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电视 >> 资讯 >> 正文

民调回味央视春晚 58%受访者最爱相声小品

//m.zimplifyit.com 2014年01月29日09:52 来源:中国青年报 

  在过去30多年历届春晚演员中,谁给大家印象最深刻?民调显示,受访者提及最多的是陈佩斯、朱时茂。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著名民俗学者萧放认为,当今社会存在各种各样的矛盾,但矛盾可以通过诙谐的方式表达出来,就像上世纪80年代相声很红火,当时就有很多针砭时弊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段子。“央视春晚应该更加平民化,反映老百姓的诉求,内容应具有更多的讽刺性和娱乐性。”

  春节临近,央视春晚是除夕少不了的文化大餐。在过去的30年里,春晚舞台不但成就了演艺明星,更给人们留下或欢笑或感动的诸多难忘记忆。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调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和手机腾讯网发起的一项调查(102791人参与)显示,58%受访者坦言自己最爱看央视春晚中的相声小品等语言类节目。调查中,90后占44.5%,80后占36.2%,70后占13.0%,60后占3.9%。47.2%的受访者在北方地区,47.2%的受访者在南方地区。

  看春晚已经成为一项新民俗

  调查发现,受访者观看央视春晚的原因集中在“陪家人看”(26.4%)、“没其他事做”(16.5%)、“习惯了”(12.7%)。还有一些人是因为“喜欢看”(4.3%)、“看明星”(4.0%)、“节目好看”(3.7%)。

  哈尔滨市民张炎(化名)觉得过年时与父母一起看央视春晚是自己最快乐的时光。他说,平时每个家庭成员很难有机会都抛开琐事,平和地坐在一起聊聊旧事,互相鼓励。“当《难忘今宵》唱起,新年钟声响起时,我都会很激动。因为它不仅在告诉我过去值得纪念,更提醒我新的一年也要‘难忘’,不能虚度。”

  年过六旬的广州市民李波(化名)说,“退休后每年最幸福的时刻,就是等在北京工作的儿子儿媳回家过年。”在李波眼里,春晚是影响家人情绪的载体。“对于每一个中国传统家庭来说,春节都有特殊意义。而通过春晚会看到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还有老百姓身边日新月异的变化。”

  但李波也表示,近年来他看香港翡翠台的春晚比较多。除了地域和文化上接近之外,“主要在于翡翠台的创新比较多,‘节目小而活’一样能传达时代深意。”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著名民俗学者萧放认为,央视春晚一个很重要的作用,是把国家主流文化、思想、价值观传达给老百姓,“一方面可以丰富人们的生活,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另一方面,对世界各地的华人来说,央视春晚也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文化纽带”。

  温州大学教授、中国民俗学会理事黄涛认为,看春晚已成为一项新民俗,虽然有些年轻人挑剔春晚、不看春晚,想自娱自乐过除夕,“但以往的央视春晚确实给人们带来很多欢乐,是难忘的回忆,我觉得不管怎么苛责它,它仍是大部分民众的主要期待。”

  “没有新意”让受访者对央视春晚关注度走低

  调查发现,受访者不喜欢看央视春晚的原因,“没有新意”(55.4%)获选率最高。接下来依次为:“地方台春晚更好看”(9.1%)、“语言类节目太少“(8.2%)、“喜欢的明星没出现”(5.8%)、“除夕没法回家”(5.6%)、“太严肃”(3.3%)等。

  吉林扶余铁路职工许跃(化名)坦言,近年来自己和家人对央视春晚的关注越来越少了,“我往往是提前查好节目单,等自己喜欢的节目到了再看。”他更喜欢一些地方台的春晚,“演员的表演放松得多,更适合过年的气氛。而且大部分是地方的明星,说的是家乡话,内容也和家乡息息相关。这种春晚更接地气、更有活力和看头。”

  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大三学生顾惠(化名)认为,“现在看央视春晚早就没有小时候的那股新鲜劲儿了”。因为每年都是“几个烂熟的面孔说着烂熟的台词,想抓住年轻观众,不去研究节目形式和内涵,生搬硬套网络语言,不仅让人觉得味同嚼蜡,而且缺乏诚意。”

  另外,顾惠觉得央视春晚缺少互动环节,“开门办春晚不只体现在节目的比拼上,也应该把全民参与的概念带到舞台上。”

  腾讯网友“逸”留言说,这两年高投入、高质量的综艺节目已经提高了人们的欣赏水平,“春晚如果只想着不断拔高,只会事倍功半。也许春晚已经到了重新细分观众并彻底转型的时候了。”

  在萧放看来,导致人们对央视春晚关注度越来越低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一些节目内容和形式固定,可能会使一些人产生审美疲劳,同时大家的参与性不强,而且表演内容又距人们的生活比较远;另外,有些青年在对春节的认识上也有问题,春节其实可以看作是一个集体的仪式,这个仪式需要每个人参与,一些青年的注意力被现代科技所分散,没有认识到文化的重要性。”

  “央视春晚的内容应具有更多讽刺性和娱乐性”

  对于历届春晚中印象深刻的演员,受访者提及最多的是“陈佩斯、朱时茂”(25.3%),“赵本山、宋丹丹、范伟”(23.6%)紧随其后。接下来是:“冯巩、牛群”(12.0%),“潘长江、黄小娟”(5.4%),“赵丽蓉、巩汉林”(4.0%),“郭达、蔡明”(3.9%),“周杰伦、陈奕迅、王菲”(3.6%)等。

  在节目类型上,受访者最感兴趣的是“相声、小品等语言类节目”(58.0%),其次为“流行歌曲”(18.0%),“魔术、杂技等表演类节目”(11.4%)排名第三。其他还包括:“美声、民族歌曲”(4.3%),“大型歌舞节目”(3.6%),“京剧等戏剧类节目”(3.6%)。

  孙良工退休前是某国营纺织厂的员工,他认为,上世纪80年代的央视春晚最令人难忘,也涌现出最多经典节目。黑白电视是当年全家了解世界的唯一工具,虽然当时春晚舞台简陋,却感觉比现在更真切。“歌唱演员蒋大为、彭丽媛、成方圆、郁钧剑等人的歌声仍停留在我的耳畔。相声演员马季讽刺商品推销的《宇宙牌香烟》,侯耀文、黄宏揭露官场层级的《打扑克》也让我百看不厌。”

  说起近些年“赵家班”的作品,顾蕙认为应该有所区分。“1990年的《相亲》让人解放思想、为真情感动;1997年的《红高粱模特队》则把劳动者表现得很美;2000年的《昨天今天明天》为农民生活和国家大事架起了桥梁,这些都是难得的经典。但之后的作品就开始有些忽略主题,在形式上哗众取宠了。”顾蕙觉得春晚的主题应该在其乐融融中辞旧迎新,因此盘点过去不必面面俱到,但要鞭辟入里;展望未来不必广阔宏大,但要真切有力。

  许跃最喜欢的是语言类节目。在他看来,如果不能增加语言类节目,不如缩减春晚的时长,精简千篇一律的大型歌舞,或者开发新的节目形式,从棚内转向棚外。“为了倒计时不仅拖累春晚节目组,而且让大部分观众都感到拖累。”

  对于央视春晚的格调,受访者心中更倾向于“其乐融融的”(49.2%)、“活泼的”(14.6%)和“针砭时弊的”(10.5%)。还有人提出应该是“特色鲜明的”(8.7%)和“年轻的”(6.6%)。

  黄涛认为,央视春晚应该做到雅俗共赏。“各种品味和需求都照顾到才是春晚的主要目的。作为春节的一个新民俗,春晚的格调应该是是大众化的。”

  萧放认为,当今社会存在各种各样的矛盾,但矛盾可以通过诙谐的方式表达出来,就像上世纪80年代的相声很红火,当时就有很多针砭时弊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段子。“央视春晚应该更加平民化,反映老百姓的诉求,内容应具有更多的讽刺性和娱乐性。”本报记者 孙震 实习生 孙峰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