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民族文艺 >> 资讯动态 >> 正文
“傩”, 一种驱邪纳吉、酬神娱人,有着鲜明民族特色和艺术特点的民间文化活动,经过三千年的演化,成为一种独特而神秘的文化现象,并逐渐受到各国专家学者的关注。近年来,中国的傩文化也从深闺走向殿堂,被赋予“中国戏剧活化石”的美称。
“世界的傩戏在中国,中国的傩戏在贵州,贵州的傩戏在德江。”近日,记者有幸走进这个“傩戏之乡”,感受这一古老而神秘的文化在当今的生存状态。
傩戏在民间:祝寿消灾都要唱
在贵州省德江县,傩戏是一个很生活化、很流行的活动。若是有哪家为老人祝寿、给小孩“过关”(即许愿消灾)或给病人消灾祈福等,都会请傩戏师傅到家中表演。
傩戏表演融合原始的音乐、戏剧和傩面具代表的24神,有完整的故事情节。一场傩戏表演少则两三天,多则达半个月。
因为交通相对闭塞,德江保存了非常完整的傩戏风格和传统。据德江县民宗局副局长吴昌辉介绍,德江目前有130多个傩戏坛,每个坛都有一名掌坛师傅带领着3至5名傩戏师傅,为村民们表演傩戏。这里的傩戏也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最原始的戏种。
德江县的傩戏分茅山教和师娘教两大教派,其中师娘教的傩戏师傅都是女性,现在绝大部分已经失传。在“文革”期间,德江的傩戏受到冲击,直到改革开放后才又复苏发展。
幽默、风趣、诙谐的傩戏语言;牛角、师刀、竹卦、令旗和扎坛中的剪纸、绘画等傩堂戏道具;或骠悍凶猛,或稳重内敛,或奸诈滑稽,或温柔妍丽的傩戏人物,生动地表现了土家族先民的思想情感和文化。而《关公斩蔡阳》、《安安送米》等傩戏演绎的民间传说、历史故事等,沐数千年风雨仍熠熠生辉,散发着独特的魅力。
此次德江之行,恰遇傩戏的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安永柏的大徒弟“出师”。按照规矩,他要请本坛的师傅开坛唱傩戏,并邀请其他坛的傩戏师傅观摩,才算真正出师,今后就可以自己带徒授艺。
安永柏介绍,这次傩戏要唱三天,经过“开坛”请神、“开调”请戏、“闭坛”送神三个阶段。第一日开坛“请神”,请来了德高望重的80多岁的傩戏扎坛师傅,前来制作扎坛用的各种剪纸。而承担唱“请神”重任的则是安永柏的另一个徒弟,也是他的大儿子。
“我的三个儿子都跟着我学傩戏,大儿子基本已经全学会了,算是真正的子承父业了。”安永柏笑着说道。
傩戏中还有一些表演绝活,如“上刀梯”、“下油锅”、“踩红铧”、“开红山”等。安永柏的绝活就是“开红山”,这是一项把小尖刀插入头顶,再拔出来却毫发无伤的绝技。
“大徒弟把我的技艺差不多学全了,就差‘开红山’这一项。我得观察他今后的表现,再决定要不要把这项绝技传授给他。”安永柏说。
从小跟随父辈学习傩戏的安永柏基本掌握了所有的傩戏唱词和舞蹈步法,他执掌的傩戏坛是德江比较“红火”的一个。每年,他和徒弟们都要被村民们邀请去唱100多场傩戏。“每场我们收取3000元至5000元不等的费用,回来以后几人平分,没有师徒之分。”安永柏说道。
除了周围的村民,贵阳等地的居民也邀请傩戏师傅们去唱傩戏。德江傩戏是曾多次去美国、日本等国参加演出,充分展现了傩戏的文化特色。
傩面具受宠:精湛雕刻艺术性强
提起傩文化,不得不提其中重要的一个道具——傩面具。傩戏面具,在德江民间被称为“脸壳”、“鬼脸壳”,是表现傩戏人物性格特征和面部神态的主要道具。德江傩面具制作工艺历史悠久,是当地传统的民间木雕工艺代表。
德江县长征村的土家族村民王国华,祖辈都是傩面具雕刻艺人,他也做得一手好活儿,是傩面具雕刻的省级“非遗”传承人。王国华介绍,傩面具人物有50余个,按人物性格特征,可分为威武凶猛、端庄秀丽、慈善祥和、丑陋诙谐四类。
傩面具的制作以柏杨树和酸枣树的树干为原材料,制作工序繁多,要经过取材、制坯、雕刻、着色、上漆成品5个流程、20多道工序,均为手工制作。“最难雕的要数这个‘开山猛将’。”王国华拿起一副威武的面具对记者说,“你看他的轮廓、表情、色彩都是众多面具里比较复杂的,雕刻一个得需要两天时间,其他简单的一天就行。”
近年来,随着各界对傩文化的关注越来越多,王国华的精湛雕刻手艺逐渐受到认可,多次参展获奖。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上,王国华带去的30多副傩面具在短短两天就被购买一空。他还带着作品前往法国、荷兰、比利时进行展出,受到好评。一些机构和个人慕名而来,购买王国华雕刻的傩面具,他的傩面具逐渐销往四川、广州、上海、北京等地。
“来订购的客户大部分是博物馆和一些艺术收藏机构,也有艺术家和学者,有的客户每年都要订购100副以上的面具。”王国华说,近年来,因为订单的增加,他和徒弟们都忙不过来,经常从早上7点干到晚上11点。现在,他一年雕刻傩面具的收入能达十几万元。
“以前妻子不让我雕,把我赶去地里做农活,现在反过来帮我打下手。”王国华说,从事傩面具雕刻的不菲收入不仅改变了家人的态度,也改变了周围年轻人的态度。很多年轻人都来向他拜师学艺。
但王国华收徒有自己的要求。“主要看他有没有艺术天分。”王国华说,现在,他已经收了十几个徒弟,有几个已经出师自己带徒了。
打造“中国傩城”:傩文化成“软实力”
傩文化,是德江最富有代表性的地方文化。作为国内保存傩文化最完整的地区之一,1993年3月,德江就被贵州省文化厅授予“傩戏之乡”的称号。2006年,德江傩戏也被文化部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之中。
近年来,随着民族地区对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日益重视,傩文化也成为德江县全力打造的一张“文化名片”。用德江县县长李云德的话说:“德江要发展,民族文化决不能丢,这是德江最有竞争力的‘软实力’。”
德江县民宗局副局长吴昌辉介绍,在确立国家级和省级傩文化“非遗”传承人的基础上,德江县还将130多个傩戏坛的掌坛师傅纳入县级“非遗”传承人保护行列,每年给予一定的补助资金,并要求各传承人每年都要将自己开展的传承活动和效果进行总结汇报。在德江县城,还修缮了一些傩戏表演的固定场所,定期邀请傩戏师傅为游客表演。
校园传承也是德江县有关部门主抓的一项工作。当地政府鼓励傩文化传承人到学校开课。傩面具雕刻传承人王国华就在当地的小学开设了傩面具雕刻课程,现在已经有40多名学生和6名老师参加学习。
2012年11月,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展德江傩戏,德江民族中学邀请贵州省舞蹈家协会副主席刘强精心编排了一套融入傩戏舞蹈和音乐元素的《傩韵操》,并在校园加以推广。
在德江县城的人民广场,傩面具浮雕装饰的墙壁、傩面具装饰的垃圾桶、广场竖立的“上刀山”刀梯……都让你感受到一种浓浓的傩文化氛围。如今,德江县委、县政府正在紧锣密鼓地在城南新区筹划兴建“中国傩城”。傩文化,这一深入德江人灵魂的民族文化,将以崭新的姿态展现在世人面前。