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电视 >> 评论 >> 评论 >> 正文

好节目要激发对美的感知力(王槊)

//m.zimplifyit.com 2014年02月21日09:48 来源:人民日报 王槊
  漫画    徐鹏飞  漫画   徐鹏飞

  电视是一件“日用品”,日用品的设计要符合人们日常生活的美学,它不仅仅要形式新颖,更重要的是能激发出使用者对美好生活和事物的感知力和探索欲。

  烧水壶也是我们生活中最普通的日用品之一,日本著名工业设计家柳宗理设计的烧水壶出色之处在于,他考虑了持壶者的手是不是舒适,倒水的动作是不是自然,水温是不是便于保持,持壶者和喝水人看到这把壶是不是安心。柳宗理用一把壶的设计去解决设计者最难回答的四个问题:人与物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环境的关系,人与内心的关系。他的作品朴实无华,但对细节的考究和对使用者的呵护令人赞叹。就是这种实用主义美学的诚意,唤醒了顾客内心的平静和持守,在生活与生产中保持了细腻、严谨、精致、简洁的美感。

  纵观这两年国内热播的电视节目,不难发现中国的制作人也在尝试用设计来开发中国观众对日常美的感知。亲子节目《爸爸去哪儿》之所以大受好评,在于它细腻地呈现了父子伦理之美。现代社会发展,随着职业分工的细化和职场竞争的激烈,家庭关系,尤其父子关系也面临着愈加疏离的压力,最简单的父子关系应该是怎样的呢?朱自清的《背影》和鲁迅的《我们怎样做父亲》道出了中国人父子之间的情与理。而《爸爸去哪儿》还加上了“平等有趣”四个字,这就是一种进步。很多人在这种有趣的体验面前冷静下来,梳理生活的思路,认真品味亲情伦理带给自己的快乐。

  至于《爸爸去哪儿》,二三十台摄像机同时拍摄五对父子做饭吃饭的场景,几乎每期都有,这不是一种很笨的拍摄方法吗?这样的设计产生的效果是:父亲的期待、孩子的满足、享受一顿美食的幸福一览无遗。这种“笨笨”的拍摄方法对节目设计而言是一个可喜的征兆:光影的捕手们开始注重时间灰烬里人的温度和美学,它有着守拙成巧的魅力。

  优秀的节目都在激活日常感知力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舌尖上的中国》里,味觉的背后是中国人辛勤的劳作,那宁波年糕的重头戏为什么要让78岁的外婆来做呢?因为老外婆唤起的是家的守候和温暖。《中国汉字听写大会》里,听写背后是中国汉字的美感,也是学习中知不足而自反的感悟。《我是歌手》里,唱歌背后是职业的追求和永不褪色的专业精神。《中国好声音》里,听觉背后是对声音的精益求精和青春的执着。平凡中有不平凡的创造,这是“专注的人”带给观众的感动和共鸣。

  回想国内电视节目的潮流,技术上越来越向电影看齐,生产模式上越来越工业化,但在内容设计上呈现一种返璞归真的趋势,“工”的痕迹越来越少,“艺”的琢磨越来越多,它在尝试帮助观众发现生活中真实的美,从而让人产生探索和创造美的勇气。科技与感性的结合一直是社会进步的动力。打开微信,它的欢迎界面是一个人站在外星球上孤独地仰望着美丽的地球,人对沟通的感知欲被唤醒,微信成了时下最受欢迎的聊天工具。

  可以预期,未来电视节目的竞争将是把握和体现日常美感的竞争。期待在与外来文化的接触与摩擦后,本土电视节目能够达到一种极致简约、臻于完善的境界。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