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民族文艺 >> 资讯动态 >> 正文
在松阳县裕溪乡源底村,一说到畲族传统的民族歌曲,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村里畲歌界的“活化石”——雷石玄儿。雷石玄儿今年74岁,畲族山歌的传唱在他的心目中,有着不可或缺的份量。那么,是什么让这位古稀之年的老人对畲歌有着如此浓厚的兴趣呢?
日前,记者慕名前往源底村,一探究竟。
四处传唱交流畲歌热衷切磋互通有无
因为雷石玄儿对于畲歌近乎忘情的热衷,他收集了不少相关的书籍和文物,把自家一间房子填得满满当当,所以源底村的文化室也就安置在了这里。
还未进门,记者远远地就听到了村民们在大声谈笑,走过去一打听,才知道这是老雷又一次“外地交流”凯旋而归,大家正忙着将家什搬到库房里去。
这次“外地交流”的目的地是邻县遂昌,对于这样的邀请赛,老雷早已经习惯了。因为歌曲唱得好,队伍又带得不错,这些年,他不仅在松阳唱出了名堂,声名早已远播周边地区。
交流始于2009年,当年由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等单位主办的第五届中国畲族民歌赛,老雷和他的团队凭借一首畲族传统歌曲《洛阳桥》,原汁原味的音调、朴实的舞蹈,让现场的评委和观众折服,夺得了生态组的铜奖。
这以后类似的“交流”变得如同家常便饭,老雷的手机经常响起,很多都是各地同行发来的“电子请柬”,答应之后,他便开始张罗起道具,召集队员。
他老伴形容:“他这人啊,不是在家练歌,就是在去外地‘应考’的路上,家里经常见不到他人,更别说他有空帮忙做家务了。”但抱怨归抱怨,内心里她还是很支持他的:“老头子几乎一辈子都在忙活这个,你一下子不让他弄了,没准还要憋坏掉。”
之所以这么东奔西走,这个一直以“传唱畲歌为己任”的老人认为,畲族歌曲的生命力,正在于传唱,在传唱的过程中,可以相互学习,补充歌曲的内容,可以切磋技艺,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还可以借助这一形式,让更多的人了解畲歌,或许在这一过程中,说不定就有人喜欢上了它。
畲歌创作全凭即兴歌词记录全靠手抄
看到记者的到来,雷石玄儿即兴来了一首,唱的同时还配起了舞蹈,对于完全没有接触过畲歌的记者而言,歌词显得陌生不已,但老雷脸上的笑意和热情的舞蹈告诉记者,对于我们的到来,他是满心欢喜的。
“我唱的是畲族的迎客歌,你们过来了解我的事情,我和村民都很高兴。”一曲刚完,气还没顺过来的雷石玄儿赶忙解释道。他告诉记者,畲族的歌曲没有固定的曲调,全部为畲民即兴演唱,劳作时有劳作时的歌词和曲调,欢聚时有欢聚时的歌词和曲调,甚至吃饭时也有,“畲族无处不欢歌”是对畲族人喜爱唱歌、能唱歌的最好描述。
雷石玄儿说,畲族歌曲的另一个特点,就是采用对歌形式唱出来,这点在畲族男女以歌传情时表现得尤为明显。说着,他拿出一本收录畲族歌曲的书,向记者进行了展示。书本里密密麻麻的全是歌词,上一句的形式,与紧跟的下一句歌词,基本上都有对仗,“就像汉族对对联一样,畲歌考验的是演唱者敏捷的思维能力和应对能力。”
雷石玄儿说,这些歌词是畲族先民一代代传承下来的,他自己也说不清到底有多少人为收录做过贡献,“传到我这一代,多少不容易啊。”因此,雷石玄儿熟记了每首歌的唱法。
由于畲歌“出口便忘”的特点,要让它们的生命力得以延续,抄记歌词成了老雷平日里花时间、精力最多的一块。有一次外地畲歌爱好者来到村里交流,一句好歌词让老雷兴奋不已,但顾着高兴、招呼客人,加上年纪大了,等到抄记时,歌词却怎么也想不起来,不甘心的他几经周折,找到那名爱好者,再仔细还原当时的场景之后,终于得以确认那句原话,一颗纠着的心,这才放下来。
为了使歌词库丰富起来,老雷想尽所有办法,争取上级支持,保护流传曲谱。老雷说,好在各级党委、政府对他的事很支持,如今他的“馆藏”歌词集已经有了4400多套。
传唱畲歌当为己任潜心创作传承后人
对于大家“为啥那么爱畲歌”的普遍疑问,老雷说自己也说不清楚,只是觉得这是命中注定的安排。
“我今年已经74岁了,畲歌唱了一辈子,还是不满足,还想继续唱下去。”畲歌得到世代传唱,这是老雷的最大心愿。
再过几天,遂昌当地的畲歌爱好者又会“回访”松阳,老雷又开始召集自己团队的20多个队员,让他们勤加练习,总结经验,争取提升,把好东西送给客人。
这20多人中,年龄结构分明,年纪最大的就是老雷,中间层以40岁上下为主,“青年班”则在30岁以下。43岁的蓝火莲就是在老雷的影响下,开始接触畲歌的,从最初的小跟班,到如今的“团主力”,她自己评价说“成长很快”,并且,刚上幼儿园的孙女,耳濡目染之后,也会来上几句,被大家称作“畲歌小明星”,这让她倍感骄傲。
队伍层次分明,传唱氛围良好,影响力不断扩大……常人眼里的成就,老雷并不满足,经常与队员们谈技艺、拉着队伍出去学习,穿行在崇山峻岭间的他,颇有点“老牛最怕夕阳短,不用扬鞭自奋蹄”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