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美术 >> 美术动态 >> 艺苑 >> 正文

回归与超越——唐双宁书风嬗变略论

//m.zimplifyit.com 2014年01月17日13:46 来源:中国作家网 刘成纪

  “世上无物非草书。双宁善学多悟,由万物可知草书也。”这是数年前沈鹏专门在唐双宁书法集扉页上所做的题词。

  从扬雄的“心画”说与许慎的“象形”说开始,关于书法艺术本质的认识,就始终在表情论与反映论的交织碰撞中不断完善、深化着。沈鹏的品鉴,似乎更倾向于认为唐双宁的书法是由“万物”的摹形写神而达致草书的精髓。而当时的沈鹏也许没有料到,以倡言狂草抒情独标于书坛的唐双宁,在几年后会突然转身,沉醉于摹写万物的草篆实践与精研中。转向,不但发生在他为清华大学百年校庆而应邀出版的书法集里,更体现在他为纪念建党90周年而举办的书法展上。他新近出版的6卷本《唐双宁自选集》,还把“草篆篇”单独成卷,与“狂草篇”同时付梓。曾以磅礴书风冲击着当代书坛的他,又出人意料地用草篆的朴拙与灵韵,展示着自己对书法实践的新思考、在审美领域的新创造。

  唐双宁转向,引起的反响是强烈的。在军博举办的建党90周年书法展上,他新创作的草篆作品占据了相当的分量,兼篆形与草意于一体、融杂象形与写意于一炉,引起了参观者的浓厚兴趣。沈鹏专门为书展题诗曰:“双宁飞狂草,书也如其人。不求衣冠楚,但教性情真。”这也道出了当代书坛泰斗对唐双宁书艺探索和创新的由衷赞赏。

  众所周知,唐双宁以狂草创作闻名,他倡言“草书最能反映书家的情怀和激情”,并推崇狂草,认为狂草是书法的最高峰。自创的“飞狂草书”,将飞白引入狂草,上中、侧、散锋并用,横无行、纵无列,被杨仁恺誉为“有里程碑意义”。沈鹏评价曰:“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怀素观公孙大娘舞剑器而悟草法,余观双宁君草书而默诵少陵诗。”冯其庸专门用家乡古曲撰写了一首《唐双宁狂草歌》。饶宗颐书赞:“双宁迅笔草书有龙耀天衢之美。”

  然而,就在人们沉醉于酣畅淋漓、狂飙突进的唐氏风格时,他仿佛突然调头,溯源于书法乃至文字的源头,潜心于人类历史乃至宇宙的洪荒中,用笔墨去思考书艺的本源,汲取创造的力量,寻取突破的方向。他充满朴拙、稚气、浑厚又兼装饰、变形、夸张的草篆作品,让人眼前一亮,心头一振,久思其意味,细品其风致,以致笔者几度放下“心结”而不能,欲提笔一探其中三昧。

  唐双宁的草篆创作有着历史的承接与渊源。草篆的最早尝试者应该是明代的赵宦光。当代邓散木、李骆公的一些篆书作品也被视为草篆的继承,他们在金文的基础上,加入了许多象形文字的图画因素,以草书笔法书写篆字,讲求篆貌隶骨草意,在结构处理上注重字形的夸张,在墨色的过渡上拉开距离,笔法情调讲究随意天然、大璞不雕,被称为书法创作的“返祖实验”。草篆创作,在挖掘汉字的可塑性、形式美、墨法运用等方面取得了创新成果。

  研究一位书法家的书风嬗变,应重点关注其“转向”的内在动力与依据。据闻,有研究者曾就这种“新写法”求证唐双宁,他淡然一笑:“随心所欲——怎么写舒服就怎么写吧。”调侃的一句也许隐含着无垠艺术空间的艰难探求,“随心所欲”的背后,是对精神世界可能性的不懈叩问。这种探求与叩问至少体现在三个层面上:

  象形中溯源

  “文字之始,莫不生于象形。”(康有为《原书》)象形,是中国文字乃至书法创作的渊薮,《易经》曰:“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字源》中云:“庖牺氏获景龙,作龙书;炎帝因嘉禾,作穗书;苍颉变古文写鸟迹,作鸟迹篆;少昊作鸾凤书,取似古文;髙阳作科斗书。”明人顾璘总结说:“古者书法之兴,皆取象山虫鱼草木之类。”象形是汉字书法的重要特征,象形,也赋予汉字自然的灵性、造化的力量。而对“象形”的回归与拥抱也许是书艺创造的永恒主题,草篆的创作,就是在对天地鸟兽鱼虫的摹形写意中汲取力量,寻找灵感。沈鹏说:“由万物可知草书。”在唐双宁的草篆创作中,颇有“万物”葱茏之意。如在他创作的“金猴奋起千钧棒”中,“猴”字真被写成了一只翘着长尾的顽猴,而“棒”字更是一条墨厚汁浓、从右上向左下的斜竖,观之让人忍俊不禁,品味再三。在“江山如画”中,颇具象形意味的“山”字与渐次洇开的墨色,仿佛让人看到山溶于水的倒影,如小小竹排行于江中,令人入心旷神怡之境。在象形的回归中,我们看到唐双宁师法造化、溯源自然,在万物中汲取力量、在洪蒙天地间寻求灵性的精神意向与创作追求。

  复古中创新

  “乘之愈往,识之愈真。如将不尽,与古为新。”(司空图《二十四诗品·纤秾》)西方的文艺复兴是在复古名义中的一场革命,中国书法之变,也常常以复古的回归为开端,所谓“与天为徒,与古为徒,皆学书者所有事也”(刘勰)。“借古开今”,是书风变革、书法创新的重要途径。清晚期的抑帖崇碑,就推崇篆籀的刚健朴茂、隶书的雄强拙厚,提倡在对源发民间碑学的返祖回归中,植根中国书法艺术的根柢,汲取质朴率意的美感意境,寻找一代书风的创新与突破。唐双宁认为创造与模仿是艺术家与书匠的根本区别,模仿靠眼和手,创造靠心灵。他的草篆创作实践,实际上也是在复古与回归中汲取变革的力量,充实精神的底蕴,寻找突破与创新的空间。在他的草篆作品中,最能体现出新意的应该是“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格言共9个字,有7个字是重复的,创作难度极大。但他兼用写意、象形笔法,4个“日”字层层递进,字字不同,仿佛东方的红日渐渐升起;3个“新”字则若青竹簇拥、新意扑面。整幅作品沉稳大气,古意盎然,浑然一格,传统的格言被他融会在胸、诉诸翰墨,给予了精妙的艺术表现与阐释。

  变革中超越

  唐双宁认为书法艺术是精神的心电图,展示着人格与精神的境界。“笔墨当随时代”,从晋韵到唐法到宋意,书法创作总是“积极顺其自然”(唐双宁语),在突破中前行,在否定中超越,探索精神的边界与无限可能,达至人生与艺术的超越。唐双宁草篆创作是其艺术主张的具体实践,力求在狂草与草篆的穿越中体味艺术的真谛,在“飞白”与“鱼虫”的碰撞中寻取突破的可能,在变革中否定自我、超越自我、挣脱因袭、化茧成蝶,创造新的书法意境与审美风范。他的书法作品“甘州”堪称草篆书法的精品,作品摹形写意,浓淡枯润笔法并用,亦书亦画,城川宛然,动静结合,创造出了深远、浩渺的意境。细睹全幅作品,仿佛让人看到斑驳的古墙、城畔的细柳、悠然远去的河流和河中的小岛。而“甘”字中间的一短横,如画龙点睛,韵味十足,既像水间停泊的木舟,又让人想象到芳草萋萋的绿洲。神奇的笔墨,穿越千年岁月,仿佛寻找到了曾经的历史场景与人文精神。除非草篆,用其他的字体,如何才能创造出这样具有超越性的独特韵味与意境?

  唐双宁草篆创作的价值,还体现在对他原有艺术风格的丰富和对艺术空间的拓展上。在唐氏狂草的勇猛、率性、狂放中,注入了沉着、浑厚、朴拙的元素与意味,这无疑也将促使他的狂草书法更趋成熟、精到,登上新的艺术境界与精神高地。如他为蛇年新春到来创作的“山舞银蛇”,就较以往的狂草作品增加了更多的沉着与浑穆之气,用笔迟疾皆宜,骨肉停匀,力道厚重,在沉雄中洋溢着飞扬的灵动与气魄,蕴含着对大美的沉醉热爱,对新春的无限憧憬。

  在谈到书法创作的追求与境界时,唐双宁说,就是“要以有限的物质生命进行无限的艺术追求,在书法艺术的创新追求中使人的物质生命得到平面拓宽和立体提升”。精神的超越是艰难的,艺术的蜕变是痛苦的,否定之否定带来的是“螺旋式上升”。从狂草到草篆,我们看到的是唐双宁凝结着探求的书风嬗变、蕴涵着突破的创作实践、绚烂着蝶变的境界升华。回归中的超越,不仅记载着他个人的书法创作轨迹,也以汲古、溯源、变革、拓展的沉猛与勇气,引发人们对当代书法创作突破和可能性的叩问与思考。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