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文史 >> 文史钩沉 >> 正文

天下第一藏张伯驹与北京的一世情缘

//m.zimplifyit.com 2014年01月02日11:40 来源:北京青年报

  在“民国四公子”中,张伯驹生于富贵之家,是集收藏鉴赏家、书画家、诗词学家、京剧艺术研究家于一身的文化奇人。他从30岁起收藏中国古代书画,起初仅为个人爱好,随着对书画研究的深入,他以保存重要文物不外流为己任。张伯驹在他编著的《丛碧书画录》序中写道:“自鼎革以还,内府散失,辗转多入异邦……故予所收蓄不必终予身,为予有。但使永存吾土,世传有绪,是则予为是录之所愿也。”经张伯驹之手蓄藏的中国历代顶级书画名迹,在其编著的《丛碧书画录》中收录有118件之多。自20世纪50年代起,张伯驹夫妇陆续将收藏的书画名迹捐献国家,其捐献的传世墨迹中有被收藏界尊为“中华第一帖”的陆机的《平复帖》、距今1400多年被公认为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幅画作——隋代画家展子虔所绘的《游春图》、杜牧的《张好好诗》等古代书画极品。

  张伯驹与北京的情缘始于他16岁入京

  张伯驹生于1898年,河南项城人,他的生父是张锦芳。张伯驹6岁时被过继给了伯父张镇芳。张镇芳是光绪三十年进士,袁世凯哥哥的内弟,历任长芦盐运使、直隶按察使等职。中华民国成立后他曾任河南都督,但因镇压白朗起义不利而被免职。1915年袁世凯称帝,张镇芳作为筹划者之一,极受袁世凯的信任。1915年,袁世凯决定成立盐业银行时,张镇芳是董事,并出任总经理。张伯驹出生于这样一个富贵之家,为他日后收藏字画打下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张伯驹自幼天性聪慧,享有“神童”之誉,他7岁入私塾,9岁能写诗。张伯驹在他16岁那一年来到了北京,开始了他与北京的一世情缘。

  前门西河沿街里的盐业银行是张伯驹一生的“事业”

  张伯驹19岁考入袁世凯的陆军混成模范团骑兵科受训,毕业后进入军界。但是张伯驹不满军阀混战,退出军界,进入父亲创办的盐业银行任监事、董事、经理等职。张伯驹一直在盐业银行工作,到新中国成立后,盐业银行公私合营,张伯驹以个人无股票不宜任董事为由,辞去董事之职。纵观张伯驹的一生,他的“事业”除去收藏以外,就是在盐业银行的工作。很多张伯驹的传记中描述,他不喜欢盐业银行的工作,但是我认为张伯驹从进入盐业银行工作开始,不管他喜欢与否,他一直尽职尽责地经营着父亲留给他的“事业”。可以说盐业银行的工作是张伯驹一生的“事业”。

  民国时期,北京有四家享誉全国的中资银行,金城银行、盐业银行、中南银行和大陆银行,这四家银行的金融辐射功能遍及长江以北,被称为“北四行”。盐业银行成立于1915年3月,总管理处设于北京。现在北京还有盐业银行的旧址,而且还被评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得到了政府的保护。我在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名录上,很容易地找到了盐业银行旧址的地址,带着这处地址,我踏上了寻找盐业银行的旅途。

  盐业银行旧址在前门西河沿街,前门西河沿街在前门西大街路南,前门大街之西。历史上的前门西河沿街很长,从前门大街一直贯通到南新华街,近几年拓宽煤市街,将前门西河沿街截断,使得这条街看上去短了很多。盐业银行所在的前门西河沿街东段,只剩下短短的一截了。

  我乘坐公交车来到了繁华的前门街区,远远地就在路北看到一栋非常精美的建筑。这是一座通体都是红色的三层楼房,楼房做工精细,中间五间为二层高的爱奥尼柱式,上作檐壁、檐头。楼房的红墙局部用白色腰檐和白色窗套,使得门窗的轮廓线非常醒目,一种精明干练而又优雅的气质呼之欲出。楼房的门窗洞口较大,一层用弧形拱券,二、三层为方窗,三层的窗框用三角形山花装饰,楼的最上端有花瓶栏杆式女儿墙,中间一座小型钟楼。从楼房的建筑风格不难看出,这是按照典型的欧美银行传统风格设计的建筑,我猜想它一定是盐业银行了。走进楼房,楼身上的铭牌写着“盐业银行旧址”几个字,我不禁暗暗钦佩,张伯驹出任董事的盐业银行,也像他一样拥有着干练而不失优雅的气质。仔细查看盐业银行楼身的说明,方知这座楼房出自建筑大师沈理源之手,是中国建筑师在北京设计的较大规模建筑之一。

  盐业银行旧址曾经作为中国工商银行营业厅使用,早些年这里还营业,而我这次探访看到,工商银行已经不在此地营业。现在这座建筑闲置,不知将作何用。

  弓弦胡同1号曾被张伯驹称为“丛碧山房”

  张伯驹一生的收藏故事与北京一个地点有着重要的关系,那就是弓弦胡同1号。而我在探访张伯驹在北京的生活地图中,弓弦胡同1号也是让我费尽周折的地方。

  张伯驹号丛碧,别号游春主人,他的这两个号都因其收藏的两幅字画而起,而这两幅字画都与弓弦胡同1号有关。

  张伯驹的收藏经历起源于1927年,这一年张伯驹无意中来到琉璃厂,在一家古玩店,他看到了一件用柳法书写的横幅——“丛碧山房”。张伯驹具有很深的书法造诣,见到这件疏朗大气的作品,一见倾心。经过仔细查看,他发现这件书法作品竟然是清朝康熙皇帝的御笔,惊喜之后,张伯驹决定买下此字。回到家中,张伯驹对康熙皇帝的御笔越看越爱,更喜“丛碧”二字。他在自己编写的《丛碧书画录》中记录了当时的心情,“任邱博学鸿词庞塏号丛碧。此或赐庞氏者。为予收蓄书画之第一件。而予所居,好植蕉竹花木,因自以为号。”看到这里我方知,原来张伯驹以“丛碧”为字,源渊如此。张伯驹亦将自己的居所弓弦胡同1号也命名为“丛碧山房”。我曾经看到过张伯驹在上世纪30年代在居所“丛碧山房”的照片,当时张伯驹正是风华正茂,站在花团锦簇的书斋前,翩翩公子的儒雅气质令人折服。

  张伯驹为买《游春图》忍痛将弓弦胡同1号宅院变卖

  在张伯驹收藏的书画中隋代画家展子虔所绘的《游春图》是其中的极品,堪称国宝,也正是为了这幅《游春图》,张伯驹变卖了自己位于弓弦胡同1号的豪宅。

  弓弦胡同1号占地15亩,原为晚清大太监李莲英的宅院。李莲英得宠于慈禧太后,是晚清时期数一数二的人物,他虽为太监,但却在清末权重一时。在李莲英的众多宅院中,弓弦胡同1号是最为豪华奢侈的。这所宅院是模仿颐和园排云殿规模建造的,整座宅院精巧中不失大气。宅院建成后,据说慈禧太后还曾亲来此地,并对宅院大加称赞,正因为此,这座宅院成为京城名宅。

  末代皇帝溥仪被赶出皇宫时,曾经携带了一大批皇宫所藏的历代书画精品。溥仪到伪满洲国当皇帝时,亦将这些书画中的极品带到了东北。1945年日本投降后,溥仪被俘,混乱中他所携带的大批字画散失民间,引起收藏界的极度关注。北京古董商马霁川等人最早奔赴东北,收购到不少溥仪遗落的精品字画,其中就有这幅《游春图》。

  张伯驹得到消息后,异常着急,他怕这件重要国宝被卖到国外,赶忙拜见故宫博物院院长马衡,想让故宫博物院收藏此画。但马衡院长表示,故宫连日常维护的经费尚且不足,实在没有能力收购。无奈之下,张伯驹决定自己解决此事。张伯驹与马霁川等人接洽,起初他们索价800两黄金,张伯驹不久前刚用110两黄金收藏了范仲淹的《道服赞》,他实在拿不出这么多黄金。经过中间人马保山不断斡旋,马霁川等人最终同意以220两黄金的价格让给张伯驹(《游春图》的价格有多种说法,一说为220两黄金,一说为240两黄金,一说为170两黄金)。但是即使是220两黄金,张伯驹也拿不出来。张伯驹说:“时余屡收宋元巨迹,手头拮据,因售出所居房产付款,将卷收归。”最终张伯驹决定将自己最好的弓弦胡同的宅院卖掉,以筹得画款。

  弓弦胡同1号是张伯驹最喜爱的宅院,这里雕梁画栋,亭台楼阁,游廊婉转,果树葱郁,花草繁茂。听闻张伯驹为了收藏《游春图》要卖掉这所宅院,很多人都为张伯驹不遗余力抢救国宝的精神所感动。辅仁大学校长陈垣知道此事后,决定以2.1万美元买下此宅。最终张伯驹如愿以偿,购得了《游春图》。

  寻找弓弦胡同1号

  弓弦胡同与张伯驹的收藏有着如此重要的关系,那么这条胡同到底在哪里呢?我开始从网络搜索弓弦胡同,网络找到的弓弦胡同位于美术馆附近,而张伯驹女婿楼宇栋在其为张伯驹所著的传记中介绍,弓弦胡同在西四附近。这两处弓弦胡同一个在东,一个在西,到底哪一个是张伯驹旧居所在的胡同呢?虽然我无法判断,但是在我心底还是倾向于楼宇栋的说法。我翻开现在的地图,在西四附近寻找,却怎么也找不到弓弦胡同的踪影,而在美术馆西侧可以查找到弓弦胡同的身影。

  我又来到图书馆,翻遍了馆藏有关张伯驹的书籍,查找到张伯驹曾经居住在西四牌楼东大拐棒胡同内弓弦胡同1号的信息,这种提法引起了我的注意,大柺棒胡同里怎么还有弓弦胡同?我不禁产生了疑问。我又翻阅了地名志的书籍,找到了这样的记录:“大柺棒胡同南北走向,北起大红罗厂街,南至西四东大街,中与警尔胡同、小柺棒胡同、大糖房胡同相交。清初称柺棒胡同,因形似柺棒而名。清末,将大小柺棒合并统称大柺棒胡同,并将西侧的西柺棒胡同改称小柺棒胡同,沿用至今。1965年,将弓弦胡同并入。”看到这里我恍然大悟,原来弓弦胡同在1965年就已经并入到大柺棒胡同了,难怪地图上没有弓弦胡同的踪影。不过为了进一步证实地名志书中的记载,我又找到民国老地图,果然在大柺棒胡同旁边发现了弓弦胡同的身影。在地图上,弓弦胡同在大柺棒胡同的东侧,东西走向。经过这些前期查找工作,我已经查证出弓弦胡同的具体地址,我决定亲自探访。

  我从大红罗厂街西口往东走不远,就看到了在南侧有大柺棒胡同醒目的标志,顺着标志我很容易就找到了大柺棒胡同,我从胡同北口往南寻找弓弦胡同。在我查找到的民国地图上,过了警尔胡同往南就是弓弦胡同了,可是我在大柺棒胡同里从北到南转了一圈,也没有找到大柺棒胡同向东去的“枝杈”(曾经的弓弦胡同)。大柺棒胡同两侧大部分是建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楼房,只有几间平房散落在楼群间。由楼房与平房组成的大柺棒胡同成为笔直的一条胡同,已经没有了向东去的枝杈。虽然寻找无果,但是我坚信弓弦胡同不会消失得无影无踪。

  老居民称张伯驹的宅院是“张家花园”

  人世间的事情就是这样: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我执著地在大柺棒胡同中寻找着弓弦胡同的旧迹。在询问了N多个人,得到了N多个“不知道”的答案后,我遇到了胡同里的老居民张阿姨。

  据张阿姨说,她1964年搬到弓弦胡同1号,那时弓弦胡同还没有并入大柺棒胡同。弓弦胡同不长,也不宽,胡同中只有1号和2号两个宅院。那时的1号院特别大,东边是花园,西边是庭院。院子里有假山、游廊,还有亭子,非常漂亮。住在这里的人们都知道这座宅院是张伯驹故宅,他们称它为“张家花园”。

  对于弓弦胡同1号院后来的事情,很多书上没有记述,我询问了张阿姨,大概知道是这样的,解放后弓弦胡同1号院成为北京图书馆的宿舍。上世纪70年代中期,1号院被拆除,盖起了楼房。张阿姨带着我来到弓弦胡同曾经的位置,指着眼前的楼房说,弓弦胡同1号院就在这里。望着眼前火柴盒样的楼房,我已经失去想象,实在无法将它和我曾经看到的弓弦胡同1号院那雕梁画栋的老照片联系在一起,不禁感叹,世事沧桑,沧海桑田。

  张伯驹是承泽园的匆匆“过客”

  承泽园位于西苑旁边,挂甲屯南,南临畅春园,东接蔚秀园,为圆明园附属园林之一。1945年抗战胜利后,张伯驹回到了北京,他没有住进弓弦胡同的宅院,而是搬到了承泽园居住。

  承泽园始建于雍正三年(1725年),园子建好后,赐予果亲王允礼。道光年间,道光皇帝把京西的园林进行了重新分赐。道光二十五年(1845),他把承泽园赐给了他最喜爱的女儿寿恩固伦公主。寿恩固伦公主是道光皇帝的第六女,所以当时的承泽园又俗称六公主园。寿恩固伦公主于咸丰九年(1859)去世,按照清朝惯例,承泽园收归内务府。光绪二十年(1894),承泽园又赐给了庆亲王奕劻。

  有人说奕劻去世以后,承泽园为“民国四公子”之一的张伯驹购得。亦有人说承泽园系盐业银行北平分行岳干斋赠送给张伯驹的。张伯驹在收藏《游春图》后难掩喜爱之情,他将居住的承泽园改称为“展春园”,以表达自己对《游春图》的喜爱。1953年,张伯驹把承泽园卖给北京大学,承泽园成为北京大学校园的一部分。现在承泽园作为北京大学科学与社会学研究中心教学科研和办公场所。

  张伯驹的最后居所——后海南沿26号

  什刹海后海南岸,掩映在一丛绿树背后,是一扇红漆大门,大门紧闭。在这扇大门之内就是新挂牌的“张伯驹潘素故居纪念馆”。这里是张伯驹最后的故居。张伯驹搬离了承泽园后,买下了后海南沿这座小院。

  正是居住在这座小院期间,张伯驹和夫人潘素将他们收藏的书画珍品《游春图》、《平复帖》等捐献给故宫博物院。张伯驹生于富贵之家,当人们看到他为购买书画珍品一掷千金的豪爽,以为他是挥金如土的公子哥儿,殊不知他生活十分简朴,他不吸烟,不喝酒,不赌博,也从不西装革履,长年一袭长衫,饮食非常随便,一个大葱炒鸡蛋,就认为是“上好的菜肴”。生活如此简朴的张伯驹,以一己之力,散尽万贯家财,挽救我国大量书画珍品避免其流往海外,令人钦佩。

  张伯驹唯一留给子女的就是后海南沿的小院,现在张伯驹的女儿将小院作为张伯驹潘素故居纪念馆向公众开放。报纸报道,纪念馆将最大程度恢复张伯驹当年住在这里时的样子,并且摆上张伯驹和夫人潘素的蜡像,以向公众展示夫妇二人当年生活、创作的情形。按计划,纪念馆将在明年2月份、张伯驹诞辰115周年的时候落成,届时将陈列张伯驹生前的起居用具、线装书、画案、文房四宝等物品。

  即将离开张伯驹故居时,我深深地鞠了一躬,以表达我对张伯驹先生的崇敬之情。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