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文史 >> 文史钩沉 >> 正文
两块石头几丛竹子,什么情感
苏东坡不但是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还是位杰出的画家,曾经开创了中国文人画的一代新风。
他存世的画作有《潇湘竹石图》、《偃松图》、《枯木竹石图》、《古木竹石图》。有趣的是,这些画的内容,都离不开枯木和怪石。他笔下的石头又瘦又丑,枯木都打着360度的弯儿,完全不具备一般意义上的艺术审美。
现藏中国美术馆的《潇湘竹石图》为绢本,横105.6厘米,纵28厘米。整幅画的内容非常简单,一片土坡,两块怪石,怪石下顽强地生长出几丛稀疏的幼竹。
东坡幼竹清新自然,与板桥的竹子截然不同。板桥的竹子,笔法劲瘦挺拔,布局疏密相间,竹叶间具有一股孤傲之气;东坡的竹子,则参差生动,充满了天然之趣。
历经千年沧桑风雨,《潇湘竹石图》至今保存完整,画面清晰。画卷上不仅可以看到苏东坡亲笔题写的“轼为辛老作”的字样,还可以看到元明收藏大家的题跋和印章,题跋达3000多字,接近十米长,蔚为壮观。
由此可以看出《潇湘竹石图》受到了历代收藏家喜爱的程度。中国古代文人往往以画抒情,东坡画这样两块石头、几丛竹子,又寄托了什么样的情感呢?
终生都在政治压迫中寻求突围
苏东坡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为“三苏”,在文学史上声名显赫,名列“唐宋八大家”。其诗词豪放浪漫,一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传颂至今;东坡书法也自成一家,其《黄州寒食帖》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他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为“宋四家”。
东坡的绘画也别开生面,他提出“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的崭新绘画理论,对后世影响深远。
与文学、书画上的成就相比,苏东坡的仕途显得尤为坎坷,他一生大起大落,自二十一岁考中进士走入仕途之后,便陷入错综复杂的北宋政局。1080年更是因为反对王安石变法,被政治对手以“文字毁谤新法”的罪名投入大牢,史称“乌台诗案”。
蹲了103天大牢后,他被谪贬黄州(今黄冈市黄州区)。几年后,王安石下台,东坡被召回京城,重新委以重任。但不久便又遭官场排挤,离京去杭州做太守。
自此,东坡不断遭到谪贬,从杭州到颖州,再到惠州、海南等地,都是偏远贫穷或荒无人烟之地,让他受尽苦楚。他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在被谪贬的迁徙与奔波之中,终生都在政治压迫中寻求突围。
枯木怪石,尽吐抑郁不平之气
生活的坎坷、政治的压迫,反映到东坡的精神世界,便演化成画中的怪石和幼竹的奇妙组合。《潇湘竹石图》中的幼竹冲破巨石的重压,昂扬着向上的生命激情,正是反映了苏东坡对于险恶逆境的抗争与不屈。更能反映苏东坡内心世界的,是《偃松图》。
画面上是一棵偃松。偃,就是躺卧的意思。松树不是向上长,而是横倒着长,生长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不仅如此,这棵松树还打了一个360度的弯儿。专家认为,这个弯儿是苏东坡画树的招牌笔法,比如现存于日本的《枯木竹石图》也有着同样的弯儿。
东坡在《偃松图》上自题道:“怪怪奇奇,盖是描写胸中磊落不平之气,以玩世者也。”枯木怪石,尽吐壮志未酬、抑郁与不平之气。从流传的逸事里,我们知道东坡的豁达与超脱,存世画作,又让我们窥见其内心的压抑与挣扎。
也有人提出不同的看法,说他固然在画一种精神,却画得不像,自然界哪有这样奇怪的松树呢?东坡专门做诗回应道:“论画以形似,见于儿童邻”。意思是说,要看画得像不像,这个标准太低了,简直跟小孩似的幼稚。
他存世的书画已是凤毛麟角
古人论画,重形似,画得越细越像就越好。宋代的院画就是如此,画得非常繁细,皇帝看了就非常喜欢。这种写实主义登峰造极,产生出如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这样的极品。
东坡却一反陈规,放弃对形似与写实的过度追求,转而追求神似意境。因此,其画经常就一笔草草,不求形似。这给后来的书画家,开了一个无尽的法门。
以后出现了诸多像文同、米芾、杨无咎等学习东坡画法的画家,乃至于到了元明清三朝,文人画逐渐成了主流。清代的朱耷和石涛的作品,更是让中国古代文人画达到了巅峰。
从朱耷的花鸟画中,可以看出它与东坡《潇湘竹石图》以及《偃松图》的继承关系,不同的是,朱耷的画上多了一两只鸟而已。石涛不画青山绿水而画穷山恶水的审美理念,同样来自于苏东坡的以怪为美。
但东坡却没有几幅画作流传下来。他的小品画,根据他的诗文集及宋人的记载来看,在当时画了很多。因在党争之中受到迫害,宋徽宗还禁毁过他的诗文集,他的书画也绝大部分被销毁了。宋人记载,仅剩十之一二。
又经过一千多年的战乱,到今天,他存世的书画已是凤毛麟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