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美术 >> 美术动态 >> 理论探讨 >> 正文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展览?

——来自全国博物馆陈列展览学术研讨会的反思

//m.zimplifyit.com 2014年01月23日10:09 来源:中国文化报
中国丝绸文化陈列  中国丝绸博物馆中国丝绸文化陈列 中国丝绸博物馆
瑷珲历史陈列   黑龙江瑗珲历史陈列馆瑷珲历史陈列 黑龙江瑗珲历史陈列馆
 “凤舞九天”楚文物特展  湖南省博物馆 “凤舞九天”楚文物特展 湖南省博物馆
福建古代文明之光   福建博物院福建古代文明之光 福建博物院

  博物馆陈列展览是实现博物馆使命的最主要形式。据国家文物局统计,目前,国内博物馆年观众量为4.7亿人次,共举办陈列展览1.9万多个。越来越多的博物馆通过转变理念,在主题策划、资源共享、凸显地域文化、对外联络合作、新技术新媒体的应用等方面不断推陈出新,设计推出了很多展陈精品。然而,有些展览“不够吸引人”“观众不多”的现象也是不争的事实。在日前召开的全国博物馆陈列展览学术研讨会上,与会的博物馆人不仅回顾总结了近年来的经验,更对目前存在的问题直陈不讳、深入分析。

  陈列精品还是关注现实

  “我国博物馆一年的展览数量现在已经达到了近两万个,然而其中优秀的展览还比较有限。”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宋新潮表示,“其中一个主要的问题是习惯于做精品展、珍宝展,关注现实的展览很少、思想性不够。”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理事长马自树以某省级博物馆2011到2012的200多个展览为例,“这些展览绝大多数是历史性的展览。当然历史性的展览非常必要,对观众的历史观、民族认可等方面的教育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是我们的展览对社会、对当下、对现实的关注是不够的,仅有几个。英国博物馆协会今年发表了一个关于博物馆与生活的报告,提出来博物馆要培养观众的智力精神、辨认意识和批判事件能力,对我们很有启发意义。博物馆应该关注现实,关注现实生活的热点、难点,比如生态问题、卫生问题、灾害问题、反贪问题、贫困问题等,致力于成为参与社会变革的力量。”他说。

  “每天那么多观众走进博物馆参观,他们走出去的时候想的是什么?是不是在想:‘这么多宝贝值多少钱啊?我要有几件就好了。’这是博物馆文物展应该传递的价值观吗?这是我们对待历史、对待文化艺术的价值观吗?”故宫博物院原副院长李文儒的反问引起了很多共鸣。中华世纪坛世界艺术馆总监韩永说:“现在‘晒宝类’的展览如此之多,仿佛只有通过‘宝’才能吸引观众、满足观众,那么就需要反思,我们办展览的初衷是什么?今后的工作方向应该是什么?我想未来博物馆展览的趋势应该从满足猎奇心态、关注‘物件’转向关注人文精神。”

  专业人士还是普罗大众

  “博物馆事业跟收藏相比最根本的区别在于其公众性,要让每个人都有可能享受到博物馆的文化资源和服务。如果博物馆跟社会脱节,成为一种供部分人把玩、欣赏、观摩的对象,就没有它的生命力了。”宋新潮多次强调了博物馆展览的公众性。

  公众性的实现首先要明确展览的受众到底是什么群体。根据湖北省博物馆近期的一份观众调查显示,博物馆的主体观众是学生,占到45.2%;其次是家庭观众,占到了29.8%,因此怎样针对这个群体的需要和口味来设计展览就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另外,报告显示农民工和农民观众仅占0.9%,与其占人口比例相差悬殊。“如果我们的农民、农民工观众跟博物馆没有关系,那么我认为这样的博物馆不是为大众服务的博物馆。观众群体还应当包括工人、残疾人等,怎么样适应他们的需求,怎么样把馆送到他们当中去,这是非常值得研究的一个问题。”马自树说。

  展览形式的设计也是实现公众性的重要基础。多年来,博物馆展厅的展览信息牌提供给观众的信息量少,往往只是文物出土时间、地点、朝代,这已成为展示中的一个痼疾。观众驻足在无人讲解的展览前,凭感觉和简单的信息牌来识读展览信息,深邃的展览文化内蕴与观众之间的传达没有得到更好的链接,削弱了展览文化传播的意义。深化博物馆展陈服务成为博物馆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的重要一环。2012年上海博物馆引进美国“中国五代宋元书画珍品”展,约60件珍品是中国绘画史上具有标志性意义的重要画迹。中国各朝代书画珍品历来就是一块知识壁垒,上博在展览文字说明上用足心力,从每一件书画珍品的内容、形式、技法,再细化到形貌、骨法、质地、光暗及情态神韵都进行详细的解析,使得“曲高和寡”“阳春白雪”的绘画艺术不仅为专业人士,也为普通观众所接近和理解。

  视觉冲击还是心灵震撼

  韩永认为,目前中国大众的文化消费大多是一种类似“逛庙会”的形式,参观博物馆也不例外。“逛庙会的人每年看的是同样的东西,但他并不在乎看到什么,他关键在乎和谁去,是从众的、感知的。而博物馆是一种个人的、理性和科学的。我比较反对‘逛博物馆’的说法,这种认识也导致了现在博物馆展览面临的一些尴尬。”他说。

  自1997年博物馆陈列展览精品工程实施以来,我国博物馆的陈列展览无论是内容、形式还是空间的营造都达到了新的高度。精品工程实施前期,部分博物馆把现代化展览理解为“对声光电的追求”,这就给博物馆陈列展览带来了一些问题,一是陈列展览经费增加,二是把声光电的营造当成是展览的所谓“亮点”,文物湮没在刻意打造的展览场域中。而现在很多博物馆认识到此举的弊端,纷纷予以改变,在展陈中以多种展示手段突显文物内涵和对应的文化的解读,增加了展陈的内在吸引力,也降低了展陈造价。

  南开大学文物与博物馆系主任黄春雨也表示:“博物馆是一个视觉机构,尤其是新媒体新技术的使用,让博物馆越来越具有视觉冲击力,但博物馆更应该是一个沉思之地。”他举了一个反战主题博物馆的例子,“走进展厅迎面便是一张巨大的照片,照片中的孩子们正在一堵被子弹射出无数弹孔的墙边玩耍,一个孩子天真地把脸凑在墙上,两只无邪的眼睛正对着两个弹孔看过来。象征着几十年前残酷战争的遗物成了孩子们的玩具,这种天真与残酷的对比以及历史的沧桑感扑面而来,让许多观众久久伫立。这也是一种视觉冲击力,但更重要的是它带来了心灵的震撼。”记者  翟  群

  (配图均为历届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评选获奖展陈)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