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美术 >> 美术动态 >> 美术活动 >> 正文
2013两岸三地公共艺术研讨会近日在上海大学美术学院举行。此次研讨会集合了两岸三地多位专家与学者,共同探讨公共艺术问题。
研讨会通过对“公共艺术政策与运行机制”以及“公益组织建设与公共艺术发展”的探讨,对两岸三地公共艺术实践的重要个案进行研究,梳理公共艺术与社会转型的互动关系,探讨公益组织在公共艺术发展中的作用;以个案分析与学理研究结合、艺术实践与社会研究互动的学术路径切入,共同探索和建立具有前瞻性和学术性的多地公共艺术政策和运作机制。分议题包括:两岸三地公共艺术政策对比、公共艺术与政府介入、民间公益行为与公共艺术、公共艺术,社会课堂与政府项目以及公共艺术与聚落改造项目。
首先,台湾帝门艺术教育基金会执行长熊鹏翥做了关于“台湾公共艺术政策的回顾与前瞻”的演讲。他介绍,台湾目前已累积了两千余件公共艺术作品,共投入近40亿元台币。从早期在公共空间设置艺术品到大型公共艺术节庆举办,以及临时性公共艺术计划的增长,到今天公共艺术走向工程艺术化的趋势,可见台湾公共艺术的多元发展。
熊鹏翥还对“公共艺术”之“公共性”提出了具有启发性的观点。他认为,“公共”是个动词,是公共化的过程,涉及到程序的公共化、创作的公共化、作品的公共化三个方面。
广州美术学院李公明教授的发言探讨了公共艺术与公民社会建设、公民文化权利实现机制的关系。他认为,当代公共艺术的功能早已突破公共建筑空间装饰、美化等单一维度,成为介入与塑造公共社群生活的重要力量。现在,越来越多的艺术家与社区管理者共同认识到,这种介入与塑造的力量应该尖锐、深刻、独特,应该以当代艺术中最敏锐的精神气质和最富有建设性的社会目光介入中国问题,成为建设中国公民社会的重要力量。因此,公共艺术项目的策划必须基于对社区公共文化的调研,包括社区成员的生活状况与精神文化状况、审美诉求、对公共艺术产品的价值观与想象、愿景的全面了解。
李公明教授通过分析提乌纳的堡垒文化公园、纳粹政权下的同性恋受害者纪念碑、纽约市空中步道公园等优秀公共艺术案例,阐述了公共艺术在当今社会中介入社会、政治、文化等多维度议题的方式,并指出:公共艺术是改善人类命运的伟大斗争。
上海视觉艺术学院美术学院副院长丁乙的发言“公共艺术:社会课堂与政府项目 ”则为公共艺术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有效对接提供了富有启发性的经验。丁乙教授以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公共艺术专业进行的“再造景——三林公共艺术展”为例,回顾并探讨了项目制教学的实践模式和成果。三林古镇始于北宋,文化底蕴深厚,人文资源丰富。然而,在近代社会革新巨变的潮流下,这种内部循环体系被现代化的概念不断覆盖、改造和异变。“再造景”的概念既体现了对三林古镇传统资源的重新利用,也是以再造新景观的方式来串连不同时空的文化脉络,使其地域特征、特色定位得以延伸,同时充分深化了国际化大都市中古镇样本变迁与发展的具体实践。很好地回答了“艺术应该如何有效地介入公共的、日常的生活中,与身处其中的人们发生互动,再次引发他们对周围景观的介意和注目”的问题。
香港中文大学教授陈育强做了题为“开放系统:公共艺术专业的消解与跨域重构” 的发言。他基于公共艺术在香港的发展现状,探讨了在资本主义体制下, “自上而下”的模式如何结合“自下而上”的模式产生一种新运作系统,公共艺术在艺术不普及之地如何透过其他较成熟的文化载体来扩展艺术在公共领域的体现。
作为总结,上海大学美术学院院长汪大伟教授指出,研讨会探讨了在两岸三地不同制度背景下,艺术在公共空间中的机遇和意义,对于中国大陆普遍进行中的乡村城镇化发展具有现实意义;同时,公共艺术在未来成为推动社会进步、改善生活质量的重要力量,“两岸三地公共艺术研讨会”项目亦将持续下去,立足于两岸三地的实际社会语境,在实际操作、机制运作的层面推进对公共艺术的研究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