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民族文艺 >> 资讯动态 >> 正文
《伊犁河》入围了第四届北京国际电影节,也基本入围了将于今年4月在美国洛杉矶举办的“世界民族电影节”,是中国大陆三部入围影片之一。
故事梗概
在伊犁河畔,有一户养蜂的回族人家,夫妇俩将收养的儿子阿尔萨视为己出。每天,父亲都会冒着危险,骑马将阿尔萨送到河对岸的学校。一家人的生活简单而快乐。但是,有一天洪水将正在渡河的父亲冲走,不知下落,只留下母亲将阿尔萨拉扯长大。
对玉石有异禀的阿尔萨跟人学雕玉,并结识了上海来的汉族玉雕师苏娅,想不到苏娅正是他的生母!养母法图麦深明大义,将儿子送到生母身边,自己独挑生活的重担。当日夜盼望的丈夫和儿子终于归来时,她却悄然离世……
看点一:“大爱无声”的人性赞美诗
《伊犁河》是一首赞美伟大母爱的诗,更是一首赞美崇高人性的诗。
剧中的养母法图麦,爱子如命。然而,在生母苏娅找上门后,她虽然痛苦却毫不犹豫地将阿尔萨“推”开,让他跟着生母去上海求学。她把阿尔萨送过滚滚流淌的伊犁河,任凭他撕心裂肺地呼喊,自己却转过身去,不断地挥手,踉跄着,默默泪流……
此后,法图麦忍着不跟儿子打电话,为的是让他安心。她将自己的凉粉摊搬到火车站外,天天盼着儿子坐火车来看她。她内心的矛盾与孤寂,她的隐忍与坚守,感人至深。此片是一部催人泪下的情感片,“泪点”很多。
看点二:西部牧场与城市生活的变奏曲
《伊犁河》的上半部发生在伊犁河上游的牧场。辽阔的草原,静谧流淌的河水,随季节而变的转场生活,构成了一幅优美舒缓、色调柔和的牧场画面。
当阿尔萨跟生母来到上海后,影片的画面从乡村田园景观一变而为城市繁华景象:轻轨,游艇,游泳池,篮球馆,飞机场。在城市“规则”面前,阿尔萨发现自己一无所长。
西部到东部,牧场到城市,《伊犁河》是一支变奏曲。巨大的地域跨度和文化差异,让主人公阿尔萨困惑。而这,某种程度上也是现实中很多从农村进入城市的年轻人的真实写照。
看点三:伊犁河两岸看20年时代变迁
《伊犁河》不仅空间跨度大,时间跨度也大,展现了近20年的时代变迁,非常具有历史感和生活质感。
时代的变迁,通过剧中人物过伊犁河表现出来:先是骑马过河,之后是骑摩托车过小桥,再后来是坐机动摆渡船过河,同时大桥也修起来了。从传呼机到大哥大、手机,从客车到轿车、火车……无论是通讯方式还是交通工具的变化,电影都一一呈现。
通过细节刻画与道具的选择,《伊犁河》把人物遭际放在大的时空背景中去展现,从而使影片有了一种阅尽沧桑的深邃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