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民族文艺 >> 文学评论 >> 正文
敕勒川诗集《细微的热爱》中的作品完全植根于生活本身,就像从生活中提纯出的盐——“母亲盐”。将生命的千般滋味、生活的五味杂陈、人生的百感交集,交汇集中在一起,为我们汇聚出一部生活的格言之书,勾画出一幅诗歌里的生命图画。我必须说,这些诗歌相当感动我;同时,我以为它或许也为我们时代的诗歌写作找到了一个新鲜而可靠的出口,因为我们的诗歌中充斥着如此多阴暗与负面的东西,如此地需要用朴素、刚健和正面的东西来矫正。
从诗歌中提炼出哲理,这是当代许多诗人都能使用的写作路数,但不是每个人都能处理得好。常常是将生活描述一番,然后将哲理“贴”上去,或者硬性地加以“升华”。而敕勒川的诗,则是将生活与所思完全融会在一起,在不见痕迹的叙写中,自然而然地生成并彰显出生活的寓意或生命的哲思。开篇的这首《母亲盐》即是,将“母亲”与“盐”这样看似不相干的两个意象贴合在一起,经过生活的通道,最终汇聚一体,生成一种强大的人格,甚至是一种命运:“家的味道,就是母亲的味道,就是一粒盐/历尽世态炎凉后,仍然为你留着/温暖的怀抱//煎熬就不必说了,千难万险/也不说了,甚至,一颗破碎的心/一粒盐也没有说过啊”。
这同时也确立了他的写法和诗意的世界观,即瞄准生活本身,瞄准身边的细节,从中获取写作的灵感。在《一根白发》中,我们很难读出常有的那种自怨自艾式的感念与伤怀,而是一种别有境界的彻悟与通达。一根白发于不经意间落在桌子上会怎样?在诗人看来,它本身或许就是“一段可有可无的时光,被人注意或者忽略,都已经不重要”。但对于这根白发来说,它却“终于找到了它自己/像命,找到了命运/像人,找到了人生”,由于这样自然的审视和体悟,它悄然升华,变成了一个安详而自足、通达而彻悟的人格形象:它“长长地舒了一口气,仿佛一缕/累坏了的阳光,可以/安安静静地躺一躺了”。就像每一个朴素的生命,在衰老中悟出了朴素而永恒的价值:“我用一生,终于把身体里的黑暗走完”。
因为这刻意朴素和卑微的自我意识与主体定位,敕勒川的诗歌获得了一种温暖的道德力量。这种力量不是来自居高临下的说教和自命不凡的指点,而是来自对于一切生命的尊重与爱,来自一种发自内心的善意,一种宗教般的虔诚与信仰。值得注意的是,卑微之美因为其植根于生命而变得不可忽略,并且生发出一种凛然的尊严,这是一种平凡中见神奇的点金术,或只有在诗歌中才有效的魔法。
当然,肯定敕勒川诗歌的朴素品质,并不意味着是在说他“土气”。事实上,他诗歌中这些刻意的平凡与微小,只是显示了他的谦逊和诚实,并不表明他没有复杂的思考与哲学深度。相反,最深奥的哲学或许就是谦逊和平凡,因为只有这样,诗人所尊重的生命才扩展到了最宽广的边界,蔓延至自然界的全部存在。这是一个辩证法。在敕勒川的《镜子》里,我看到了老博尔赫斯的《镜子》与《迷宫》中反复盘桓过的诗意。
很显然,在对于生活的感恩与咏唱,同对于生存与存在的勘探和思索之间,敕勒川找到了一种平衡。这使他在成为了一个席勒意义上的“朴素的诗人”的同时,也成为了一个“感伤的诗人”,而这正是我们的时代所缺少的,因而也是可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