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电视 >> 资讯 >> 正文
他,执导过中国最早的电视晚会。
他,带给中国观众第一部电视连续剧《敌营十八年》。
他,把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中的两部《红楼梦》《三国演义》搬上荧屏。
他,是中国电视事业半个多世纪发展的见证者、参与者——王扶林。
当这位83岁的老人用回忆钩沉起历史的脉络,那些年,那些事,历历在目。
搞晚会,就是要创新
退休在家,王扶林离不开电视。“央视春晚我年年看。《不差钱》《卖拐》这样的小品太经典了,百看不厌,瞧那语言,瞧那构思,太精彩了!”旋即,他想起了早年自己导演的晚会,“那会儿的相声,很精练,语言上少一个字都不行……”
很少有人知道,在搞电视剧之前,王扶林执导过中国最早的电视晚会。那台节目名为“笑的晚会”,播出日期为1962年1月20日,农历腊月十五。那一天,位于中央电视台一楼的大播送室,五六张大圆桌依次摆开,演员和观众围桌而坐,站起来就能表演,坐下即是观众。像这样“茶座式”的演出现场,在中国电视晚会历史上还是首创。
那会儿还没有录播,晚会全程直播。王扶林记得,以前固定在舞台前的摄像机,被架在了圆桌间的空地上,既跟拍节目,又抓拍观众的反应。“每台摄像机的后面都拖着长长的电缆,很粗,后面得有人提着,要不然在地上拖着,会哗啦哗啦作响。”
在那之前,王扶林经常在台里组织文艺晚会,这对他来说是个熟练活儿。不过这次“笑的晚会”,领导提出要播放“在剧院里买票看不到的节目”。王扶林琢磨着,以前自己在上海市立戏剧专科学校(上海戏剧学院前身)学习时,学生们进校第一堂课就是戏剧小品,如果在那些作品中挑一挑,加工一下,搬到荧屏上,一定令人耳目一新。
事实证明,这一招很灵,一个个喜剧小品逗得观众前仰后合。“收视的盛况,仅次于当时举行的第26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王扶林脸上掠过一丝自豪的表情,“把戏剧小品搬上电视,确实是一次大胆的创意。我的事业观就是创新,搞艺术,不能总是炒冷饭。”也正因为这个缘故,王扶林在电视圈得到一个绰号——“王大胆”。
拍“红楼”,反对名牌主义
不过,当“王大胆”决定要把《红楼梦》搬上荧屏时,还是把周围很多人吓了一跳。
“敢拍《红楼梦》,你啥资历?”
“名著你懂吗?”
“一个愣头青,能拍好文学经典吗?”
质疑声滚滚而来。
王扶林偏偏要坚持——为什么不利用电视这个新媒介来普及中国古典名著?经过多番论证,1983年底,中央电视台《红楼梦》拍摄计划正式立项。在研读了一年原著之后,王扶林揣着台领导特批的10万元,办起了演员学习班。从各地“淘换”来的40名演员,聚集到圆明园附近的一个招待所,在专家指导下钻研《红楼梦》。他说这是要让演员“和书本耳鬓厮磨,谈恋爱”。
“谁也不知道自己将来会在剧中演哪个角色,我就是让他们做戏剧小品,自己给自己找角色,等学习班结束了我才宣布角色安排。”王扶林说。在他的印象里,陈晓旭就是“天生的林妹妹”。他还曾劝欧阳奋强今后最好别再演戏了,“因为贾宝玉这个角色你无法超越。”
其实,当时王扶林对演员的起用有些冒险,不仅全剧没有一个名演员,有的甚至是电话接线员、端盘子的服务员、修鞋的工人……“明星的号召力不容忽视,但我明确反对名牌主义。特别是《红楼梦》这样的名著,演员和角色一定要高度匹配。”
从1984年《红楼梦》开拍至今,30年过去,王扶林依然能够吟诵其中诗句。每次和老“红楼人”聚会,他都会提醒演员,当年能把《红楼梦》拍成那样不容易,但也别自作多情,“人都说87版《红楼梦》是经典,但我始终认为,原著小说是,电视剧不是。”
对王扶林来说,这部剧有很多遗憾之处。比如没有表现太虚幻境,没能对林黛玉、贾宝玉的前世有充分的交代和铺垫,“如果这样做了,观众会更能理解为什么宝玉第一眼见到黛玉就感觉似曾相识,为什么林黛玉那么爱哭。”王扶林自揭老底,“当初电视剧刚播出,红学家认为意境、内涵、深度不够,当时我没能真正领悟,现在想想,真是那么回事。”
选诸葛,感谢“艺术民主”
84集电视剧《三国演义》,是王扶林艺术生涯的又一座巅峰。这部作品从1990年开拍,1994年与观众见面。与《红楼梦》一样,对于这部《三国演义》,王扶林最大的感慨是选择了合适的演员,特别是饰演诸葛亮的唐国强,是他和导演组力排众议之后的又一次“冒险”。
当时,很多人觉得唐国强是“奶油小生”,与足智多谋的诸葛亮不太搭调。不过,王扶林有自己的考虑:“唐国强相貌英俊,镜头形象好。给他戴上诸葛亮的八卦帽,穿上八卦衣,再挂上须,他还‘奶油’得起来吗?另外,唐国强有文学素养,影视表演经验也丰富。”
抛开这些客观条件,王扶林最看重的是另外一点:诸葛亮在《三国演义》里大概占三分之二的戏份,如果用明星演员,不老老实实呆在剧组里,麻烦不说,他本人也不能把心真正融在作品里。“当时唐国强因为‘奶油小生’这个帽子,遇到了瓶颈。如果他清醒的话,会通过诸葛亮这个角色争取从低谷里爬出来。为了这一点,他会钻研角色,卖力演。”
王扶林的确号准了脉——《三国演义》拍了3年,唐国强跟了剧组3年。“唐国强跟我们一起坚持下来了。事实怎么样呢?他演的诸葛亮深入人心。《三国演义》之后,他演了很多很重要的角色,还当了导演。”王扶林坦言,非常感谢那个年代的艺术民主,对导演的尊重。“现在可不是这样了。一个角色谁来演?掏钱的制片人或出品人说了算。”他感叹道。
一部名著,万般心血。王扶林从未想过自己会成为“一代名导”,“担子挑起来不容易,只好打肿脸充胖子,艰难地一步一步往前走。但有一条我可以保证,百分之百地努力对待创作。在古典名著面前,什么名利啊,成名成家啊,一概抛脑后,能做到及格就不易。”
往事琐记
《敌营十八年》主角裤子是借的
在电视剧领域,王扶林创造了多项第一,也见证了电视剧制作的“小米加步枪”时代。
1959年,王扶林和老同学笪远怀一起制作了直播电视剧《新的一代》,这是我国第一部多场景的大型电视剧,播出时间达90多分钟。1980年,他又和都郁联合执导了9集电视连续剧《敌营十八年》,全剧投资10万元。当时,由于经费不够,剧组出了不少洋相。
据王扶林透露,《敌营十八年》中主角江波的国民党军装,因为没有时间特制,只能四处去借。由于借不到合适的裤子,他只好将人物的全身镜头改为半身镜头。领子太小,系不上风纪扣,堂堂男主角居然整场戏都敞着领子。借来的帽子太小,只得一直拿在手里。
比起主角,剧中的8个匪兵待遇更惨。因为剧组只借到两条裤子,只得让有裤子穿的匪兵站在前景,以此挡住身后弟兄的下半身,还得提防千万别穿帮。本报记者 李红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