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文史 >> 文史钩沉 >> 正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之后,第一个承认新中国并与我国互派大使的国家是苏联。1949年12月6日,毛泽东登上前往莫斯科的专列,这是他第一次出国访问。此次,他在苏联停留了两个多月,于1950年3月4日回到北京。其间,毛泽东、周恩来与斯大林等讨论了中苏双方有关政治与经济问题,并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等文件。毛泽东首次访问苏联,是新中国外交史上的重大事件,也是新华社对外报道新中国领导人重要出访活动的开端。
要求新华社每天提供参考材料
1949年12月16日,毛泽东抵达莫斯科的当天,新华社播发了《毛泽东主席抵达莫斯科》和《毛泽东在莫斯科车站发表广播演说》两条消息。电头都是“新华社莫斯科十六日电”。
实际上,由于新中国刚刚成立,国内百废待兴,国家各机构的运行体系还不太完善,毛泽东此次访问苏联,并未指示新华社记者随行采访报道,而此时新华社也尚未在莫斯科设立分社。新华社播发的有关毛泽东访苏的消息,主要是转发塔斯社消息,或按照毛泽东和中央的指示进行报道。稿件由新华社国际部编辑,社领导审定签发。
除上面提到的毛泽东初抵莫斯科的消息外,新华社播发的关于毛泽东访苏的报道还包括:毛泽东出席斯大林七十寿辰大会,斯大林设宴欢迎毛泽东,毛泽东答塔斯社记者问,中苏双方签订新的友好条约,毛泽东、周恩来在苏联参观、会见、谈判和出席招待会以及乘专列回国途中访问西伯利亚地区的沿线城市等。新华社还陆续播发了全国各地欢呼毛泽东访问苏联、拥护毛泽东对塔斯社记者的谈话、集会庆祝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等稿件,并播发了欧洲和美国报纸对毛泽东访苏的反应的稿件。
毛泽东在访苏期间,和国内保持着密切联系,以便互通情况。他非常关心国内外局势的发展,要求新华社每天给他发去参考材料。当时由新华社每天提供给毛泽东的参考材料主要包括两种:一是《要闻简报》,内容包括每天国内的军事动向、战报(当时我人民解放军正大举肃清盘踞在大陆和沿海岛屿的国民党军队残部)、各地报纸的重要评论等。二是选编西方国家对毛泽东访苏的猜测、对中苏会谈的评论等单篇译稿,通过内部渠道发给我驻苏大使馆转毛泽东参阅。这两项工作都是专人负责,并由新华社领导审定签发。
嘱新华社译发答塔斯社记者问
由于毛泽东在苏联停留时间较长,引起了外界的猜疑,有消息说毛泽东是被斯大林软禁了。为了戳穿谣言,经双方同意,1950年1月2日发表了毛泽东答塔斯社记者问。当天,毛泽东在发给刘少奇的电报中说:“本日发表我和塔斯社记者谈话,请嘱乔木、陈克寒注意照塔斯社稿译发为要。”这篇稿件约300字,简明扼要,揭穿了西方关于“毛泽东被斯大林软禁”等谣言,说明了中苏关系的实际情况。访苏期间,毛泽东还以中央人民政府新闻总署署长胡乔木的名义,写了一篇对新华社记者的谈话稿,驳斥美国有关方面关于苏联正在将中国北部地区实行合并的谣言。
修改审定新华社社论《中苏友好合作的新时代》
1950年2月14日,中苏双方在莫斯科克里姆林宫签署《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关于中国长春铁路、旅顺口及大连的协定》以及《关于苏联贷款给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协定》等3个文件,毛泽东、斯大林等出席签字仪式。
中苏条约、协定的签订,是毛泽东首次访苏取得的重大成果,维护了中国的民族尊严和国家主权,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对于巩固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权,为新中国迅速恢复国民经济、发展建设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毛泽东对做好中苏签署三个文件的宣传报道工作亦非常重视。2月14日,他从苏联发电报给刘少奇、胡乔木:“请将新华社社论《中苏友好合作的新时代》一文立即作如下之修改,然后随条约一道于今夜广播。”在提出具体删改内容之后,毛泽东又指出:“以上删改,请乔木负责改好校正无讹,并请少奇同志精校一遍,务使毫无遗憾,与中苏双方所发表的条约及协定内容完全一致。否则参差不齐,影响很坏。务请注意,至要至要。”
新华社于当天对外播发了三个文件签署的消息和文件全文,并且发表了这篇经毛泽东修改的社论《中苏友好合作的新时代》。社论回顾了自苏联十月革命以来,中苏先后三次签订条约的历史,介绍了新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等条约和协定的主要内容,称这些新条约和新协定的签署,“乃是中苏两国政府当局最近所采取的重大行动,它使得中苏两大国的关系进入了一个新时代,而且对于整个东方和世界说来,都具有伟大的政治重要性,伟大的历史意义。”2月16日,新华社还全文转发了《人民日报》社论《巩固中苏兄弟同盟》和苏联《真理报》社论《苏中友谊万岁》。
为更好地宣传苏联建设经验和报道中苏友好往来,1950年3月,在毛泽东回国后不久,李何和瞿独伊作为新中国第一批驻外记者,奉派到莫斯科去建立新华分社。这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新华社建立的第一个驻外分社。
万京华(作者单位:新华社新闻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