岐、吉鸿昌在(天津——本文作者注)国民饭店二楼45号房间接待桂系李宗仁派来的代表刘少南时,突遭国民党特务吕一民等二人开枪枪击。刘少南当场死亡,任应岐、吉鸿昌被枪伤。法租界工部竟将任、吉扣押,于16日引渡给国民党51军军法处。22日凌晨,任应岐、吉鸿昌又被秘密转押北平。蒋介石以“加入共党、危害民国”下令杀害。任应岐临终写道:“大丈夫有志不能申,有国不能救,痛哉。”吉鸿昌临终写道:“夫今死矣,是为时代而牺牲。”24日下午1时,任应岐、吉鸿昌大义凛然,从容就义。
四、从《李大钊同志略传》的批示中提到的陈刚在莫斯科的时间断定。
在《李大钊同志略传》最后一页的背面,还写有对该文稿审定和处理过程的一些文字:陈刚同志:(用铅笔书写)阅过可用,要将他出席国际大会事加上。(用钢笔书写)请今天加好,交XPEZA带回,以便付印。(用铅笔书写)
陈刚(1906-1967)原名刘家镇,又名刘作抚。四川富顺人。1925年入北京中国大学,1926年参加“三一八”反帝爱国运动,1927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北京西城区委工作。10月因叛徒出卖被捕,被营救出狱后1928年8月到上海,转赴江西参加创建赣西南革命根据地,写成《关于赣西情形的综合报告》。1930年秋中共中央指派为提款委员,化名易尔士。1931年5月回上海负责党中央与国际、国内交通联络。1932年与何叔衡之女何实山结婚。1933年起任中共上海中央执行局交通局负责人。1935年和孔原秘密前往苏联,1935年7至8月出席共产国际七大,化名陈刚,后入莫斯科国际列宁学院学习。1937年底回到延安,任中共中央敌区工作委员会干部部负责人,1938年9至11月列席中共六届六中全会。1945年4月出席中共七大。解放战争时期被派到东北,1948年12月任中共中央社会部副部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内江地委书记,四川省委书记,西南局书记处书记等职。被选为中共中央监察委员。
中共派代表团出席共产国际七大的情况是:1935年3月中共代表团由20多名同志的组成,由陈云(史平)与陈潭秋(徐杰)、魏拯民(冯康)、曾山(唐谷)、杨之华(杜宁)、饶漱石(梁朴)、赵毅敏、何实山、周和生(高自立)等在上海会合后,前往海参崴,但在1935年8月20日到达莫斯科时,已是共产国际七大闭幕之日。
略早从上海出发的孔原(陈铁铮)、陈刚(刘作抚)、滕代远(李光)等先期到达莫斯科,与原在莫斯科的王明、康生、林育英(张浩)、杨松(吴绍镒)、吴玉章、李立三、吴克坚等一起出席了会议。会后,张浩奉命回国传达共产国际会议精神,其余大部分同志,或参加共产国际中国代表团工作,或留在苏联学习。陈刚在莫斯科国际列宁学院学习结束后,参加了共产国际中国代表团工作。
(此处李大钊纪念馆同志所作1935年3月份中共代表团由20多名同志组成的考证稍有不准确的地方。比如陈云1935年3月正在长征路上,红军过了泸定桥以后才有“陈云出川”回到上海,这已经是7月份的事了。此外,1935年3月,因国内深为严峻复杂的斗争形势,也并无一个中共参加共产国际大会的准确名单。还有,“共产国际中国代表团”应为“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下同。本文作者注)
五、共产国际中国代表团曾于1935年底1936年初起草《毛泽东略传》,赞誉毛泽东是“中国共产党的组织者与领导者”、“中国农民运动的领导者”、“中国苏维埃红军的创造者与领导者”、“伟大的天才军事家”等,指出中国共产党将“团结在他底周围,愿意在他底领导下作长期艰苦的斗争到最后一滴血”(《党的文献》1992年第2期63-71页)共产国际中国代表团把写作、宣传中共领导人物作为既定的工作,《李大钊同志略传》是列入其中的一项。由此断定《李大钊同志传略》的写作时间最晚也应在1935年底或1936年初。
2.关于李大钊与任应岐
李大钊与任应岐的关系,过去很少提及(现在《略传》中只是简略而概括地提了出来),致使对任应岐将军的烈士称号长久未能定论。此番《李大钊同志略传》的发现,不仅可以用来论证《李大钊同志略传》的写作时间,而且得知在那时已经明确地称呼任应岐师长为烈士。
《李大钊同志略传》中写有:“大钊同志,很能灵活的运用统一战线的策略,他往往设法联合许多同盟者和同路人,只要他们今天表示帮助革命,哪怕这些同盟者和同路人是暂时的、不可靠的、动摇不定的。他善于利用敌人内部的冲突和矛盾,他善于利用革命后备军。”“领导北方群众进行反奉系的斗争,同时并联合北方一切进步的实力,如国民军的旧部,任应岐烈士的部队等,实行反奉的军事行动。”
任应岐(1892-1934)字瑞周,河南省鲁山县人。18岁在淮阳师范读书,后在镇嵩军阚玉琨部任下级军官。1918年3月,胡景翼响应孙中山“护法”号召,在陕西树起靖国军旗帜,率部回攻西安,驱逐亲北洋的陕西督军陈树藩。陈求援于豫西的刘镇华镇嵩军。时在镇嵩军的任应岐,和隶属于陈树藩部的樊钟秀(1888-1930,字醒民,河南平顶山人)商定,里应外合,突攻潼关,使镇嵩军大败,樊、任所部2000余人加入靖国军,为“护法”运动在北方打响第一枪。1918年秋,孙中山委派于右任在三原就任陕西靖国军总司令,将部队扩编为五路,樊钟秀为第二路司令,任应岐为第二路团长。1922年9月,豫西成立河南自治军推任应岐为司令。1923年11月,陈炯明叛军自惠州进攻广州,形势万分危急,孙中山命樊部驰援,使广州转危为安。任应岐参与平定陈炯明叛乱有功,为建国豫军副总司令、前敌总指挥。1924年10月,孙中山决定联合奉、皖两系讨伐直系军阀曹锟、吴佩孚,部署两路北伐军分途北上。以程潜为援鄂总司令,率部取道湖南北伐;樊钟秀军属东路,归谭延闿指挥,自江西北进。后因江西战场形势变化,樊钟秀军在赣中难以立足,遂不得不转入赣、湘边界,经鄂、皖入豫西休整。孙中山先生逝世于北京的噩耗传来,樊钟秀、任应岐等悲痛万分,为实现孙中山遗志,始终保持“建国豫军”旗号,任应岐在就任国民革命军第十二军军长一职时发出通电:决心率其所部“易地不易心。”(1927年1月16日)
《李大钊全集(最新注释本)》第五卷的“附录”中有1926年10月1日的北京通信《北方军事政治状况》一文,其中可以找到有关任应岐及其部队的几则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