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文史 >> 文史钩沉 >> 正文

《子夜》这样写成:茅盾数度中断 瞿秋白关注鼓励

//m.zimplifyit.com 2014年01月01日07:36 来源:人民政协网 周惠斌

  《子夜》是茅盾思想和创作发展道路上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代表作,小说以20世纪30年代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上海为背景,围绕民族资本家吴荪甫与买办赵伯韬之间的尖锐矛盾,艺术地描绘了当时中国的社会状况和广阔画面:工人罢工、农民暴动、反动当局镇压、帝国主义掮客投机、中小民族工业被吞并、公债场上惊心动魄的斗法、各色地主的行径、资本家家庭内部的各种矛盾……深刻揭示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重性和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不可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历史原因。

  酝酿

  1930年夏秋之交,茅盾因神经衰弱、胃病、目疾等同时发作,足有半年多时间不能读书写作,就在那时,他有了大规模描写中国社会现象的想法。于是他利用这个机会,访亲问友,广泛地深入生活、观察生活、了解生活,做了大量的前期创作准备工作。

  那时,茅盾经常到表叔卢学博的公馆去,因为那里的客人中,除银行家外,也有南京政府方面的人,要打听政局的消息,卢公馆是个能有所收获的地方。在卢公馆,茅盾听说做公债投机的人曾以30万元买通冯玉祥部队,在津浦线上北退30里,这成为他后来写《子夜》的材料之一。与此同时,茅盾还走访了先前在卢公馆遇到的同乡、亲戚、故旧,了解到许多新的情况,尤其是日本丝在国际市场上与中国丝竞争,使得中国各地的丝厂纷纷倒闭,仅1930年,上海的丝厂就由原来的100家变成70家,镇江、苏州、杭州、嘉兴、湖州等地的丝厂也十之八九倒闭,这使他改变了原来主要写纱厂的计划,决定以丝厂作为基点。他又从同乡故旧的口中知道,1929年中国各省火柴厂宣告破产的达38家之多,这又坚定了他以写内销为主的火柴厂作为中国民族工业受日本和瑞典同行竞争,而在国内不能立足的原定计划。为了写好丝厂和火柴厂的民族资本家,他再一次去丝厂、火柴厂参观、走访。由于小说中要写到公债投机,茅盾找朋友带他进入华商证券交易所实地观察。此外,茅盾还经常从党内的朋友处得到苏区的消息:南方各省的苏维埃红色政权正蓬勃发展,红军粉碎了蒋介石多次的军事围剿,声威日增。随着准备工作的愈益深入,茅盾意识到自己将创作的这部小说,意义十分重大。

  茅盾最初计划小说的内容以“都市——农村交响曲”为主,分都市部分和农村部分,都市部分打算写一部三部曲,并且写出了初步提纲,其中,第一部叫《棉纱》,第二部为《证券》,第三部是《标金》。然而,当他写完提纲就感到这种形式不理想,农村部分是否也要写三部曲?“都市三部曲”与“农村三部曲”又怎样配合、呼应?茅盾觉得要全面描写上世纪30年代初期中国社会各个方面的现象,这样大的计划非当时自己的能力所能胜任,因此决定改变计划,不写三部曲而写以反映城市为中心的长篇。于是,他又重新构思写出了一个提要和一个简单的提纲,随后又写了若干册详细的分章大纲。然而,当他根据“分章大纲”写作时,感到规模还是太大,没有一二年时间的详细调查,有些描写无从下手;而且,关于军事行动方面的描写,即使作了调查也未必能写好,因为自己没有在部队工作的经验。最后,茅盾再次缩小写作计划。

  1931年10月,茅盾的身体渐渐康复,他觉得写作计划不能再拖下去了,便辞去“左联”行政书记的职务,运用搜集、整理得到的材料,正式开始写作。小说最后实际上写了三个方面的内容:买办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革命运动者及工人群众。三者之中,前两者是茅盾有接触并且熟悉、比较真切地观察了其人与其事的,后一者则仅凭“第二手”的材料,即身与其事者乃至第三者的口述,因此小说描写买办资产阶级与民族资产阶级的部分显得生动真实,而描写革命运动者及工人群众的部分相对较少,至于农村革命势力的发展,则连“第二手”材料也很缺乏,而茅盾又不愿意向壁虚构,结果只好不写。所以茅盾自称这部小说是“半肢瘫痪”、“仓卒成书,未遑细细推敲”,如同小说“后记”中所说的:“此书在构思上,我算是用过一番心的。现在写成了,自视仍复疏漏。可是我已经疲倦了,而神经衰弱病又有复发之势,我不遑再计工拙,就靦然出版了。”这样,《子夜》19章,从1931年10月开始创作,到1932年12月5日脱稿,历时一年多,但其间茅盾因病、因事、因上海战事、因天热,曾一度中断8个月时间,因此,小说实际写作的时间并不长。

  修改

  《子夜》的创作与成功,瞿秋白在其中起到了功不可没的作用,正是在他的热心关注和建议下,茅盾才作了较大的补充和修改,可以说,《子夜》中有瞿秋白的理念和心血。

  1923年,茅盾与瞿秋白相识相知于上海大学。当时,瞿秋白除了参与党内工作外,还在上海大学任教务长和社会学系主任,而沈雁冰(“茅盾”笔名到1927年开始写小说时才使用)则在上海大学中国文学系兼课,讲授“小说研究”。1924年冬,他们又比邻而居。1927年3月,瞿秋白为筹备中共“五大”离开上海来到武汉,沈雁冰也被中共中央派往武汉工作,并在瞿秋白的直接领导之下。1930年4月,茅盾从日本回到上海;同年8月,瞿秋白从莫斯科回到国内,1931年1月后,瞿秋白被排挤出中央政治局,隐居在上海又开始了他的文学生涯。

  1931年4月下旬的一天,茅盾看望瞿秋白时,告诉他自己正在写一部长篇小说,已草成四章,并把小说的构思、故事情节、人物及主题——“中国并没有走向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中国在帝国主义的压迫下,是更加殖民化了”,一一告诉了瞿秋白。瞿秋白听了频频点头,肯定作品的题材选得好,主题深刻。随后,他们就小说写什么和怎样写的问题深入探讨,茅盾深受鼓舞。

  (上)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