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文史 >> 文史钩沉 >> 正文
谈 钱 不 俗
东西两晋这个一度“一统天下”的王朝,是中国帝王时代里,延续时间最长的“无钱时代”,尽管钱币始终在合法使用、流通,但王朝本身从未发行过一枚法定钱币。有钱的市场需求,无钱的正常供应,终究是非常不方便的一件事,正因如此,晋朝刚刚结束仅10年(刘宋文帝刘义隆元嘉七年,公元430年),定都在建康(南京)的刘宋王朝就不顾自身财政困难,迫不及待地发行了新版铜钱,结束了漫长的“无钱时代”。
然而,“无钱时代”固然结束,“坏钱时代”却接踵而至:刘宋王朝和此后相继定都建康的萧齐、萧梁、陈朝,历史上通称“南朝”,四个朝代长短不一,盛衰有别,却都铸造发行了自己的新铜钱,这些铜钱中,除梁武帝盗版后赵的“丰货”钱外,清一色都是缺斤少两、不够尺寸的烂钱:刘义隆的元嘉钱开南朝铸钱之先河,每枚铜钱的重量却从传统的五铢变成四铢,“缩水”幅度高达20%。
似乎觉得“缩水”缩得不够,刘宋前废帝刘子业景和二年(公元466年),官方发行了被称为“景和钱”的二铢钱,重量较四铢钱又缩水一半,只有五铢钱的20%;梁武帝萧衍虽然为争正统、争面子铸造过少量“丰货”钱,大规模发行的,却是前面上铸“五铢”二字、实际上却和四铢钱差不多重的“隐形缩水五铢”;陈宣帝陈顼太建十一年(公元579年),官方发行了比五铢钱还重10%的六铢钱,货真价实、童叟无欺——且慢夸“良心钱”,诏令上同时规定,一枚六铢钱,当10枚五铢钱使,也就是说,能够铸造6枚五铢钱的铜、锡和铅,只能铸造5枚六铢钱,却硬要当50枚五铢钱来使用。
然则这些怎么看都像不怀好意、事实上也的确不怀好意的“货币制度改革”,却歪打正着地开辟了中国货币史的新时代:不论官家、商家,在市场流通中很快便发现,只要政权大体稳固,商品经济能勉强维持最基本的运转,钱币在商品交易中就总能扮演最重要的媒介作用,缺斤少两的四铢、二铢乃至更烂的夹铅钱,尽管人们一边用一边骂,却和尺寸足够、斤两准足的“丰货”钱,甚至超过标准尺寸斤两的东吴旧钱行使着几乎毫无差别的货币功能,一贯铜钱一千文里究竟有几个大、几个小,市场并非十分计较。
不仅如此,即便“以一当十”的六铢钱,在朝廷权威足够的时候,也是真能一枚当十枚五铢去用。当然,如今被称作“通货膨胀”的副作用也因此出现。
这一歪打正着的改革让后世官方逐渐领悟到一个道理: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钱是否值钱,关键在于发行方是否有足够的权威和公信力,而不在于钱的尺寸、分量和材质。唐高祖李渊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划时代的铜钱——开元通宝诞生,从此铜钱进入了一个崭新时代:有年号或官方徽记以标明钱币的权威性,有“当十”、“当百”的铭文以区分钱币的“面值”,却再无“半两”、“五铢”之类标明钱币分量的字样,因为如今人们明白,从此铜钱都是官家造,只要皇位巩固,府库充实,重钱、轻钱,都是同样的一枚钱,否则即便把钱铸得跟车轮一般大,如秤砣一般重,也仍然是一文不值,连个菜饼子也未必换得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