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美术 >> 美术动态 >> 艺苑 >> 正文

看见世界——品傅旭明作品

//m.zimplifyit.com 2014年02月08日11:41 来源:中国文化报 朱振刚
《靶台》 纸本设色 32×41厘米 2013年《靶台》 纸本设色 32×41厘米 2013年
《彼岸》 纸本设色 32×41厘米 2013年《彼岸》 纸本设色 32×41厘米 2013年
 《大芭蕉》 纸本设色 32×41厘米 2013年 《大芭蕉》 纸本设色 32×41厘米 2013年
《对坐》 纸本设色 32×41厘米 2013年《对坐》 纸本设色 32×41厘米 2013年
 《挂单僧》 纸本设色 35×35厘米 2013年 《挂单僧》 纸本设色 35×35厘米 2013年
 《电鱼的人》 纸本设色 30×40厘米 2013年 《电鱼的人》 纸本设色 30×40厘米 2013年
《云居漫步》 纸本设色 30×40厘米 2012年《云居漫步》 纸本设色 30×40厘米 2012年
《禅师》 纸本设色 35×35厘米 2013年《禅师》 纸本设色 35×35厘米 2013年

  某日受邀欣赏年轻画家的毕业创作,言谈间,有幸一语中其作品立意,彼此皆喜。“你知道画面背景取景于哪里吗?是艺研院门口那片花园。”听罢此言,不禁陷入沉思。

  同样的世界,经过艺术家的眼睛,竟变得如此熟悉而陌生。我辈生活于其中,但从未试着看到它,更毋庸谈理解。从这个角度看,画家眼中之世界,与满心躁动的凡夫之人出现差别,也就自然了。

  傅旭明的画作可谓典型,他看见了世界。先说题材,画家没有当下诸多所谓文人画的造作,因无真文人,便无文人画可谈;也没有“中国特色”后现代画的胡乱涂鸦,不了解后现代的实质,只学皮毛,也只能落得个四不像的境地。品傅旭明的画,扑面而来的首先是亲切的选材,一山一水,一桥一树……无不在写生活现实。也正如此,当你反复观看其作品时,仿佛自己已然生活于其中,画中之世界与现实合而为一,让人流连忘返。

  萨义德主张知识分子在社会中应当自我边缘化,用一种独特的眼光来打量这个世界。这是有道理的,也可谓读书人通行的角色定位。采用特殊的视角,看见现实,才能领悟其背后的深意。傅旭明的画作有两个特殊视角,其一体现在画面,其二体现于他理解世界的角度。从画面呈现上来看,画家似乎热衷于用车窗取景的方式来结构画面。这其中,有些车窗在画面上显现,没有呈现车窗的,视角也大都发端于车上。这是一种很有趣的视角。说它有趣,在于其一方面给受众带来了陌生化的观感,让人眼前一亮;同时,系列画作也形成了画家作品的独特符号,无形中将傅旭明与“车窗系列”联系起来。

  再就是画家理解世界的角度。将其“车窗系列”与“阻隔”系列联系起来看,便不难发现画家对当前人类社会的独特思考:隔离与远窥。这也是对当前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忠实描述。资本主义,情怀退场,造就了当前社会人文荒漠化的景观。画家触摸到了这种断裂,也似乎体味到了身处其中之痛,之后,便是对这种断裂景观的形象表达。作品集中显现的冷峻画面,也在一定程度上诠释着当前世界在画家心中的温度。

  解读傅旭明先生的新水墨画作,是不需要也难以从传统绘画视角切入的。“八五新潮”以来,直至80年代末,可谓形成实验水墨的奇观。在那以后,中国画在缓和当中发展。傅先生的新水墨画作,在一定意义上说,便是对上述道路的自觉承接和延续。具体到绘画实践层面,画家在创作上吸纳油画的构图方式,同时采用中国画的彩墨,将二者完美结合,形成了画家独特的画面感。这一方面可以说是对传统绘画的反叛,更大意义在于,这种画法突破了传统的形式、构图与用笔,是在融合了中西方基础之上的创新。油画的构图和透视法的注入,无疑给中国画带来了新的生命与更精准的表达力。

  从中央美术学院毕业后,傅旭明做了十几年的记者,这种特殊个人经历为其创作和思考提供了资源。长时间的“社会写生”,不仅造就了其优美的文字表达能力,磨练了锐利的观察力与思考力,更为他提供了用之不尽的思想资源。文章与绘画并进,相辅相成而又并归一处。而画家之所以能够触摸到社会的温度,之所以能够将自己对这种温度的体味表达出来,除了依靠其实践层面上的硬功夫,更关键的就是多年的记者从业经历了。从艺术理论出发,我们说艺术来源于现实,而又高于现实。说来源于现实,是指艺术家要有真实的生活体验。没有了这个源头的活水,就结不出艺术之花,哪怕昙花一现。从这个角度出发,多年的记者经历正好给了傅旭明先生观察社会、了解人情的宝贵经历,也让他积累了大量的生活体验素材,也才有了画家独特的思考及力透纸背的精神传达。

  “艺之至,未始不与精神通。”傅旭明的文与画,述说着世界在他眼中的独特映像,也彰显着他对这个世界的饱满情怀。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