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民族文艺 >> 资讯动态 >> 正文
发祥于黄河首曲大草原的《格萨尔》是世界上唯一一部反映游牧民族部落社会的史诗,约有120部以上,诗行100来万,字数2000万左右,是迄今世界最长的英雄史诗。《格萨尔》反映了藏民族从混沌状态中觉醒过来并有力量去创造自己世界的历程,填补了华夏文明中关于游牧文化的空白。
《格萨尔》人物刻画生动、形象、栩栩如生,入木三分;采用民间文学中喜闻乐见的说唱形式,有散文叙述,更有优美的唱词,绘声绘色,脍炙人口,民族风情浓郁,游牧气息鲜明,是一卷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高度结合的民俗画卷。
戎马一生
乌云低重,天地混沌,首曲黄河冰雪弥漫。从迢迢西天走出一老一少两个人影。老的拄着棍子,佝偻身子,蹒跚抬步;小的搀扶着老妪,举步维艰,却顽强地行进。
这一老一少正是被逐出家园流浪外逃的格萨尔母子。
格萨尔的母亲尕察拉毛,是部落酋长僧唐惹杰的妻子,年过半百有了宝贝儿子格萨尔,却遭到了僧唐惹杰两位小老婆的嫉恨,还有小叔子超同的迫害,格萨尔被当做孽种要铲除,母子俩不得不抛家离舍,颠沛流离到了黄河首曲。
凭着天神帮助,凭着智力胆识和勤奋,格萨尔把首曲草原开拓成了和谐、平等、繁荣的乐园。消息传开,远在康区德格草原,正受自然灾害摧残的岭尕尔部族,辗转千里前来投奔格萨尔,很快繁衍生息成许多部落,有了部落联盟王国的胚胎。顺应民众的愿望,智勇双全、胆识过人的格萨尔,经过传统赛马夺冠程序,登上了岭尕尔王国国王的宝座,掀开了他一生威武雄壮的史诗篇章。他以首曲大草原为根据地,对内主持公道,伸张正义,除暴安良,抑强扶弱,让人民安居乐业,团结和睦,共同繁荣;对外不畏权势,疾恶如仇,反压迫、反剥削、反强暴,争取岭尕尔王国的自由、独立与尊严。他拒不给魔国鲁赞王上贡交税,摆脱了其奴役。当魔王掠去爱妃梅萨时,他又不顾自己的安危,毅然独身闯魔窟、斩魔王,解放了被奴役的魔国百姓。
趁格萨尔外出征讨魔地,北方霍尔国黄帐王为抢夺美貌出众的珠牡当妃子,侵入岭国。珠牡凭借首曲天险反击侵略者,但终因寡不敌众,加之有超同充当内奸里外勾结,珠牡被抢走,岭尕尔王国遭受重创。格萨尔得到信息,昼夜兼行,回到故土。
格萨尔运筹帷幄,铲除内奸。然后乔装打扮、单枪匹马独闯霍尔王设下的九道关卡,混进霍尔王宫。在珠牡的内应下,一举消灭了霍尔王。岭尕尔王国从此蒸蒸日上,走向强盛。
英雄遗迹
在作为黄河首曲的甘南藏族自治州玛曲县及周边地区,抬眼都能找到格萨尔的影子。
玛曲县采尔玛乡黄河东西岸,有两座巨大的、桥墩样的小山包对峙。当地传说,这是岭尕尔国修建的铁桥遗址。当年格萨尔为跨河作战,在这里修建了铁索桥,小山包就是当年的桥墩。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阿万仑乡在乡政府前方大滩里开垦饲草饲料基地,在较浅的地层挖出了大量的藏族抛石器,还有刀箭等武器。这块滩地的土色,与邻近的滩地土色也不一样,当地群众推测说地下埋有岭尕尔王国的一座城堡。
曾在玛曲县工作过的康先生介绍说,前些年黄河涨水发洪时,他在本县欧拉乡流段的沟汊河湾处,看见有大量尸骨泛起旋动。这些尸骨的骨骼一般大于现代人,有的颈上还残存着珊瑚项链等骨质、金银硬器装饰。他分析这是远古藏族先民的尸首,溺水后沉滞在河床的沟槽漩涡里,遇到洪水冲击便泛上河面。按藏族习俗,水葬者都是不陪葬东西的,尤其是装饰品。所以推测这些泛起的尸骨是交战中遇难溺水的。这使人联想起《格萨尔》史诗中岭国与霍尔国两军对峙,以黄河为天险厮杀近三年,大量官兵被黄河卷走的情节。说不定洪水期泛上来的这些尸骨,就是当年两国官兵残留在人世上的唯一纪念物。
1974年,阿万仑乡修建小型电站。电站基础工程挖到3米深时,掘出了一批发锈的箭镞,还有护心镜、几块人骨。另外,在当地还一直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霍尔国兵士渡过黄河后沿阿万仑大滩行进,岭尕尔军队把精壮兵丁埋伏在大滩两座山包背后。当敌人行军到这儿时,伏兵突袭。霍尔兵马混乱一团,人踏马踩,全军覆没。与两座山包成鼎立状的另一座山包,则称为尸体山。为什么命名为尸体山呢?原来霍尔兵惨败后,尸体横陈,无法打扫战场。岭尕尔军民便把霍尔兵将的头颅割下来,堆积成一堆,用土遮埋起来。天长日久,形成了这座山包。
在黄河首曲草原,很多地貌及名称,都与《格萨尔》史诗中描写的大约相同。如毗邻玛曲县的四川若尔盖麦西乡,是黄河与墨河交汇、墨河流入黄河的沼泽草原,这与格萨尔母子俩遭超同迫害而流浪寄居的玛(黄河)墨(墨河)玉隆(碧玉般的川地)松多(三岔口)完全相符,当地也这样冠名这片草山。
在麦西乡西南面,有一蜿蜒起伏的山峦从西向东伸去。山腰上,有一座不大不小的城堡,至今还能看清其轮廓。城堡呈四方形,周长各约千米。它居高临下地俯瞰着山脚宽广的草原。据当地牧民反映,这座城堡是岭尕尔国修建的。
玛曲北面的碌曲县尕秀部落的草场平坦,但在其夏窝子牧场,却突兀屹立着一座至今仍轮廓依稀的城堡遗址。牧民们说这是岭国戍边军士的兵营遗址。从地形地貌来看,这种说法真还不无道理:一是当地是牧区,游牧生活的方式,不需要修建城堡,除非处于军事考虑;二是四周土质松软,一片平滩,很难找到一块石头,而城堡地基却是石块、沙砾砌垫的。平地突起,若不是组织大量劳力从远处运来石料,很难设想一个部落会完成这样较大规模的工程。
在甘南藏族自治州的迭部县、舟曲县境内,也有不少岭尕尔国的遗迹遗址。
迭部县达拉沟内,有座不大的城堡横卧峡谷,扼住了通往四川南坪藏区的小道,据说这是格萨尔与汉国交战时修建的。
碌曲县通往迭部县的公路上,有个地区叫江岔。当地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在格萨尔时代,这条沟里有座不小的城堡,是魔国将领军丹纳锐镇守,专门欺压方圆百姓,对付岭尕尔军民。格萨尔率兵征战,到城下时,军丹纳锐正在城头袒开肚皮晒太阳。格萨尔搭起神箭,一箭射去,直端端射进军丹纳锐的心窝。格萨尔让兵丁把尸体拉到很远的地方埋了。兵丁们路途上曾歇过一次、晒过一次,最后把尸体埋在一个滩里,后人们根据他们沿途活动过的内容,把第一块滩起名为歇尸滩,第二块滩命名为晒尸滩,最后埋葬之地命名为葬尸滩。
在首曲黄河流域,不仅有岭尕尔国军事活动的遗址遗迹,还流传着岭国主要人物活动过的传说。玛曲县曼尔玛乡有座小小的山包,山包形状像一头被拴着的牛犊,旁边还有一条硕大的石条。当地牧民把这座小山包起名为周茂(珠牡)维当山。传说这山包是格萨尔的宠妃珠牡拴牛犊的桩子,石条是珠牡挤牛奶时衬脚的石板。
在舟曲县,有很多地名与岭尕尔、格萨尔关系密切。该县巴藏乡,传说是岭尕尔英雄们经常聚会的地方,所以叫巴(英雄)藏(会场、房窝)。巴藏山上还有个箭靶似的东西立于山顶,传说这是格萨尔在此练兵时遗落的。这个县的憨板乡,藏语即肉宴之意。据说格萨尔征服汉国凯旋而归,在此屯军庆贺,猎取当地的珍禽猛兽,举办了各种肉食品的盛宴,款待三军将士,此地也就被命名为憨板(肉宴)。该县立节乡之名,也与格萨尔拴在一起。据说格萨尔集兵要出征,当地的地龙王以及各种山神、水神、树神等,纷纷跑来跳舞唱歌以表心情,并助威呐喊,因此,当地被人称为立(各种神)节(跳舞)。
史诗传唱
格萨尔是如何叱咤风云、纵横捭阖、开疆拓土、文治武功的呢?洋洋洒洒上百部、百万诗行的《格萨尔》向我们做了详尽的展示。
《保卫盐海》
姜国前来侵夺岭国的盐海,格萨尔起而反击。姜国萨丹王本领高强,格萨尔难以取胜,于是变成一条鱼,趁萨丹王下海游泳,钻进他的肚里,降服了姜国。
《象雄珍珠国》
超同抢劫了象雄国王伦珠扎巴商队的货物财宝。象雄派兵掠走超同所属部落的牛羊财物。超同被伦珠往捉去,泄露了岭国军情,使战争变得格外艰苦。最后,格萨尔率兵攻入珍珠城,用神箭射死象雄王,将珍珠宝物散发给穷苦百姓。《大食牛国》
超同听说大食国王有匹宝马能飞善驰,便派人偷来。大食出兵攻打,把超同和偷马人杀死。超同的儿子敌不过大食兵马,向格萨尔求教。格萨尔出兵打败大食王,把掠回的牦牛分给岭国百姓,从此藏族地区有了牦牛牛种。
《卡契玉国》
卡契(克什米尔)的赤丹王征服尼泊尔、郭尔卡等周围各小国后,傲慢自大,出兵攻打岭国,格萨尔组织兵力,反击侵略,亲手杀死赤丹王,打开卡契国的玉库,把宝玉和财物分发给百姓。《蒙古马国》《上蒙古马国》:上蒙古马国的王子自以为武艺高超,国势强盛,带兵入侵岭国。格萨尔率岭国兵将作战。王子战死,其父王投降。格萨尔带回几万匹蒙古马。《下蒙古铠玉国》:征服上蒙古马国以后,趁势攻打下蒙古铠玉国。将盔甲分给英雄们;把碧玉赠送给姑娘们。
《朱孤吐谷浑兵器国》
朱孤攻陷阿里、拉达克。格萨尔征调属国及岭国本部兵将,迎敌朱孤,经过多次大战,将其打败。开启其武器宝库,武装岭国军队。《松岭大战》
松巴国的犏牛饲养业特别发达,格萨尔领兵战胜松巴国国王甲玛坚参,夺取犏牛,从此岭国有了优良牛种犏牛。《珊瑚聚国》
珊瑚国杀了岭国百姓,岭国发兵,进攻珊瑚国。交战3年,战败珊瑚国,打开珍宝库充实自己财力并分赐臣下百姓。
《雪山水晶国》
岭国占领了拉达克雪山水晶国两个部落,拉达克王熏奴呷卧发兵收复,岭国出兵攻击,雪山水晶国战败,其王被格萨尔用刀砍死。
《丹玛青稞国》
格萨尔大将丹玛叉香原是丹玛青稞国人,被国王萨霍尔驱逐到岭国。丹玛请岭国进攻丹玛青稞国。岭国打开丹玛国的青稞库,从此岭国不缺高原优良籽种青稞。
《尼泊尔羊国》
格萨尔进攻尼泊尔绵羊国,其国王拉赞赤不投降,被格萨尔杀死。夺其羊群,岭国拥有了绵羊好品种。
《米努绸缎国》
米努女王达鲁贞统治中米努和下米努;副女王拉鲁贞统治上米努。岭国征服尼泊尔国后,女王达鲁贞要为尼泊尔报仇,但副女王主张与岭国和睦相处,因而发生内讧。副女王向岭国求援。岭国来助战,格萨尔射死女王达鲁贞而获胜利。
《中华与岭国》
中华皇帝的皇后是女妖,其尸体危害国家百姓。皇帝的女儿捎信给格萨尔请其降服女妖。格萨尔用计烧掉女妖尸体并开辟了汉藏友好往来的金桥。
其他尚有《噶岭大战》、《德岭大战》《岭与木雅黎赤国》等等。
……
史诗《格萨尔》发祥于玛曲县,格萨尔建立的岭尕尔王国,并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有书面史料可以佐证。
岭尕尔在藏语中是什么意思呢?“岭”在藏语中是“神奇富饶的大地”,而“尕尔”则是洁白、雪白,即“白色”之义。汉文史料记载者把这两层意思用音译义译结合到一起,便变成了“白兰”。“岭”与“兰”在藏语是同音,“尕尔”译成了“白”,“白兰”就这样登上了汉文史册,约定俗成地成了岭尕尔的代名词。
《北周书》《隋书·附国传》中记载有白兰国。当年活动在这样方圆几十万平方公里土地上的“白兰”王国,势必拥有较强大的军事力量和较完整的统治机构,与邻国有较密切、较广泛的外交来往并产生着一定的影响。不然,凭当时的交通信息条件,要在北周的史书中占据一席之地,谈何容易。
《新唐书·西羌传》党项条也记载:“又有白兰羌……胜兵万人,勇战斗、善作兵。”而这与岭尕尔军民在格萨尔王领导下,与周围各国交战中屡屡取胜不谋而合,与史诗描写反映的情况很贴近。
《册府元龟》卷九九五《外臣部·交侵》中记载了发生在公元656年的一场战事:“吐蕃大将禄东赞率兵一十二万击白兰氐,苦战三日,吐蕃初败后胜,杀白兰千余人,屯军境上以侵掠之。”
首曲流域流传的《格萨尔》中有不少分部本与其他地域的版本有不同之处。如,《贾察猎鹿记》《贾察驮盐记》《贾察霞尕尔传奇》《智擒魔国王子》《魔王子与姜王子》《姜王子与辛巴》《爱母果扎》《周茂扎帐记》《岭与阿绒》《丹玛与辛巴》等等。
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小型的分部本呢?可能因为首曲草原是岭尕尔王国英雄的部落领地。当地的居民通过文学艺术形式,以自己头领的故事为蓝本,形成了这种传奇故事性的小型分部头的形式。
据国家格萨尔办公室权威统计,截至1987年底,共发现《格萨尔》各类手抄本木刻本版本数达289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