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民族文艺 >> 资讯动态 >> 正文
充满传奇的双凤斗龙、风光旖旎的鱼塘水库、清江明珠三门塘……苗侗故乡贵州天柱令人为之向往。位于贵州东部的天柱县,素有“黔东第一关”之称,自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建县,已有400多年的历史。
近年来,天柱县巧借民族文化搭建旅游平台,发展和壮大旅游产业,吸引省内外游客的文化亮点不断呈现,陆续举办了清水江奇石文化节、四十八歌场民歌节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快速提升天柱的知名度。同时,民族文化资源的提档升级,快速提升了天柱县的文化“软实力”,文化旅游逐步成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硬支撑”。
依托传统发展民俗旅游
天柱是苗歌、侗歌的海洋,更是民族节日的天堂。民歌中唱道:“三月初一天华山,三月初三石榴界,五月初五细草坪,五月十五两头坳,六月土王赶平芒,六月十五龙凤山,七月十五赶麻阳,七月初七三门塘,七月十五阿婆坳,七月十五溪口场,七月二十赶岩湾,九月土皇十八关。”
凡歌会日清早,黔湘两省边界四十八寨的人们乘车、赶路,行匆匆、急忙忙向歌场涌去,去赶一个盛会——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天柱黔湘四十八寨赶歌节。
两头坳是四十八寨歌场之一,去年歌会时,笔者曾赶过一次歌会。赶歌,大伙儿赶的是民族盛会。下车前还穿着褂子、短裤的侗家汉子,在山门外取出盛装穿了起来;留着长辫、穿着凉衣的苗家姑娘,绾起头发,从背篓里拿出银帽、银衣、银裙穿戴起来。一时间,山路上汇出一道弯弯曲曲的彩带,飘向两头坳歌场。
赶歌,真的是赶歌,就连走路人们也不忘练歌。半山腰上还设有“拦路敬酒歌”卡,答对了可以往歌场赶;答不对,对不起,只有将美女捧来的美酒喝尽,才能放行去赶歌。
侗族、苗族是中国悠久古老的民族之一,天柱县就聚居着40余万这样的古老民族的人民,这里乡土文化资源丰厚,特色独具。天柱阳戏、宗祠文化习俗、北部侗族方言歌会、注溪社节、侗族勾林等9个项目成功申报为贵州省级非遗保护名录。其中,四十八寨赶歌节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成为天柱县首个入选国家级名录的非遗项目。
让传统文化薪火相传
今年春节黄金周期间,天柱县旅游市场人财两旺。据初步统计,入境游客达6万多人次,同比增长30%,旅游总收入6027.4万元,同比增长46%。
旅游市场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当地对文化旅游的开发。2011年,天柱县文化旅游投资开发公司挂牌成立,并充分挖掘侗族、苗族优秀传统文化资源,重点打造金凤侗乡文化园、清水江湿地公园、九龙山民族文化体验旅游区,以文化为切入点,通过整合文化资源、举办论坛、歌会、文化节等节会活动,激活了民族旅游产业,培育了旅游市场。
据悉,侗乡文化园以鉴江、朗江30里水景长廊为轴,打造一个山水城融合、生态田园风光式的侗乡文化园。清水江湿地公园则在清水江沿线打造以远口为代表的6个特色码头小城镇,整合古木商重镇旅游资源,建设以三门塘为代表的传统民族村寨和水运码头。九龙山民族文化旅游体验区重点打造集“一品”(品侗家米酒)、“二吃”(吃山野菜、野猪肉)、“三购”(购买农家腌鱼、手工艺品、土特产品)、“四看”(看侗族唱山歌、看侗族结婚礼仪、看侗族乡间文艺芦笙表演、看九龙山疯狂斗牛)于一体的民族风情浓郁的民族侗寨,展现高酿万亩大坝田园风光和原始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