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文史 >> 文史钩沉 >> 正文

南唐三主皆藏书大家 李煜让《霓裳羽衣曲》重现

//m.zimplifyit.com 2014年01月21日11:59 来源:南京日报
五代王齐翰所作《勘书图》,描绘的正是南唐文士勘书之余挑耳自娱的情景。五代王齐翰所作《勘书图》,描绘的正是南唐文士勘书之余挑耳自娱的情景。
A先主李昪开藏书风气之先买不到的书就派人抄
A先主李昪开藏书风气之先买不到的书就派人抄

  A 先主李昪开藏书风气之先买不到的书就派人抄

  唐宋之交的南方政权南唐国,学术盛行,人才之盛甲于天下,成就了我国古代史上罕见的开放型文化盛世。其藏书更是异常丰富——宋初,国家藏书才万余卷,而南唐藏书达十余万卷,而且大多是经过精心校对编秩的,以至史家多以春秋“鲁之存周礼”来称誉南唐。

  早在天下未定之时,南唐先主李昪就首开藏书风气。他曾经造了一处“礼贤院”,召集四方文士,为便于检索,此地“聚图书万卷”。

  初收金陵后,李昪更是力图文治,大兴教化。他发现官学典籍残缺,连偌大金陵都找不齐典籍图册,于是悬重金购买各种古代典籍,买不到的史籍就让书吏抄写下来。对于有藏书之人,即使是贫寒人家,他们也以好言借抄。对于前来献书的,即使所献书籍平常,亦予以丰厚答谢。

  从各地征集来的图书,被集中保存在李昪治理昇州时就创立的“建业文房”。据说,北宋初年有影响的藏书家赵元考继承了李昪在金陵澄心堂的藏书,并编有《澄心堂书目》(又作《建业文房书目》),著录有3000多卷藏书,有不少经过了校勘。这些盖有专门印章的藏书数量虽然有限,却为南唐日后“六经臻备,诸史条集,古今名图,辐辏绛帷”而成为“文献之邦”开了先河。

  B 中主李璟承前启后延续佛教经典集藏事业

  作为承前启后的文化旗手,中主李璟在图书文献收藏方面的成就也不逊色。北宋马令《南唐书》中就将李璟与李煜相提并论:“元宗、后主皆妙于笔札,博收古书,有献者厚赏之,宫中图籍万卷。”

  南唐文臣徐铉说,中主李璟“工笔札,……少有至性,仍怀高世之量。”李璟曾于五老峰下建舍有农人献地以为书堂。即位后改书堂为僧舍,敕名为“开先寺”,取开国先兆之意。

  在文学创作上,李璟是五代杰出词人。他10岁就能吟出新竹诗:“栖凤枝梢尤软弱,化龙形状已依稀。”他认为绝句和律诗格律死板,又逐渐把兴趣移到词作上来。

  可惜他一生吟咏虽多,但传世者仅有4首:《应天长》、《望远行》各一,《浣溪沙》有二。

  李璟推崇佛教禅宗,延续了乃父热衷的佛教经典集藏事业。法眼禅宗大师文益,应他的邀请住持清凉寺,所作十四则法偈今录于《景德传灯录》中。在李璟主政时期所编的《祖堂集》,更是开启了佛教笔录传承的先河,是禅宗现存最古的灯录。

  C 后主李煜高山仰止的辉煌让《霓裳羽衣曲》失而复得

  后主李煜自身的文学成就非凡,在文献和艺术收藏方面也堪称一座高山,以至后来的帝王可谓无人能够超越。

  李煜喜好书画,尤其钟情于高端书画的收藏。据史料记载,其宫中图籍以钟繇、王羲之等大家作品居多。

  后主将收集五代以前画迹编成《阁中集》。宋人邵博曾搜求到此书。他在《闻见后录》中记载,该书第九十一卷《画目》中,记有上品99种,中品33种,下品139种。其中包括贵重名画《江乡春夏景山水》、《山行摘瓜图》、《蕃王放簇帐》、《卢思道朔方行》、《月令风俗图》等。如今《阁中集》究竟有几卷,已无可寻证,已知的91卷中,其余各卷的上中下品如何亦不可知。但从这仅存的一卷中,就可知当年后主的建业文房所收藏图籍文献的盛况。

  对于所藏书画,李煜或亲题画人姓名,或有押字,或为歌诗杂言。再让人用特制的大回鸾、小回鸾等上等丝织品装裱,用黄经纸签帖,背后多书监装背人姓名及所较品第,最后交给后宫一位妙于书札的才女黄氏来统一收藏和保管。黄氏“书学技能,皆出于天性”,是难得的图书文献保管专家。

  宋人郭若虚在《图画见闻志》中称赞说,“李后主才高识博,雅尚图书,蓄聚既丰,尤精赏鉴。今内府所有图轴暨人家所得书画,多有印篆。”李煜所用的印篆主要有“内殿图书”、“内合同印”、“建业文房之宝”、“内司文印”、“集贤殿书院印”和“集贤院御书印”等。可惜这些印篆后来大多散失。

  与同时代的一些政权仅只注重收藏不同,李煜还着力于藏书的修整、校勘、编秩。鉴于古代墨迹日渐消亡,李煜命翰林学士徐铉将内府收藏的所有历代书法名家的墨迹编次摹勒精拓,命名为《昇元法帖》,又名《建业帖》。

  值得一提的还有《霓裳羽衣曲》的失而复得。在杜牧、李商隐等的诗句中,虽可发现“霓裳”一语,但多是回忆开元盛世之时言及,或是单纯地以乐曲之名作比喻而已。然而徐铉有《听霓裳送以诗》云:“此是开元太平曲,莫教偏作别离声。”说明南唐时此曲曾在宫中演练。至五代十国时,此曲已近绝响,李煜能“独得其谱”,足见其搜求之功。

  更重要的是,他收集到《霓裳羽衣曲》残谱后,先后让乐工曹生和昭惠国后周氏按谱寻声,变易讹谬,去繁定缺,终于使残谱得到了较完美的重现。

  D 也有遗憾李煜竟学梁元帝焚书

  “牙签万轴裹红绡”是李煜《题金楼子后》中的诗句,意思是说万卷诗书保存极好,既系有“牙签”便于翻检,又用“红绡”包裹珍存。用这句诗来形容李煜对藏书的珍惜也是恰当不过。遗憾的是,后来的李煜竟然步了此诗中自己批评过的人的后尘。

  南朝梁元帝萧绎撰写的《金楼子》一书,是在收集先秦诸子、六朝名家的基础上加上萧绎本人的解释而撰成。该书被李煜搜求到手后,他兴奋不已,写下了著名的《题金楼子后》——“牙签万轴裹红绡,王粲书同付火烧。不是祖龙留面目,遗篇那得到今朝?”其序里说了两个焚书的典故。一则是王仲宣曾著书数十篇,但荆州失守时他“尽焚其书”,仅残存一篇,梁元帝曾对此事表示遗憾。另一个是指后来西魏宇文泰派兵攻破江陵后,梁元帝竟然也把自己所收集的古今图书一起烧毁。

  然而同样的悲剧又一次重演。虽然李煜在诗中指责博览群书、著作等身的梁元帝不该纵火焚书,毁灭斯文,但在北宋官兵攻破金陵之后,他自己竟然还是学了梁元帝,命人将内府所藏书画图籍付之一炬。

  不过,针对《江南别录》中所称李煜已经“皆焚”图籍的说法,现代学者施沁在《李煜与南唐文献》一文中表示“恐不足信”。文章认为,北宋平江南后,大将曹彬舟载船装,掠走了南唐的许多藏书,这才有了后来李煜幽囚汴京时与宋太宗赵光义的一番对话。赵光义召李煜一同崇文院观书,并说:“闻卿在江南好读书,此简策多卿旧物,归朝来颇读书否?”后主顿首谢之。可见,南唐的藏书并未毁尽,只是所剩书籍都被北宋掳掠一空。

  在南唐国主和宫廷的倡导下,以当时的首都金陵为中心的周边地区逐渐形成了“家至户到,咸慕置书;经籍道开,文武并驾”的藏书风气,一时间,“江南藏书之盛,为天下冠”。所以,宋太祖平定江南后,得到金陵藏书达十余万卷,且大多校勘精审,编秩完具。在五代十国那样动荡的年代,能如此高标准地收藏这么多高质量的图书,实非易事,南唐三主功不可没。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